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人的月饼往事

原标题:丰镇人的月饼往事

作者:张文君,毕业于丰镇一中,曾经在丰镇二轻局、呼市运输公司等单位工作,现已退休,曾经在初高中期间学习美术,闲暇时期喜欢舞文弄墨。

作者:张文君,毕业于丰镇一中,曾经在丰镇二轻局、呼市运输公司等单位工作,现已退休,曾经在初高中期间学习美术,闲暇时期喜欢舞文弄墨。

丰镇人在中秋节所吃的月饼,往年大多是自家找小作坊订做。一来是因为订做量大,自带油糖足量;二来是主料面粉可根据自家存贮的面粉好次、“开头”多少自由订做。(开头是指:一斤面分做几个。分五个叫五开头,分六个叫六开头。做七开头的很少。买的月饼一般都是五开头。)小作坊的炉灶通常是“手夺炉”,大一点的作坊用“吊炉”。后来随着年代进化,人们逐渐从改造推拉炉到使用电烤箱。无论炉灶怎么进化,丰镇人做月饼还是叫作“打月饼”,而不叫烙月饼或烤月饼。

丰镇月饼一一而今仍然是北方人过中秋节自食或馈赠亲友的尚好佳品并已在北方地区饮食文化中形成了一定的美誉。我在为家乡节日味道的自豪中,难以泯灭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思念,以及丰镇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赞赏。

张文君/绘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随父亲去糕点厂打月饼。回家的路上、父亲挑着几十个现在常见大小的月饼,而让我在头上用大茶盘顶着一个大月饼。丰镇人都称“月光”。父亲一路上用手在我身后小心托着。因为我年令尚小,父亲生怕把饼子摔碎了。回家后父亲特意告诉我:“今年咱家的‘月光’是品类中最大的。是用五斤面粉、一斤半葫油、一斤半白糖、还要包上三斤的糖馅制作而成。

自从“文革”开始,我家每年过中秋节时,就只买几个付食供应的小月饼、就算过节了。因为那时中秋节供“月光”属于“四旧”,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时间顺延到改革开放后,我家才又开始每年中秋节做一个“月光饼”。更难忘的是,我家恢复做“月光”的苐一年,父亲已离世,母亲只好把中秋节的风俗讲究和我反复描述。那年我已二十多岁。我从母亲的言谈中、深深领会到母亲的情怀和对儿女的希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夜晚,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母亲早已摆好了供桌,摆上尽有的水果和月饼,点上红蜡烛,把“月光”饼摆在供桌中央,母亲便望着月亮,思想着自己的心事,也许是在回味那过往的岁月;也许是在思念着我父亲和已经不在身边的亲人。……

中秋节过后,母亲要把大“月光饼”,按家庭成员的人口数,不论大人小孩儿,不多不少每人分得一块。身在外地的儿女,都要托人捎去或留到春节时吃。再后来,随着儿女们相继成婚,家族人口逐年增多,母亲便只能按每个单元小家庭为单位,一家分得一块。在一起共同过节的和在外地未成家的家庭成员还都是每人一块。即使不会吃月饼的小孩儿,也应得一块,由父母代食。可见老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是多么地认真和讲究,身为一家之主对后辈儿孙的情怀是多么宽广厚重。

丰镇人切月饼也有些许讲究。通常的月饼是一切四开;(餐桌上的月饼绝对不可掰着吃)而切“月光饼”是从饼心向外开切分份儿,要不多不少切够额定的份数,万万不可随意乱切)中秋日食用的月饼随时可切,而供“月光爷”的大月饼都是在“十六”过后才可以分切。因为都讲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嘛。尤其是今日回忆往事的时候,由不住想起那些年“打月饼”排队等候的光景,又辛苦又能感受到节日的风俗味儿,真是一言难尽。有时要等到凌晨三、四点钟,其中的快乐和红火劲儿只有丰镇城的老居民才有体会,才能品尝出个中滋味。

丰镇月饼一一传承了丰镇人的地域民俗文化,也记载了我的家族亲情,更是记载了盛世民情荣耀的光辉历史。

合作单位:北京丰镇同乡会

责任编辑:王婧

版权说明:转载须注明来自“健康卫视乌兰察布”,合作与推广请联系:nmgxsw@vip.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