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

原标题:一代宗师——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

(本文谨献给不幸病逝的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前团长罗兰德·贝森瓦尔博士)

1922年,法国梵学家、佛学家、艺术史学家,法国远东学院院长阿勒弗莱德·福舍博士应邀协助阿富汗政府考古工作,在喀布尔成立了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全称:Délé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 en Afghanistan;简称:DAFA)(参见图一)。他在任期间,先后在巴克特里亚暨巴尔赫古城(1923~1925年)、帕依塔瓦(1924年)、巴格拉姆(1925年)、哈达(1926~1928年)、巴米扬(1929年)与马兰江(1933年)等遗址开启了考古研究项目。

图一:初创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

图二:雪铁龙亚洲科考团考察巴米扬大佛

图三:哈金与雪铁龙亚洲科考团邂逅吉尔吉斯人

继任团长约瑟夫·哈金博士,1931年曾以雪铁龙亚洲科考团“帕米尔队”首席考古学家的身份(参见图二、三),参加了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探险考察,调查、记录和临摹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白杨沟佛寺壁画,踏查了洋海遗址。驻阿期间,对哈利哈纳(1934年)、锡斯坦(1936年)、巴格拉姆(1936~1937年)、丰都斯坦(1937年)和绍塔尔克(1937年)等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二战爆发后,哈金夫妇投笔从戎,加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协调流亡政府与全球抵抗组织的反法西斯行动。1941年2月24日,二人所乘货轮被击沉;5月,戴高乐将军授予哈金伉俪“同袍解放者”英雄称号(参见图四)。

图四:哈金伉俪考察考古遗址

战后,代表团迅速恢复了考古工作,除继续以往的计划外,又调查发掘了拉什卡利巴扎(1949~1951年)、蒙蒂嘎克(1951~1959年)、苏荷考塔(1952~1961年)、迪迦姆(1957年)、佛拉蒂(1957年)、古尔·达拉(1963~1965年)、沙河·台坯(1963年)、阿依·哈努姆(1964~1978年)等遗址。其中,阿依·哈努姆遗址的发掘,为世人揭示了一座阿姆河畔、帕米尔脚下,恢宏壮丽的希腊化故都。该遗址由于毗邻新疆,让不少学者将其与博望侯张骞造访大夏的经历联系起来。

阿富汗希腊化古城阿依·哈努姆3D复原展示

图五: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前团长罗兰德·贝森瓦尔博士考察石头城

2002年,塔利班倒台前夜,时任团长罗兰德·贝森瓦尔博士力谏希拉克总统恢复驻阿工作(参见图五)。不出三日,法军C-130“大力神”运输机成建制的将代表团所有软硬件设备、资料和人员,空运至喀布尔,全面激活了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与重建工作。此后,历任团长菲利普·马奎斯博士、胡里奥·本德祖·萨拉门托博士更是协助阿富汗矿业部、文化部和世界银行,保护艾娜克遗址群(参见图六);并与新疆、陕西文博系统,积极磋商和探讨,开展阿法中瓦罕走廊联合考古计划的可行性(参见图七)。

图六:艾娜克遗址群

图七:两任团长做客西北大学

代表团图书室汗牛充栋,是阿富汗当之无愧的藏经洞。对于研究阿富汗文明的学者,那里是仅存的一处圣地。古朴的庭院、优雅的园林、和蔼的员工,时不时还能与各国使节、贵胄、名师和艺人共进法式晚宴,甚至高唱一段歌剧,即兴一曲探戈……在兵燹肆虐的绝地,以淡定、从容、浪漫和睿智,对抗疯狂、失意、残酷和愚昧;这就是充满激情和魅力的一代宗师”——法国驻阿富汗考古代表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