春节看剧| BBC的“大猫”实在好看!您吸过了吗?

“即使人类对花豹了解再多,当你面对这一只活生生的捕猎者时,你会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懂得自然”,纪录片《大猫》的导演之一保罗·威廉姆斯这样说。

作为BBC开年力作,《大猫》口碑不俗。片中聚焦猫科动物的大家庭,从生活在最南的美洲狮到最北的加拿大猞猁,从速度最快的猎豹到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从最古老沙漠深处的狮子到人类社会中心的花豹,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循着猫科动物的足印,镜头记录下大猫们不为人知的秘辛,推翻人类自以为是的成见,放大我们熟视无睹的细节。于是残暴的可爱起来,远在天边的好似触手可及,独居者透露出它复杂的社交地图……大猫的世界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在眼前铺展。

爱猫者可以尽情来“吸”,长焦、广角,高速摄影、隐藏摄影、夜视成像、移动延时等各种手段让你能站得够高,贴得够近,看得够细,即使是超级大猫也“吸”得动,“吸”得过瘾,但这并不是全片的精髓所在。

画面的考究、节奏的精准、故事之间的反差,这些对于BBC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创造。作为自然类纪录片,《大猫》只是在这些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标准,好,但谈不上突破,甚至它的故事性是在我期望值之下的。每集约50分钟,7到8个故事段落,信息量大且密集,不过多数故事的时长介于5到7分钟,留给每种动物的篇幅非常有限,再加上野外拍摄的条件限制,很难保证每个故事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因此一些捕捉简单行为的段落难免流于平淡。要论情节的跌宕或者对猫科动物研究的全面、深入,都有比它高明的纪录片在先。但《大猫》能够用一种轻巧的结构方式将一个个简短的故事围绕主题有机串联并逐层递进,主题鲜明又举重若轻,在目前同题材纪录片中无出其右。

这个主题不是替猫科动物痛说革命家史,也不是为人们清除对大猫认识的盲区,而是人和动物在彼此生存空间中的进与退,或者再说直白一点:探讨人是不是到了必须立即让步的时刻,为野生动物“贡献”一些原本属于他们的天地。

3集不到150分钟的体量决定了这个猫拼盘做不到十全大补,但它胜在了大局观。它的视角不是自然界的大猫,而是人类世界的大猫,这个大局观因为人的介入而珍贵。片中并不讳言我们对自然的探索,以及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有意无意间不断挤占动物的生存空间;也不掩饰我们为了研究动物而给他们佩戴仪器,或者将我们的监控镜头乔装打扮,侵入它们的领地。因为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客观的结果都是它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猫科动物的种类不断减少。面对这样的境况,《大猫》的观点不是一刀切地让人类退后,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智慧。有谦让,也有共享。

比如约翰内斯堡工业基地薮猫数量的剧增,正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工业中心隔绝了薮猫的天敌,又顺便养肥了它们的猎物,让薮猫得以繁衍生息。又如孟买居民区花豹伤及人畜的事件,居民区是谁祖上的地盘已不重要,重要的我们不能去捕杀花豹,而人生存的权利也同样需要维护。于是人们研习自我防护的技巧,还想出把狗装扮成花豹的法子避免它们被捕杀,或许解决这种矛盾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努力要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共生。我们在变,它们在变,环境也在变,而平衡本就是在摇摆中获得。

片中前两集都是以动物的分类作为故事划分的依据,第三集不仅换了方式,而且突然增加了分集名,叫做《大猫的科学》,每个故事都聚焦人类如何去加深对大猫的认识,以及为了保护它们,我们所做出的努力和正在进行的探索。多数纪录片每集结构方式相同、命名原则一致,强迫症患者看到《大猫》第三集可能想杀人。但如果从它的目的性去评判,这种灵活、不落窠臼的方式没毛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洞察形形色色的猫科动物,摸索它们的生存逻辑,聚和散、爱与怕,从而对这个群体形成比较充盈的认知,也看清人类在自然界同时扮演的正派和反派角色。最后一集重点出击,紧扣人和大猫的关系展开,进一步明确主题。

在这一部分当中,打动我的是动物的眼神,人的行为。雪地里被科研人员套上定位项圈的美洲豹幼崽,漂亮的湖蓝色的眼睛里映出的凄惶实在惹人怜,好在这只是它们与人类短暂的无害接触。就像它们搞不懂我们一样,我们也只能试图不断接近,却无法真的搞懂它们,各安其命,互生敬畏,兴许才皆大欢喜。而人类花哨的语言有时候还比不上动物的一个眼神。在讲到对老虎的保护时,虽然那位女博士滔滔不绝地表白对老虎的热爱,甚至流下眼泪,但在我看来并不感人,因为没有叙事的铺垫,很难产生共鸣。反而是接下来村民搬家的一组画面让我触动,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虽简单,做出的选择却很沉重,它意味着家园的割让。他们的村庄在国家公园里,只有离开,才能给老虎更多的生存空间。当保护动物意味着要出让自己的家园,有多少人能拎得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大猫》不是对动物关注的空洞呼号,它务实地在考虑人类自身的危机,社会属性常让人们忘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失衡的自然对一切物种来说都是灾难。

我们没有能力更无权为自然制定规则,却常常妄图凌驾其上。我们是自私的,幸而我们当中有人是清醒的。《大猫》对于问题探讨低姿态的切入没有华丽的主义,真实赋予它力量,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影像曾记录下那些不平凡的时刻,记录下我们的焦虑、思辨、悔过、转变。消逝的不会再有,人与自然,这个让我们体会切肤之痛的古老话题还将在未来痛下去。只有痛了,才不忘。

认清我们与自然的疏离,或许才是真正去了解它的开始。

文| 梁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