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都是9.5,这样的良心片不该被埋没

好看的节目与好看的电影一样,适合二刷甚至三刷。

越看越有味道。

而越是这样有味道的节目,越不屑于吆喝自己,所以知道的人往往甚少

今天鱼叔就为大家推荐一部这样的「良心之作」——

时隔3年,《局部》第二季终于来了。

口碑十分稳定,两季都是豆瓣9.5!

可这样一档优质的节目,上线3年来的评价人数才7千,实在是可惜了。

鱼叔必须来一发安利。

《局部》的主讲人陈丹青,是当下著名的作家、主持人、文艺评论家。

但在这之前,令他成名的身份是画家

早在1980年,他就用一组划时代意义的《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

3年后,陈丹青成为第一位在美国举办画展的中国画家。

《局部》就是透过陈丹青的眼睛来欣赏世界名画,以及珍贵的艺术财富。

每期主题,既有艺术热搜榜上的名家大作,也有不为大众知晓的冷门传奇。

但不管讲什么,陈丹青就是陈丹青。

他在节目中说话的样子,总是有种难得的朴素、纯真和睿智,还透着一股子与清

他只讲那些让他动了心的作品和人

带着他个人独特的品味,不矫揉造作,却时常平静地语出惊人,从容中带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中国山水画发端,比欧洲的风景画早了上千年。我们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胡子老头

这个印象是从哪来的呢?明清文人画。

它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

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都证明了人们这种单一想象。

但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美少年画

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一集,就讲了一个18岁少年用一幅画diss了全世界的故事。

下图是王希孟的一副二十米长的手卷,宋徽宗年代的《千里江山图》

画出这幅画的时候,王希孟只是个18岁的少年。

陈丹青评价,

他不可能老,他正好18岁,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千里江山图》旁有题字,解释了画的由来。

大概意思是,少年王希孟学画,被皇家画院录取了。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宋徽宗看他聪明就亲自调教,不到半年,他就画出了《千里江山图》。

同样是少年出大作,陈丹青想起了委拉士开兹,就是画出《宫娥》的那位画家。

他也是在18岁的时候,就在美术领域造诣非凡。

18岁是什么概念呢?按照现代惯例,就是成年了,可以抽烟喝酒开车。

突然想到,今年,2000年出生的人也就18岁了

不管是哪种文化之下,人类都有个大传统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话,没有错。

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也是这个道理。

法国的兰波,19岁就不写诗了;

莫扎特、圣桑身体还没发育就开始作曲;

米开朗琪罗雕刻圣母和耶稣的时候,23岁;

雕刻大卫的时候,26岁;

德拉克洛瓦画《但丁小舟》的时候,23岁;

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也就是20岁上下。

古代没有现在的大学中学小学,很多孩子会在十二三岁学一门手艺,十五六岁就可以独挡一面出来接活了。

全部的美术史和工艺史,太多的作品都是年轻人做的。

陈丹青老师说,

现在学院里十八岁的青年,顶多是附中的学生。他根本看不起自己,也没有人注意他们。

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是眼光

眼光有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二是经验范畴,一边画一边判断自己这幅画。

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

所谓天分,指的是这个。

18岁的时候,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好比全新的电脑,下载功能,搜索功能,反应功能,那是一流。

一个少年看世界,简直浑身都是摄像头

宋徽宗自己也是高明的画家,但他知道,自己画不出《千里江山图》。

通常老熟的成年画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是18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

人在18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

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

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陈丹青说,王希孟自己大概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副伟大的画作。

18岁干的事情,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比萨斜塔大家都知道,比萨斜塔旁边有一个墓园。

2013年夏天,陈丹青去到这个墓园,意外地看到一幅大画。

用他的话说,当场就魂飞魄散

这幅画是布法马可的《死亡的胜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陈丹青大部分都知道或看过,怎么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幅大画。他把这称为「无知的好处」

你熟悉一个画家,终于有一天站在他的画面前,那是一种快乐。

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也不知道一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更是一种大快乐。

那种欢喜快乐好像忽然回到小时候,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

就好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如果没有18岁少年的那种大欢喜大惊讶,不会有这幅画。

所以陈丹青建议所有人:

还请诸位好好保留自己的孩子气,如果你有的话。

木心先生说过,所谓元气,就是孩子气。不晓得大家同意不同意,如果不同意呢也蛮好,说明你很有学问,你很成熟。

陈丹青有自己的「偏见」

他认为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湿壁画在意大利真的太多了,而且保存非常完整,在各地的教堂里,半生都看不完。

经过岁月的包浆,甚至比当时还要好看。

13-14世纪,意大利出了一连串大画家,各有各的好。

布法马可就活跃于14世纪,文艺复兴之初。

在他的《死亡的胜利》中,是死人堆,棺材,还有贵族男女在树林里宴饮。

他画完这幅画几十年,欧洲就发生了黑死病,瘟疫过后人们庆生,忽然注意到这幅画,大为崇拜。

陈丹青讲这幅画的目的只有一个,请大家注意早期作品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曾谈到一个观点,所有文明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个画家和画派也是如此。

所有早期的作品,再幼稚,都有原创力

都很简单,但是生猛。

都很幼稚,但是天真。

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

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元气淋漓。

比如敦煌的壁画,敦煌壁画起于魏晋,穿越唐宋辽金,尾端进入明清,前后一千多年。

要论黄金时代,大家公认是唐宋的敦煌壁画最好看。

可是要论元气淋漓,要论动人、想象力、生猛,还是北魏的壁画

陈丹青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看了几分钟就走了,颇感失望。

他感觉,可能是因为自己看过更粗犷有力的北魏壁画

毕加索哪天如果看到了北魏的壁画,他会吓坏的。

北魏壁画中,虽然细节程度远远不及唐宋人。

他们可能还不太懂画,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作画的也是我们不知名的画师。

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

而是直觉,而是本能。

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可惜我们总是看不起早期作品,总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来看去。

一个画家也是如此,他有自己的早期作品和盛期作品。

陈丹青喜欢极了的一幅画,是梵高作为初学者涂抹的一副未完成作品。

用他的话说,怎么看怎么喜欢。

他讲述梵高,并没有讲那个人人都知道的梵高。

而是讲,初学者梵高。那个还没去巴黎的梵高,没有画出《向日葵》的梵高。

他说,梵高是画家有史以来最憨的一位

但最让陈丹青迷恋的,正是梵高的

画画要画得巧,不那么难。有才华、经过磨练,熟能生巧,这是很常见的。

但是有一种画好就好在憨。这个没法学,是天分,你有就你有,没有就没有

憨人有种难以觉察的内秀,在画中就会流出来。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他还与国内的教育做对比,

将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仓库里头堆满了上千万张考生初学的作品,都画得很认真,这些画打死梵高都画不出来,他要是跑到中国排队考,肯定准考证都拿不到。。。可是每次看到咱们考前班的这些画,看到考场的这些素描我就想死,我宁可一辈子都不会画画。。。同样对比,将梵高初学画画时的那些画与咱们美院的素描对比,后者死路一条,是一场灾难,是反艺术的。

西方绘画有一个主题,在中国绘画中很少涉及。

尸体、屠杀、死亡,在西方绘画或者电影中也是经常出现。

罗兰·巴特曾经说过,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但中国人就不画这些。

这是不同文化中对生命、死亡和艺术不同的看法。

陈丹青说,

因为我们中国的绘画文化和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这其实解释了很多事情。

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画家,他认为是蒋兆和

蒋兆和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画于战争时期的《流民图》

这幅画和这位画家一样,几乎被历史遗忘。

他一辈子没画过壮丽河山,只喜欢画人,可怜的受苦人。

陈丹青认为,论一位艺术家在沦陷期间所能做出的强悍的回应,《流民图》超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流民图》成稿之间的政治语境,比《格尔尼卡》更危险更艰难。

这幅画曾经在莫斯科展出过,当时俄罗斯的画家说过一句话,这是你们中国的伦勃朗。

只可惜我们只知道国外的伦勃朗。

1943年,《流民图》画出,在北京太庙展览。

只展览了一天,日本宪兵就终止了展览。

1944年,在上海第二次展出。两周后日本当局没收了这幅画,之后数年下落不明。

蒋兆和画这幅画之前还有一个插曲,他与一位汉奸官员认识,对方说会赞助他作画,但并没有兑现赞助。

而这让蒋兆和背负了罪名,按老说法,他结识汉奸,是个有历史问题的人

1953年,在一个仓库里,《流民图》被找到。半截画面已经没了,残缺不全。

接下来被定性为“卖国的大毒草”,差点被销毁。

1979年,中央美院根据组织鉴定, 要重新定性,为蒋先生,也为《流民图》。做出结论,还报请文化部批准。总算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才为他正名。

《流民图》问世于沦陷时代,日本当时对它怎样憎恨,已经是明摆着的事实了。

但胜利后,在本国还是遭遇憎恨

《流民图》中的流民就像鬼魂一样,流进这幅画,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

我们牢记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但是现在有谁还记得这幅画,记得蒋先生?

现在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的诞生同样是为了同胞的受难,同样也是在二战时期。

它的命运就完全不同,被美国收藏当作镇馆之宝,后来西班牙政府交涉,盛大的仪式迎接它回到西班牙国内。

《局部》每季十六期,每期大概25分钟。

陈丹青时而抽身出来,站在全局角度看局部,横向纵向古今中外进行对比,带我们畅游一方没有边际的时空;

时而又像孩子一样,俯下身来就具体讲某一幅作品的好,好到令他也失言,讲不出好的理由。

鱼叔虽然是对绘画、雕塑等艺术知之甚少的人,看了整季节目却心潮澎湃

陈丹青从容闲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讲述也十分个人化,并不完全客观。

他自己也谦虚地说,自己说的是「偏见」。

可艺术难道不就是一个人的偏见么

一口气看12集,这真是「救命片」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