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论笔录(三)

深夜中的阅读已是灵魂的归属。

语文该是一种美学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价值取向的再发现,可从以下几个纬度考量

1.诗性品质,本体价值的再确证。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9也是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本特征。

2.审美解读,文本价值的再开掘。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

3.陶冶功效,过程价值的再思考。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之间的紧密联系。

4.游戏天性,主体价值的再澄明。丰富的言语想象,多彩的感情体验,灵动的对话交流以及高度的精神投入,契合了儿童的游戏天性。

二、陶冶与表现:诗意语文实践智慧的再发现。

(一)起点——文本诗意的阐释与重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文本秘妙,诗意的话语形式。

指文中那些独特的,有机的,充满着情感意义的话语存在,分为诗歌,美文,嘉辞。

2.全息视点,诗意的典型意象。

旨在强化和突出这种意象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往往是文本意蕴的一种具有全息性的视点。包括,景物意象,事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

3.精神嘶鸣,诗意的思想感情。

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了垂爱和怜惜,是一种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烂漫情怀,是一种激励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的力量……

(二)过程——教学诗意的涵养与创生

1.整合与融入 ——开掘教学目标的诗意

教学目标有“点式”、“线性”、“网状”,教学尽可能为那些貌似“自闭”的目标寻找内在的、深层的意义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网状目标群落。

2.陌生与期待——彰显教学结构的诗意

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提问:惊风乱芙蓉水,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小节: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雨楼

3.造型与体现——传递教学语言的诗意

提问造型:聚焦、强化;(例如:1.作者是什么感觉?2.明明已经达到自己要求了,作者按理应该感到怎样?3.但我没有丝毫快乐却只有伤心,为什么?)

评价造型:体认、激励;(例如:那么长的话,没有读错还字正腔圆,基本功跟扎实;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走入了作者内心世界,不,你就是作者……)

讲述造型:灵动、机智;针对朗读情境讲述。

4.渲染与烘托——营造教学氛围的诗意

氛围是一种场的效应,让老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三)出口——主体意象的唤醒和陶冶

1.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

2.造境——创生言语的生命境域。在举象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

3.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情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使学生沉入文本,愿意深入其中。

4.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

5.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

6.寻根——摄取语言的生命传承。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四)彼岸——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

1.止于至善——诗意人生的情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

2.自由对话——诗意人生的诉求。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

3.精神契合——诗意人生的澄明。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卷入、沉浸和交融。

4.追寻幸福——诗意人生的境界。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

5.实现自我——诗意人生的灵魂。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现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来源:原创 小编:田提子

不靠谱青年,讲不靠谱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