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香江第六年,保利春拍即日先行!

保利香港拍卖自2012年进驻香江至今,已成为香港及亚太区最具活力的拍卖行之一。今春,保利香港迎来了在港开槌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水墨”、“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董珍玩”、“珠宝及钟表”、“中西名酒珍酿”七大主要部门再次为市场提供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亮点。

纽约亚洲艺术周刚刚落下帷幕(2018纽约亚洲艺术周 | 佛教艺术品:价值被国际市场认可)那么今年的香港拍卖季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呢?今日起,涵盖了来自11个专场的两千余件优质拍品,将在湾仔的香港君悦酒店拉开预展的帷幕。保利香港去年推出的玫茵堂珍藏瓷器专拍,市场反应颇好。而今季继续推出的“芬氲凝熠:玫茵堂暨私人珍藏中国艺术专场”和“中国古董珍玩专场”,其中包含多件古代佛教艺术珍品。

佛教艺术一直是保利香港最强的拍卖版块之一,继永乐宫廷造像白手套之后,本季的重点拍品有清乾隆纸本墨彩描金七佛偈唐卡(六张)、金-元(12至13世纪)菩萨立像、宋/金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以及“中国古董珍玩专场”中的12世纪尼泊尔铜鎏金莲花手菩萨像、帕拉王朝后期自在文殊菩萨像,以及17世纪大型锤碟鎏金观音菩萨像等,值得藏家留意。

芬 氲 凝 熠

玫茵堂暨私人珍藏中国艺术专场选粹

唐、宋、明的皇帝大都信佛,但唐朝有武宗灭佛,宋朝有徽宗排佛,明朝也有世宗信道毁佛。但清朝却不一样,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清帝乾隆,笃信佛教,在紫禁城内开展了相当多的佛事活动。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建成了全国喇嘛事务中心庙———雍和宫。现在紫禁城内的佛殿及其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就连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原本有三处供佛仙楼,乾隆年间又在养心殿西暖阁无倦斋增设第四处仙楼建佛堂,乾隆时期清宫内廷几乎殿殿有佛堂,处处闻佛声,朝朝暮暮焚香礼佛。

除了制造、绘制佛像、法物及佛事图画外,乾隆帝还经常诵经祀典、著文写诗,其文其诗,是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诗文的物品,多为清代宫廷遗物珍品,此类珍品是清皇宫极其重要的佛教和宫廷历史研究文物。今天介绍的这组唐卡制作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Lot 3067

清乾隆 纸本墨彩描金七佛偈唐卡(六张)

题记:乾隆丁酉年告成时即以墨印,颁赐万古柏林寺悬供,越百四十四年。住持澄海谨识。

来源

1.柏林寺旧藏

2.佳士得香港,2006年5月30日,编号1294

长147cm;宽103cm;长107cm;宽66cm

HKD 15,000,000 - 18,000,000

本组唐卡为皇家苑囿北海七佛塔碑石刻图像之传拓本,其因战乱而仅存世五件。每幅唐卡上方为汉满蒙藏四种字体金书文字七佛偈,包括<毗舎浮佛偈>、<释迦牟尼佛偈>、<拘那舎牟尼佛偈>、<拘留孙佛偈>、 <迦叶佛偈>,以及录于民国十年 (1921年) 北京柏林寺住持澄海抄录干隆所撰《御制七佛塔碑记》之全文,简述收藏此七佛唐卡之缘由。

柏林寺,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北角,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帝曾题额"万古柏林"。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题记

干隆丁酉年告成时即以墨印,颁赐万古柏林寺悬供,越百四十四年。住持澄海谨识。

由上述明确文字记载证明,原柏林寺所藏,此套七佛偈图乃干隆年间宫中御赐之物,能保存至今,弥足稀少,就皇家历史艺术价值来看,是难得的珍品。

背景为墨拓,阴线处填泥金,嘴唇处填朱砂,眼部留白。本组唐卡按照宫廷唐卡制式,画面边缘皆绘描金双框,外框上下绘双龙戏珠,两侧书双龙逐宝图案,内框左右两侧八宝图案,内框上下为七珍图案,符合宫廷宗教仪轨。栏四隅以汉满蒙四体文字署“干隆丁酉钦定”落款。

唐卡画心部分则是按照六世班禅向干隆进贡一套布本彩绘七佛偈唐卡为模本绘制,有所不同的是,本组唐卡中的主尊画像则更加精细,其风格为奠基于新勉塘风格下的北京宫廷风格,具有严谨的构图布局与工整的对称,以细腻的笔法对人物、衣物线条以及装饰线条做描绘,并采用黑金唐卡来呈现神秘庄严的氛围。

Lot 3066

清乾隆 青玉描金刻七佛钵

高6.5cm;直径8cm

来源 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编号1013

出版 乾坤堂,《猎古研珍》·贰,2009年,香港,页 80

HKD 2,500,000-3,000,000

此件圆钵为青玉质地,器型呈扁形,为本季保利香港拍卖的两件七佛钵之一,另一件为木雕(本文最后部分有介绍),这两件都值得大家关注。

钵外壁以描金刻画七尊过去佛,七佛佛均结跏趺坐,双手迭置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各坐于仰覆莲座上,身后有头光及背光,器口描回纹一圈,各佛间描金书写各佛之名与其偈语。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处进京进献七佛唐卡画轴,而后清高宗向章嘉国师考据其源,并作有「御制七佛碑记」。

【棕竹七佛钵】 高14.5cm;口径23.6cm;清宫旧藏

据考证,乾隆与七佛的渊源可上溯至乾隆二十年,两岸故宫也皆有不同材质的七佛钵,如乾隆二十二年宫中以广榔木所制的七佛钵盂,乾隆二十三年所做棕竹七佛钵,以白玉染色所制七佛钵、铜胎剔红七佛钵、乾隆七佛海螺以及青金石海螺等。

中国古代壁画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有质朴古拙的岩画,有从汉魏到元明清不断出现的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庙堂壁画等。历经数千年十数朝代积累沉淀,这种艺术经典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壁画使用的颜料是天然植物和矿物颜料,其中以矿石研磨成粉末的矿物质颜料为主。壁画的载体大多是石窟岩壁上的泥层,也同样属于天然石质和土质材料。

Lot 3031

沥粉彩绘 仙人朝奉图壁画

宋/金 高150cm;宽100cm

来源

1.John Eskenazi Ltd,1995

2.私人收藏,意大利

3.欧洲私人收藏

4.亚洲藏家旧藏

HKD 6,000,000 - 8,000,000

本季保利香港2018春拍推出的这幅宋金时期的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为一个宏大佛教礼佛场景中的一部分,由画中人物其所展现的服饰及体裁来看,当属某座寺庙壁画中的一部分。此类佛教仙人朝奉图可追随至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自唐代以降的壁画。这种传统经历了宋代、金代延续至明代。

《菩萨焚香图》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壁画中人物布局及色彩搭配,使人联想到古董商卢芹斋早年售予欧美各大博物馆的五代慈胜寺壁画,其中最近接近者当为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的《菩萨焚香图》。然本幅壁画则毫不逊色,如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华丽夸张的花冠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

壁画中所绘三尊女性菩萨,她们手中各持圣物行走于绿荫之下,其可能原属礼佛场景图中的随侍人物。这三尊绘像表现了在传统严谨的宗教绘画中,艺术家如何在次要人物的描绘上寻求变化。三位女神恣意地呈现错落排列,艺术家采用粗笔重彩与写意的方式,将菩萨形象跳脱宗教绘画的规制,描绘成如北宋至金代的仕女像,显现了宋金时期佛教艺术表现的世俗化风潮。

左侧菩萨;中间菩萨

其面部构型浑圆而丰腴,表情生动,进而使画面呈现一种如风俗画般的轻松而饶富趣味的氛围。在装饰上,三位菩萨束发成绺高盘于头顶,装饰华丽,皆用沥粉技法装饰盘发。沥粉技法在敦煌莫高窟中曾出现过,并流行于之后各代的艺术作品中。头上璎珞与珍宝则反映了金代贵妇人的发式,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三位菩萨发束正中装饰了火焰。两边的菩萨分别以红色火焰装饰,中间菩萨以绿色火焰装饰,也标示出中间菩萨的特殊身份。

右侧菩萨

此外,右侧菩萨发束仅插了一束虞美人装饰,中间菩萨头上则装饰了当时更为罕见的盆景珊瑚,亦指向中间菩萨身份地位之尊崇。除了在发饰上较其他两位华丽之外,从三位菩萨所处位置布局可以看出,左侧菩萨回首相顾,似与中间菩萨对答,右侧菩萨紧随其后。这些无言却生动的肢体语言同时也暗示了居中菩萨地位之特殊。

宋/金彩绘菩萨像

香港苏富比2015年12月3日,编号287

与本件壁画仕女面部特点相似,极有可能为同一庙宇的壁画可对比香港苏富比2015年12月3日,编号287宋/金彩绘菩萨像。

《元代仕女壁画》

《ART D’EXTREME ORIENT》

Galerie Jacques Barrere 2017年

法国知名藏家Galerie Jacques Barrere 2017年推出的展览图录《ART D’EXTREME ORIENT》封面元代仕女壁画与本件作品风格相似,两位仕女置身于庭院之中,姿态各异,诸多细节与本件作品类似,应当为同时代或稍晚时期的作品,可作参考。

《元/明神仙壁画》

佳士得纽约2015年3月20日安思远专场,编号11421

佳士得纽约2015年3月20日推出的安思远专场中,编号11421,元/明神仙壁画以296.5万美元成交,这件壁画与本件作品有着强烈的传承关系。两者神仙面颊丰颐、樱唇直鼻、杏眼桃眉,皆可看出先后传承。不同之处:安思远所藏壁画人物身材纤瘦,布局留白较多,用色及线条不及本件作品大胆,已接近永乐宫壁画风格。

三位菩萨身上所配的璎珞、斜披的锦巾、腕戴双环,帔带于双肩的打结,皆反映了典型金代菩萨装饰,可见于在同时期的木雕造像。菩萨身着花叶形大翻袖式衣袍也在同时期的雕塑及绘画上常见。左侧菩萨回首侧立,双手捧竹编花篮,其个置各式鲜花。当中所绘的二粉白色没骨虞美人,其花篮以堆泥深刻并以褐彩描绘阴阳透视,将花篮立体效果呈现出来,呈现出写实效果。

纵观此件壁画,可以感受到画师畅快淋漓的激笔画风,用彩大胆,夸张却不失细节,受到了北宋工笔画的影响。整体保存完整,尺寸较大,所用矿彩几乎没有太多伤残,与此件同类题材与画风的壁画不多见。

「无宋木,不成馆」

—— 气韵生动的宋金元山西木雕

木雕造像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在历史沿革中,木雕造像从寺庙遍及民间,与祖先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间图腾文化相交融,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绚丽使者”。

在博物馆领域,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几乎都藏有中国古代木雕造像。如大英博物馆藏“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立像”,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释迦牟尼佛坐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厅几十尊保存完整,造型独特的木质佛像也见证了木雕造像千年不衰的发展历程。

Lot 3029

菩萨立像

金-元(12-13世纪)

木雕彩绘

高142cm

来源

1.霍明志(Paul Houo-Ming-Tse)北平

2.Hotel Drouot(拍卖行)1932年‘霍明志旧藏:中国艺术品’专场Lot No. 84

3.Gerard Devillers巴黎

4.Eskenazi纽约

5.北美十面灵璧山居珍藏(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编号EK106

展览及出版

1.霍明志著,《达古斋古证录》(「Preuves des Antiquites de Chine」),北京,1930,第314页

2.Hotel Drouot,《霍明志收藏:中国艺术品》(「Objets d' art de la Chine: Collection Paul Houo-Ming-

Tse」),1932年,巴黎,84号

3.Eskenazi,《北魏至明代佛教雕塑》,2002年3月,纽约,图16

HKD 8,000,000 - 12,000,000

这尊令人印象深刻的立姿观音菩萨像由一整棵木材圆雕而成,高142公分,体量巨大,时代特征鲜明,佛教美术信息保留完整,为金元时期雕塑艺术作品中难得的瑰宝。

▲本件拍品

整体面貌英俊而英朗,其发高束,隐于宝冠后面,生动而翘起的衣边一改早期佛造像的简洁与抽象,镶嵌的眼珠更说明雕制的繁复与细致。相较于唐代造像肌肉塑造的夸张,辽、金时期的造像的肌肉隆起度更为适中,面相及表情脱离了唐代神格化的塑造,而更显人间趣味,而其宝冠及装身则较唐代更为华丽厚重。

▲本件拍品局部

帔帛复盖肩背,刀法洗炼,可见丝绸飘逸的质感。外袍系腰,褶纹流畅至腿,袒胸跣足。胸前项圈宽大精美,胸腹刻画健壮饱满。腰带由长方形仿玉带板扣饰相连而成,正面被垂缨遮住,垂缨缠绕玛瑙环。造像表面仍部分残留底料,并可见贴金色及绿红黑等色迹于天衣、璎珞、裙裾等各处。

Hotel Drouot(拍卖行)

1932年‘霍明志旧藏:中国艺术品’专场 Lot 84

此尊观音立像流传有序,出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著名古董商——霍明志,于1930年首次现身于其北平展览,后1932年出现在巴黎专拍之中,2002年再现于Eskenazi纽约展览之中。近百年皆为全球顶级艺术品藏家所有。

霍明志(Paul Houo-Ming-Tse)著《达古斋古证录》

霍明志,字宗杰,浙江绍兴人,生于1879年,二十世纪初著名收藏家。民国时在京城经营古董商,名为达古斋,远近驰名,所经手古董多藏于欧美著名博物馆。

1930年,霍明志出版了《达古斋古证录》,其中以图文形式将著者所经眼的各类珍玩分门别类列名,揭示了许多古物造假方法和鉴定经验,是二十世纪初古玩考证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本件木佛即收录于此书。

▲左:菩萨 宋金 彩绘木雕 高109厘米©国家博物馆藏霍明志旧藏

▲右:菩萨 金代 木雕金漆彩绘 高172.7公分 霍明志旧藏1932年巴黎拍卖©英国牛津阿什莫里安博物馆藏

解放后,霍明志于1949年更是将售余文物万件悉数捐赠国家博物馆,现藏于国博的金代木雕加彩菩萨立像即为其中之一(左图)。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里安博物馆1982年购入的一件金代木雕菩萨亦出自霍明志,且与此尊菩萨立像同出于1932年巴黎拍卖,可见其在佛教造像的收藏史上影响之深远(右图)。

木雕彩绘观音 元(1282年) 高99.7公分

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934年遗赠©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简要对比宋元时期存世的大体量汉语言木造像,金代近元这一时期不仅数量稀少,在艺术性上也更为成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尊至元十九年墨书题记的元代木造像,装藏盖板墨书题记[大元国至元十九年……四月庚寅朔廿日……]并嵌铜镜(即公元1282年),由此亦可作为元代造像之标准器。

▲左:本件拍品

▲右:木雕金漆彩绘大势至菩萨 金代 山西地区 高190公分 皮草商人乔治·克拉夫茨(George Crofts)收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本件拍品与大都会元代菩萨相比,在工艺上,二者的主体部分均属于一木整开,两臂及两腿前部璎珞拼贴木料,通底可见化妆土残留,周身各处均有绿红黑色漆残留。

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金代菩萨同组之大势至相比,本件虽雀屏宝冠已损,高髻、宽胸等仍保存了金元交界时期作品的特征,其身形已现清秀温润之感,而华丽的金属项饰、皮革质感的肩挂、玉板相连而成的腰带以及发扣、玛瑙挂环等均体现了草原民族所特有的雍容华丽之感,既不同于金代早期的浑厚,亦区别于元代的纤细。在所见到的宋元时期雕塑中,此尊立像菩萨对于衣纹、佩饰等细节的刻画可谓精益求精。

Lot 3032

明洪武 铜鎏金阿弥陀佛立像

高25.5cm

来源 日本新田氏旧藏

出版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申,山西人民出版社,第549页

参阅

《历代金铜佛造像》,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页72,图19

Indo-Tibetan Bronzes,pl.143 A

HKD 2,500,000 - 3,000,000

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教主,其造像常为立佛,手作来迎印,并产生丰富多元的图像变化,同类姿态于早期印度造像中即有范例。明洪武时期的佛造像风格承袭宋元,少量存世洪武纪年造像可反映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

本尊造像身躯纤长,袈裟衣褶自肩至下,自然飘落,衣褶流畅,尤如曹衣出水,左手所施禅定印与宋代造像一致。此造像莲座也比较有特点,双层仰莲,细巧而飘动感。

▲左:明洪武 阿弥陀佛立像 大英博物馆

▲右:明 阿弥陀佛立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

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尊洪武款阿弥陀佛立像(馆藏1973,0726.81),其形制与铭文皆与本尊一致,极有可能为同一批造像作品。同时期造像还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不带铭文的阿弥陀佛立像。

目前存世明确标识为洪武时期造像的非常少见。仅见铸造于洪武二十九年的小尺寸释迦牟尼佛造像和本尊式样的造像。本尊造像带有明确的洪武纪年款,实属罕见,整体风格古朴,韵味隽永,从造型到细部刻画均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

袈裟背后刻有铭文「洪武丙子四月吉日,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由铭文可知,此像铸造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仅造48尊,可知其等级之高。

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藏传佛教在宫廷的兴起时期,以康熙和乾隆为代表的两朝皇帝推崇藏传佛教,先后在宫中设立“中正殿念经处”和“造办处”。北京作为清代的政权中心,以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地从尼泊尔、西藏、蒙古、青海及北京周边地区引进优秀的工匠,并将精湛的铸造技术和雕刻技术融入到北京传统的造像艺术之中,从而创造了清代宫廷造像风格。仅从这一时期兴建的数座佛教寺庙和现存大量的造像实物来看,已充分反映出我国佛教艺术发展和创作的真实面貌。

Lot 3068

清康熙 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

高84.3cm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HKD 1,500,000 - 2,000,000

康熙时期的佛装造像现存数量小,造型端庄大气,神韵庄严华美,突出内在力度。面相丰圆适中,双眼微合,眉间有白毫,双耳轮廓饱满。胸前饰有「卍」字,左手于前胸结说法印,右手自然垂落施与愿印,代表满足众生愿望。

此像为汉藏风格的佛装造像,躯体圆浑健硕,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袒右覆肩。在衣褶的处理上,采用了明晚期的汉地艺术表现手法,衣纹厚重写实,层次感强;衣缘上刻有精美的纹饰。下承仰覆莲座,上层为双层光素莲瓣,瓣尖上翘,错落有致;下层莲瓣的瓣尖雕三朵卷云纹,为典型的康熙时期特征。

此像身型挺拔,气势非凡,沿袭了明永乐、宣德的汉地造像风格,同时吸收了西藏造像艺术元素,具有浓郁的康熙时期造像艺术特色。整像铜质精炼,胎体厚重,工艺精湛,刻画入微,通体鎏金,工艺上乘。此类康熙时期的造像,如此之大体量的作品很少出现,当为宫廷皇家大庙中所供奉。

Lot 3069

清乾隆 铜鎏金大鹏金翅鸟

高17cm

HKD 1,000,000 - 1,500,000

大鹏金翅鸟是佛教和印度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迦楼罗的意译),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也是密教五方佛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之坐骑。此类题材造像通常以全鸟身、人面鸟身或鸟面人身形像出现。

参阅《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邢继柱 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

大鹏金翅鸟独身造像存世少,且形象为鸟面、人身、鸟足的这种造型奇特罕见。文物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鸣鹤清赏》系列丛书——瑞宝阁藏金铜佛像》中收录的大鹏金翅鸟,可与此件拍品作比较。

此像头上生出两只牛角,须眉赤发,三目圆鼓,表情凶忿。上身赤裸,嘴叼一蛇,形貌令人怖畏。佩饰耳珰、项链、珠宝璎珞,手镯、臂钏和手镯。双手分举蛇首与蛇尾,以表对龙族的降伏。展双翅,两腿向外弯曲站立。此次保利香港推出的这尊大鹏金翅鸟造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肢体线条舒展流畅,纹饰雕刻写实,金色饱满,同样值得大家关注。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选粹

Lot 3458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像

尼泊尔 12世纪

高28.5cm

HKD 2,000,000 - 2,800,000

在尼泊尔,莲花手观音信仰极为流行,出现了以其为原型的大量金属造像作品,时间跨度自李查维时代一直持续至马拉王朝末期,几乎涵盖了整个尼泊尔佛教艺术史。眼前这尊红铜鎏金立像,便是其中时代较早、且令人为之动容的一件作品。

此尊铜像头戴三叶宝冠,正中端坐一尊阿弥陀佛小像,与菩萨左手所持的莲花相互呼应,成为了判断造像身份的明确依据。秉承了尼泊尔造像艺术造型优美、面容恬静、姿态优雅、装饰华丽的特点,此尊莲花手菩萨像为我们展现了尼泊尔造像应有的瑰丽与美好。

从艺术风格来看,这件作品秉承了李查维时代尼泊尔造像的特征,具有浓郁的笈多遗风,符合11-12世纪尼泊尔“过渡时期”的造像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作品沧桑的表面状态显然与西藏地区所见到的大多数古代铜鎏金佛像不同,这说明其一直在尼泊尔地区接受传统的「洗沐仪式」,经年历久的摩挲于供奉使造像表面形成沉郁古朴的包浆,成为了尼泊尔造像另一独具魅力之处。

Lot 3459

自在文殊菩萨像

东北印度 12世纪 帕拉王朝

高13.5cm 黄铜 错银 错红铜

来源

1.伦敦苏富比,1990年4月24日,拍品40号

2.澳大利亚悉尼私人藏家Gerry Virtue收藏

3.澳大利亚悉尼Packham Place画廊收藏

4.2000年起由澳大利亚私人藏家Philip Adams收藏

展览

澳大利亚Parkham Place Gallery,1999年10月,A Private Collection of Indian & Himalayan Art

备注: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2376

HKD 550,000 - 800,000

帕拉王朝的佛教及其艺术后经由尼泊尔传入西藏,对西藏传统的审美和工艺影响深远。这尊是印度佛教帕拉王朝后期的自在文殊菩萨像,主要艺术特点表现为肢体语言丰富,神态活泼而富有神秘感,正面和背面的工艺水平一致,刀工技法运用娴熟。此类造像大多被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收藏,市场上流通的不多。

这尊自在文殊菩萨像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均带有浓重的本土化色彩。整像小巧玲珑,造型古拙,姿态自在优雅。面型圆润,嘴大而唇厚,具有明显的南亚人特征。双眼嵌银,显得精神矍铄;双唇与上身斜挂的圣索嵌红铜。下承双层莲花座,束腰浅;莲瓣素面,上下交错分布。

造像衣质薄透,饰物简洁,富有动感的扭动躯体极富艺术感染力,整体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为帕拉王朝后期造像的典型特征。采用黄铜铸造,不鎏金,像身表层经多次打磨之后呈现出莹润光洁的效果,经时间洗礼,包浆醇厚,泛出温润光泽。

西藏地区亦极为推崇纽瓦尔艺术大师的作品。许多西藏寺庙中,尤其是祭祀厅里笼罩在圣坛之上的牌坊,和佛塔、寺庙墙壁和门的装饰中皆有丰富的尼泊尔纽瓦尔风格锤揲工艺的例证。西藏南部的萨迦派寺庙尤其以其奢华的铜鎏金锤揲装饰而著名。无论赞助者是西藏人或尼泊尔人,在上述所有作品中,参与制作的艺术家来自于加德满都河谷的佛教纽瓦尔群体,一个时至今日仍然以其金属制造而闻名的古老城市。十五至十六世纪的锤揲艺术顶峰,以一种在全球各地都不再保有的高水准技艺,造就了这无比辉煌的杰出作品。

Lot 3484

锤碟鎏金观音菩萨像

尼泊尔 17世纪

高89cm

HKD 2,800,000 - 4,800,000

整像以锤揲工艺制作,有可能为十七世纪在西藏或受西藏人委托而由纽瓦尔艺术家所制作。其体量巨大,同类造像中鲜有超出者。尼泊尔对于锤揲技术的运用早于十六世纪达到高峰,这种技术一直是加德满都河谷的纽瓦尔艺术家的专长,锤揲技术需要施力均匀,灵活敏捷,技巧熟练,制作过程繁复,锤揲工艺品在历史上,尤其在近现代十分罕见。

白度母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一尊精美的白度母像实例可与此件相比较,两者风格特征与技术皆一致,饱满的鎏金,亦嵌有石料,精细并优美地勾勒出眼睛与嘴。而此次保利香港推出的这尊观音菩萨像有着令人难忘的巨大形制、绚丽的鎏金和精湛的嵌石工艺。

Lot 3513

清乾隆 沉香木雕七佛偈钵

高12.7cm;直径16cm

来源:英国藏家旧藏

HKD 200,000-300,000

此钵圆体,口内敛,器型稍扁,整体给人厚重敦实之感。钵外浮雕一周共七尊跏趺坐佛像,所谓七佛,乃佛经中对过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称,此钵上七佛皆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双手呈不同姿态、结不同法印。浅浮雕的背光与高浮雕的佛像,形成多层次的纹饰,立体感突出。器表光润,钵外壁七佛上方及两侧以隶书阴刻佛名及佛偈文字。

乾隆御题伽楠木七佛钵

成交价:GBP 144,000

佳士得 伦敦 2007年5月17日

可参考的有佳士得伦敦于2007年5月以14.4万英镑成交的一件木雕七佛偈钵。本季保利香港推出的这件沉香木雕七佛钵工、质皆美,又深具文化韵味。清宫旧藏有棕竹七佛钵,而佳士得伦敦也曾有乾隆御题伽楠木七佛钵的记录。

Lot 3483

诚亲王造铜交龙钮大钟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高85cm;宽60cm

款识:和硕諴亲王率阖府人等发心敬助 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孟冬吉日

来源

1. 瑞典私人收藏,收购于20世纪初期

2. 美国旧金山Ryan Lee旧藏

HKD 2,500,000-3,500,000

器身镌刻的铭文显示此钟为清代諴亲王爱新觉罗·胤袐(1716—1773)所铸。钟圆顶,直腹,撇沿,顶钮连身蒲牢,上部饰佛门圣花莲瓣纹,下部饰八卦纹,并铸八个圆凸音乳,以供敲击之用。通体以精铜铸造,铸铜精密坚实,器型古朴庄重,气势雄浑,堪称清代铜钟之翘楚,且保存良好,十分少见。

諴亲王是康熙帝第二十四子,雍正帝幼弟,乾隆帝叔父,性忠厚平和,自幼深受康熙、雍正二帝宠爱。諴亲王因自幼入宫读书,故而与当时身为皇子的乾隆帝弘历情谊笃深,深受乾隆信任,且二人同时受亲王之爵。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驾崩,乾隆入宫,諴亲王更是于此敏感时机随同进宫,拥帝功著。

终乾隆一朝,諴亲王备受宠爱,位高权重,且清代皇室笃信佛教,故而虔诚礼佛的諴亲王铸造铜编钟,献于佛寺,为其侄儿祈福,自是此一心情的明显体现,钟身所镌「皇图永固,帝道服昌」字样,亦深表其虔诚忠心。本铜编钟作为此一历史的鲜明见证,历史价值非比寻常。

清康熙铜铸交龙钮编钟

成交价:1018万港元

苏富比 香港 2010年4月8日

香港苏富比曾以1018万港元拍出一件清康熙铜铸交龙钮编钟,其与保利香港此件乾隆时期的诚亲王造大钟形制相同,均属清代编钟典型样式,可作比较。

保利香港2018年春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8.03.27-04.02

拍卖时间:2018.03.29-04.02

展拍地点:香港君悦酒店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