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陈香梅的上海情结

陈香梅

Anna Chan Chennault

1925年6月23日~2018年3月30日

编者按: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遗孀、著名美籍华人、中美“友好使者”陈香梅女士3月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家中逝世,享年94岁。陈香梅对上海怀有浓浓的情谊和深深的情结,决定她人生命运的跨国跨年龄的婚礼就在上海隆重举行;她的许多家人、朋友都生活在上海,特别是对她影响颇大并宠爱有加的外祖父家,就在静安寺附近。本刊曾发表长文介绍“陈香梅的上海情结”,今天在本刊公众号重登,以志缅怀。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邓小平曾说:“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但只有一个陈香梅。”陈香梅对上海怀有浓浓的情谊和深深的情结,决定她人生命运的跨国跨年龄的婚礼就是在上海隆重举行的;她的许多家人、朋友都生活在上海,特别是对她影响颇大并宠爱有加的外祖父家,就住在静安寺附近。陈香梅每次来上海,总爱下榻华亭宾馆,这“华亭”本来就是松江府的别称,是上海的发祥地,我想以陈香梅渊博的学识是知道它的来历的,这里也表达了她对上海文化历史的深切认同。陈香梅爱坐上海航空公司的班机,她认为上航的优质服务已达到了西方国家航空业的水准,还欣然担任了上航公司的高级顾问。

13年前,我在华亭宾馆采访陈香梅女士而相识,尔后成为忘年交。我曾读过陈香梅撰写的不少著作,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拳拳的爱国之心;与她无拘无束地交谈,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殷殷的报国之情。自同她相识后,我不断得到她亲切的教诲和鼓励,她热情、真诚而富有智慧,是一位有情有义有德有识的长者。她常对我说:“年轻人努力奋斗,国家才有光明前途。”2001年金秋,我乔迁新居,香梅女士闻讯后欣然挥毫题写斗大的“幸福”二字相赠,为寒舍增光添色。

四年前,我撰写《人间瓷话》一书,她百忙中为拙作写序予以高度肯定。我进行《寻访中华名窑》田野考察项目时,她又为新书题词:“祝福寻访中华名窑,再有更大收获”。她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有人来做这项弘扬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工作。能以一己之力,寻访古窑遗址,实在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对我精神上的巨大支持。我与陈香梅接触过程中,常会想到拿破仑说过的话:“爱国是文明人的第一美德。”这一美德犹如她的名字一样,老梅吐芳,香飘四海。

上海代表中国未来

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华人,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早在三十多年前(1972年),陈香梅就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陈香梅勤于笔耕,致力于宣传中国。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化,她已写了60余部作品,如《一千个春天》《春水东流》《留云借月》等。陈香梅在沉浸于美国文化、风俗习惯之后,对于祖国的一切并未弃之不顾。她仍然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喜欢穿旗袍,爱用中文写作,说中国话不夹杂半点英语,她非常愿意帮助中国人。

我曾询问陈香梅: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您多次来上海,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印象如何?陈香梅答道,我对上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以前在上海住过,上海是“东方的明珠”。上海浦东地区原来不少地方是农田,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一个国际大都会一下子从那里崛起,高楼林立,气宇轩昂,浦东与浦西联动发展,让世界为之震惊,上海实在是值得赞美和夸耀的。陈香梅认为自己可以说是上海“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见证人。她说,上海人聪明勤奋,视野开阔,脚踏实地,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上海不但是经济特区的火车头,在其他领域也起着带头示范的作用,我为上海有这么大的成就而欣喜不已。今天中国的社会有这么快的进步,中国人代表21世纪,上海是领先的,上海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陈香梅说,作为一个作家能拿起笔写文章是一种幸福,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现在世界对中国对上海了解认识还不够,我们要加强对外宣传。海外有的人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哪里知道中国已有十三亿人口,不搞计划生育怎么行呢?印度人口急速膨胀,令人触目惊心。中国实行的最低限制人口政策,有些人还反对中国釆取堕胎的措施,但除此之外有谁能提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呢?

这些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的外国朋友来中国一看大为吃惊:中国了不得!过去中国贫穷落后,别人看不起你,现在中国强大了,有人心里不平衡,散布什么“中国威胁论”,总之他们看我们中国人不顺眼。我们不要理睬他们,埋头苦干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陈香梅有句话给我印象极为深刻,世界上很少有人希望我们中国好的,只有世界各地华人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娘家强大,这样作为中国人在海外才会有地位。

日本在太平洋的重新崛起,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对它刮目相看。但是,我们要对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十分警惕,他们企图篡改侵华历史,修改教科书,甚至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令人愤慨。当年中国老百姓吃足了日本人的苦头,我亲眼目睹了日本侵华的暴行,我们要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针对中国有的人爱搞小团体、好窝里斗的现象,陈香梅感叹地说,中国人自己一定要团结,在美的华人如果没有一步登天的想法,不搞自相残杀,那么华裔公民的地位比现在要高得多。但可惜中国人爱搞小圈子,爱自相争斗。有一位朋友对她说,“中国人不需要敌人,中国人就是自己的敌人”,真是一针见血。她对大陆上流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现象也颇有想法。她说那怎么行呢?不做就是大错特错,各行各业都好好做事,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香梅之说,句句皆醒世之言,字字都发人深省,记者为之动容。是啊,中国人要明智地看到自己的弱点,开阔胸襟,团结总比对抗好,和谐总比争斗好。

抗战胜利初识上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喜讯传来,不论是前沿还是后方,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中华大地上饱尝苦难的人们奔走相告,庆祝游行,仿佛渴望已久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灾难和血腥成为过去。经历几千里漫长流亡生涯的陈香梅,此时在昆明已成为中央通讯社的第一个女记者,她也沉浸在欢乐兴奋之中。

刚从芷江采访日本受降仪式归来的中央通讯社驻昆明分社主任陈叔同先生,他还依旧回味那胜利幸福的一刻,眉宇间仍显得神采奕奕。他在办公室与年轻记者陈香梅谈话,问她是否愿意去上海?陈香梅异常兴奋地答道,能不愿意吗?她的外公外婆家就在上海,从北平逃难过去的。陈叔同说:“总社要在上海成立分社,要我选派一名记者,你干得很出色,对你来说挺合适的。上海急需记者,采访上海法庭审判战犯的新闻,但眼下交通紧张,机票难求,你是跑美军新闻的,想法坐美军用飞机走。”

陈香梅很快就搭乘美军C-47运输机,飞虎队司令、抗日英雄陈纳德将军离开中国时,托人照顾她。她同四位陌生的美军军官一同飞抵上海。夜幕降临时,她从飞机舷窗往下看申城,好一片灯的海洋,高高低低,花花绿绿,飞机在高空中盘旋,灯海在微微地起伏荡漾。她有种奇异的感觉:这是一座华美又奇幻的魔都。从此陈香梅与上海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伟大而美丽的城市结缘。上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符咒般镇住了中国人和外国人。陈香梅说:“现在无论在世界哪一个角落,患有最严重的怀乡病者,都是以前在上海的居住者们,这其中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

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交汇处,一幢旧式的三层楼的衖堂屋子的门楣上写着陈香梅外公廖凤舒的地址。外公外婆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履,从里屋走出来,不知是激动还是衰老。陈香梅紧紧地抱住阔别十多年的外公嚎啕大哭。她哭生母去世的悲凉和寂寞,哭香港沦陷时荒凉和沉沦,哭流亡时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八年的离乱,在陈香梅和所有中国人心中烙刻下永恒的伤痕。

到上海以后的日子里,陈香梅的工作、生活充满了情趣,充满了刺激。她认为上海这个城市所具有的生命力、吸引力,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可以与之相媲美。过去外国人来到上海,寻找可以发财的机会,然后回到各自的国家去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现在许多发了财的外国人不少不愿意离开,而离开的人也经常回来。

百乐门里情谊绵绵

百乐门大舞厅于1933年正式开业,它外观华丽,内部富丽堂皇,灯光优美璀璨,再加上一流的爵士乐队和红舞女,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心之一。当怀旧的气息染满街道和窗棂,当金嗓子周璇的歌声在60年后重新在我们耳边响起,那些沾满尘埃的泛黄的老照片、老建筑又重现了从前的繁华和梦想……世人称之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在原址重新开门迎客,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再次照亮了静安寺的夜空……

陈香梅的外公家离位于静安寺附近的法租界夜总会百乐门舞厅并不远,年轻的陈香梅经常约三五知己,去舞厅休闲,她迷上了跳舞。而飞虎将军陈纳德也因此成为百乐门舞厅的常客,直至与香梅女士结为伉俪。这两年多时间,陈香梅在上海当新闻记者,在上海谈恋爱,在上海结婚,既和外祖父母共同度过了一段充满亲情而又温暖的时光,又完成了从少女走向主妇的美满婚姻的人生之路。在上海的近三年时光,是陈香梅非常珍惜的一段青春年华,当然这和静安有着不能分开的牵连,这令人难忘的人生转折点,也成为香梅女士对百乐门舞厅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这里锁定了香梅女士的上海情结。

其间飞虎将军陈纳德也成为廖公馆的“座上客”,目的是为了追求陈香梅。在当时的中国要与一个同自己年龄相差31岁的美国人结婚,要被家人接纳并非易事。陈将军经常抽空与陈香梅的外祖父外祖母打桥牌、聊天。陈香梅还记得陈将军第一次上门的情景:他一进门,向外婆献上一束艳丽的鲜花,从外婆的那幸福的微笑中,将军感到有了信心。外公已久慕陈将军的大名,一见面立刻就寒暄起来。将军期望在这里学到更多中国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外公与将军谈得很投机,两人很快进入了深谈。外婆礼貌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问将军喝茶时,喜欢吃蛋糕,还是中国人爱吃的食品,如烧麦、饺子及春卷。将军微笑道:“我什么都想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那么精致,闻起来这么香,一定非常好吃。”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外婆因自己的烹饪技术受到赞誉而深感骄傲。陈香梅非常敬佩将军的机敏、干练、洒脱以及对外公外婆那悦人的态度。在温馨的家庭里相处,逐渐消除了她的外公外婆对陈香梅和陈将军之间年龄差异等方面的隔阂,使15岁就失去母亲的陈香梅,在至亲长辈、外祖父母的认可下,成就了这一跨国婚姻。她和陈纳德从相知、相恋乃至新婚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上海度过的。

三年前,陈香梅重游百乐门舞厅,触景生情、兴奋不已,边参观边赞叹,认为新整修的百乐门舞厅比过去更显高雅。在宽敞的舞池中,她随着乐曲,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那典雅的舞姿、轻盈的舞步,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把活动推向了高潮。陈香梅即兴挥毫,为静安区政协书写了“高歌儿女曲,遥道中华情”;为静安区文化局和百乐门舞厅分别书写了“第一乐府,首称百乐门”和“风华再临百乐门,情怀旧梦是申江”。这些题词,道出了香梅女士对上海静安的款款深情。

陈香梅对上海的静安怀有深厚的情谊,表现在她乐意参与静安的活动。1992年,陈香梅被聘为静安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1995年9月,时值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闭幕之际,为实现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和“北京宣言”,进一步发展妇女事业,也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香梅女士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在静安区设立了“陈香梅妇女基金”,用于培训下岗女工。香梅女士专程来上海,和市区有关领导、各界妇女代表一起,出席了庄严热烈的捐赠仪式。会上,香梅女士向大会献上了她不辞辛劳、在华亭宾馆通宵达旦创作的《姐妹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是现场采访的记者之一,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香梅女士与静安的不解之缘绵延整整60年,还将延续下去;她火热的爱国之心,将激励人们为静安的建设、上海的发展、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工作。

情寄东方世纪大港

从上海到大、小洋山跨海大桥已全线贯通,巍然屹立在浩瀚的东海之上,成为上海人民的骄傲,上海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10年前,鉴于长江口水道深度才7米的现状,我们曾策划构想建造东方国际中心大港,建造从芦潮港经大、小洋山到舟山至宁波的跨海大桥和东方国际大港,记者还参与了海上的实地考察,并在舟山群岛找到有腹地的深25米的大港,这是上海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我的一位朋友欲邀请陈香梅参加岱山一个项目典礼活动,要我给在美国华盛顿的陈香梅去电。陈香梅说,让她与赫福满先生商量一下。尔后我又去电话催问,说请香梅女士给我一点面子。香梅女士笑道:就这样定了。真爽气,让我不好意思。

那天,陈香梅到达海岛岱山后,万人空巷,市民自发集中欢迎,争睹陈香梅女士的风采。事后我对她表示感谢时,香梅女士笑道,这没什么,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施恩就不想图报,图报就不想施恩。我对祖国除了奉献之外,没有寸金寸土(现在浦东的香梅花苑与香梅女士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那天我们乘小汽艇回沪,风急浪高,小汽艇颠簸得十分厉害。同行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范蓉十分感动,说我们这些记者都受不了,想不到70高龄的世界级文化名人香梅女士竟无一句怨言,实在让人感佩。

陈香梅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我听过她的十几次讲演,在岱山的演讲最让我动容。她风趣地让礼仪小姐脱下高跟鞋放松一下,说因我们的快艇来迟了,让你们多站了许多时间,顿时掌声四起。这既是长辈关心晚辈,又活跃了会场的气氛。陈香梅认为:城市发展同港口关系密切,这一规律自古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验证,我来这里表明我支持这一宏伟构想。演讲引人入胜,难怪她能当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布什竞选班子的核心成员。10年弹指一挥间,东海跨海大桥已在成功建造,“世纪之梦”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逐渐实现。

代表里根总统访华

自尼克松总统扣开中国大门后,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陈香梅女士回忆了1980年第一次回大陆的情景:当时里根刚刚当选美国总统,希望和中国有所沟通,于是陈香梅成为这方面最合适的人选。1978年12月25日,民主党卡特总统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并建交,这是继尼克松总统上海公报后又一枚“炸弹”,引起世界不小的震动。1980年10月,共和党竞选人里根击败卡特,陈香梅是里根竞选总统班子里的主要成员,捐款演讲,成为里根强有力的支持者,故同里根夫妇关系非常密切。台湾同里根关系较好,他上台后要对大陆、台湾有一个说法。当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侨委会主任的廖承志先生是陈香梅的舅父,和陈香梅早有书信往来,他说一别三十年,很想见一见陈香梅这位被选出来的当时担任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全国主席的外甥女。

陈香梅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祖父陈晓云与外祖父廖凤舒为莫逆之交,她的父母的婚事是真正的指腹为婚。外祖父廖凤舒与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为兄弟,同为革命党人。儿时的陈香梅是听着长辈讲述反清复国的故事长大的。这对她的爱国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香梅说:事情很巧,新中国驻美第一任大使柴泽民带来了邓小平的请柬,邀请她访问北京,她立刻向里根报告。这项活动的保密工作十分成功,怕节外生枝,给未正式上台的里根总统带来麻烦。

1980年邓小平宴请陈香梅,她的舅舅廖承志一并参加

1980年除夕,陈香梅一行从华盛顿启程到东京,然后抵达北京,代表当选总统访问祖国大陆,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因为美国朝野都忙着过圣诞节和新年,白宫的政客以及里根身边的新贵不会有太多的意见。到了北京,还是保密的,直到第二天元旦早晨,邓小平和其他官员在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同陈香梅一行亲切会谈,中外记者才济济一堂,争相抢镜头。邓小平先生才思敏捷,讲究实际,这位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给陈香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晚上,中美电视都报道陈香梅访华的新闻。1981年1月2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把陈香梅和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当作头条新闻。回到华盛顿,陈香梅遇到一位刚卸任的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他说,那天早餐时,打开报纸,看到陈香梅和邓小平握手的照片,简直惊呆了,细想一下,里根这一招实在是妙,两边都关照到了。

开放海峡两岸探亲

海峡两岸开放探亲的问题当时牵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由于人为的因素,两岸同胞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整整封闭隔绝了40年。陈香梅热切盼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进入现代世界强国之林,盼望海峡两岸能走到一起。就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她孜孜不倦地努力,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压力,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她的影响力来推动海峡两岸交流。

“听说,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最早是您提出来的,是吗?”记者问。陈香梅女士说:“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是我在同蒋经国先生会见时正式向他提出的。很多人从大陆来台已四十年了,多数已垂垂老矣,他们在大陆的亲戚、长辈也都是七老八十的人,如果不让几十万1949年从大陆来的人回家乡看看,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在历史上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当年接受陈香梅建议并作出开放两岸探亲决定的蒋经国先生,生前多次流露想回大陆祭扫母亲墓的愿望,但最终仍未实现,这真是人世间的一件憾事。

陈香梅与蒋经国在美国华盛顿家中

陈香梅同蒋家私交达数十年之久,她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外交官,蒋介石同她丈夫陈纳德将军是好朋友。陈将军患病期间,宋美龄专程来美探望,带来蒋介石致陈将军的手书,劝他安心静养,若西医不行请他到台北试试中医。蒋介石辞世时,陈香梅建议美国派副总统参加葬礼。中美建交后,按照外交继承法,原大使馆“双橡园”归祖国大陆接收,由于产权较为复杂,台湾要保住它,陈香梅为此事同舅父廖承志通了电话,说中美建交已占了上风,希望不要再去争“双橡园”,北京接受了她的意见表示不再收回。因此台湾方面对她的意见也特别重视。

陈香梅说,起初蒋经国先生对探亲的答复是“此事牵涉很大。”他沉默片刻后又说:“可以考虑考虑。”后来她到大陆,向邓小平先生以及其他领导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北京方面明确表示可以考虑。经过陈香梅多次传话,最后终于开放了台湾往大陆探亲访友。陈香梅说:“这件事使我感到非常高兴,许多台湾同胞认识与不认识我的都写信向我道谢。当然,我相信即使不是由我先提出来,这事依然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毕竟手足之情啊!”至今已有数百万同胞回大陆与骨肉相聚,也给大陆带来了巨额外汇。人们都说陈香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从探亲到投资大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很多台湾朋友利用探亲观光的机会考察大陆的投资环境,但这在台湾是被当局禁止的。陈香梅说:“1989年初,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的朋友希望我率领一个团访问大陆。他们中有的人已去过大陆,有的人已通过其他渠道在大陆有了投资,但他们都心怀恐惧,怕在台湾被查扣,或在大陆遇到麻烦。他们知道我和双方官员都熟悉,跟着我走不但可以壮胆,而且还会受到优厚的礼遇。为此,我曾两度组团访问祖国大陆。” 陈香梅此举可谓高瞻远瞩,合乎情理。海峡两岸先从经济贸易上合作是可行的。

“我相信海峡两岸一定会统一!”去年10月23日,在沪举行的盛大晚宴上,陈香梅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她说:“这是迟早的事情。今天在上海就有30多万台湾同胞,大陆其他地方还有很多。现在,海峡两岸在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有交流。我想,统一是民心所向。我有信心,我相信大家也是有信心的。”

深情回忆陈老将军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陈香梅应邀出席北京等地的纪念活动。对于英雄的飞虎队以及指挥这支飞行大队的司令员陈纳德将军,现在的青年朋友也许知道得不多了。他们在二次大战中英勇善战,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赫赫战功。

当时担任中央通讯社记者的陈香梅第一次采访的对象就是陈纳德将军,这大概是所谓的缘分吧。陈女士深情地回忆陈老将军。她说陈老将军是个意志坚强、品格高尚的人,他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痛恨日本侵略者。1937年,陈纳德来华时已有二十年飞行经验,他是应聘来华担任中国空军总顾问的。

记者从史料上悉知,1940年鉴于敌机到处疯狂轰炸,屠杀无辜,陈纳德决心前往华盛顿争取援助。经过他一番奔走呼吁以及朋友们的帮助,美国政府允许美国空军飞行员可以志愿退伍,报效中国。他招募了100名飞行员和百余名地勤工作人员来到中国,加入抗日的战斗行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飞虎队。第一次在昆明近郊交锋,就打落敌机19架,这个战绩震惊了世界。7个月中击毁敌机299架,飞虎队和陈纳德闻名天下,日军惊惶失措,再不敢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于我国天空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志愿队改组为美国第14航空队,由陈纳德以少将衔任司令,有效地将日寇战机赶出中国天空。二次大战后,陈纳德将军名响美国,他为中国付出了许多,甚至他的健康。1958年7月27日上午9时,陈纳德将军在美病逝,终年65岁。美国政府追念他的功勋,国防部以最隆重的军礼,素车白马,极尽哀荣,把他安葬在华盛顿军人公墓,与陈纳德葬在一条大道上的有肯尼迪总统和名将麦克阿瑟元帅的父亲麦克阿瑟将军。

陈香梅说:“1947年圣诞节,我因崇敬空军英雄人物而同陈纳德结婚,住在虹桥路上,那时虹桥还是一派田园风光,我们在上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故对上海特别有感情。同陈老将军结婚十年,我学到他许多优秀品质,他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中国人的。我们不幸生于乱世,最大的遗憾是相聚苦短。”

陈香梅女士的话引起了记者注意。记者曾驱车前往寻觅,几经周折,在虹桥路1440号申康宾馆8号楼,找到陈纳德和陈香梅的旧居。这是一幢奶黄色三层楼小洋房。一楼两间,二楼三间,三楼一间,窗外是绿茸茸的草坪。过道中间有对称的乳白色螺旋式罗马柱子,扶梯的扶把系红木,下面是铁栅栏,已油漆一新,颇具古典欧美风情。据有关人员介绍,这幢8号楼建于1935年,除了一楼的阳台改建成为内室外,其他基本上保持原样。陈香梅1985年来此寻找过,以后又来过几次,认为这是他们当年居住的地方。记者走在铺着红地毯的楼梯上,眼前仿佛出现陈香梅的倩影,她正在拾级攀登,从这里走向世界。

陈香梅认为教育、人才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她对老少边地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她不愿“锦上添花”,却乐于“雪中送炭”。如今,她已在国内许多城市设立了陈香梅教育基金,累计捐资超过3000万元。当记者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陈香梅不假思索地回答,还要继续工作,为祖国、特别是祖国的教育事业做更多的事儿!

去年金秋时节,上海各界朋友为陈香梅八十华诞举行盛大庆典,我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还挥毫写一幅对联“乐奏云璈歌八旬,德辉彤史祝千秋。”恭贺香梅女士八十华诞,表达了我对香梅女士的深情厚谊。说起"如此重要的人生大典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举办?"生于北京的陈香梅字正腔圆、中气十足地告诉记者:"我现在平均每年至少要到上海两次,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相信上海的未来更激动人心!"记者问她取得成功的原因,陈女士笑着说,我做人的原则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八个字。她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她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了立身谋事的准则。

岁月如梭,往事沧桑。我耳边回响着陈香梅那铮铮的话语,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应邓小平邀请访问中国二十多年来,始终赤诚地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牵挂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只因她有一颗“中国心”。

本文原载于《上海采风》杂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