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细则:滴滴还在挣扎,易到已无力吐槽

近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多个城市发布的网约车细则可能让这个行业发生巨变。其中要求司机户籍以及车辆牌照必须为本地这一条,可能让一度风光无限的滴滴面临灭顶之灾。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其司机组成绝大多数非本地司机,这相当于直接否定了滴滴的商业模式。

但滴滴绝非唯一一家被地方网约车细则判处“死缓”的公司。在网约车市场三个C2C模式玩家中,如果说滴滴尚在做最后的挣扎,Uber中国通过已经委身滴滴的方式出局(这恐怕也算是一种高位套现吧),那么易到可能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自从乐视入主以来,易到通过复制滴滴的烧钱模式一路狂奔,希望能在网约车市场抢得一席之地,但刚刚燃起的希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竞争力的尴尬

再过一周,就是乐视入主易到一周年的日子,2015年10月19日,当乐视强势宣布控股易到之时,业界对于易到这家堪称中国网约车始祖的企业寄予了厚望——强力的资本注入以及乐视生态概念的支撑被认为是易到重新崛起的契机。

但时隔一年之后,网约车市场已经风云变幻:滴滴收购Uber中国业务,在流量上成为网约车行业无可撼动的巨无霸,但却深陷商业模式桎梏难以挣脱;而另一巨头神州优车则强势登陆新三板,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专车企业,其B2C模式借势网约车新政觅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反观易到,在乐视入主之后,除了持之以恒的将已经被神州与滴滴摒弃的“烧钱补贴”战术继续发扬光大之外,居然毫无作为,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商业模式的续航能力。

作为乐视生态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布局,易到目前未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乐视在入股易到之前,显然低估了专车行业的竞争激烈,并且高估了易到的行业地位。而目前,易到在乐视生态中还只能是辅助主业、引导流量的角色,根本无法与乐视生态中的其他环节形成很好的战略协同效应,这就很尴尬了。

而在资金方面,近日频频传出的易到拟融资60亿的消息应当不是空穴来风,由于位置尴尬,向乐视寻求贴补目前并非易事。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一年中,易到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造血能力,现在确实急需资金来面对新一轮补贴大战并维持运营。

对手在飞奔,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已经是足够易到头疼的问题了。而此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纷纷出台地方细则,则让易到深刻的理解了何为雪上加霜。

比滴滴更受伤

也许是看到了滴滴模式的缺陷,最近易到也打起了服务牌。希望通过提升服务品质进入高端专车市场。不得不说,易到是一家很有“学习精神”的公司,学滴滴烧钱在先,学神州服务在后。我们且不说其战略上的摇摆,关键是对商业模式的学习需要取决于自身禀赋,如果一个一字马都劈不开的人,非得去跳芭蕾,你说会有什么后果?

可以说,无论是学滴滴烧钱,还是学神州做服务,易到都走错了路。滴滴在N轮融资之后,有几百亿的资金可以烧,但易到有什么?乐视本身就是玩“三个盖子五个锅”的,指望它出大钱并不现实,靠自身充返获得的现金流去烧,这点钱能烧多久?发现此路不通后,易到试图想进入高端市场,但它很快发现,这个市场的门槛可能更高。

易到模式的基础架构是C2C模式,这就意味着,其对车辆和司机无法实现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管理,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是C2C模式,无论高端低端,其平台与车辆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一样的。平台无法对车辆和司机实现充分约束和统一管理,那么所谓的提高服务水平就成了无本之木了。滴滴一直深受其苦,但毫无办法,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模式本身的限制。

在新政的影响下,易到伤得更重:易到试图主攻的网约车高端领域,虽然在表面上与滴滴的主打业务形成了差异化,但在根本的商业模式上并无不同,其C2C模式所依仗的车辆、司机等“硬通货”,在此次新政践行中将倍受打击,无论在哪个城市,易到都不可能凭借自购车辆与雇用本地司机的方式满足日常运营,这必然让易到陷入更为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显然无力通过自购高端车辆与雇用本地司机,这也就必然导致业务流量的急速萎缩;另一方面,即便过了政策这道坎儿,建立起自己车队与司机队伍,又意味着完全颠覆了自己赖以生存的C2C模式,随之高企的管理成本,将成为其无法承受之重。

细则出台,给易到牵手乐视的周年庆典结结实实的泼上了一盆冷水,但易到的C2C模式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才是易到陷入今天之困境的根源,倘若乐视再不施以援手,易到在专车行业中将被对手彻底甩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