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吵闹的孩子,怎么就没教养了?

原标题:飞机上吵闹的孩子,怎么就没教养了?

「 你是否也觉得

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很丢脸?」

关于宝宝在飞机、地铁、大巴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吵闹不休,很多人一定会下意识认为是孩子太熊的原因,而通常熊孩子背后都有熊父母的纵容,厌恶难忍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很多时候还会因此而爆发冲突。

如果是你的宝宝,你是不是就能让他像大人一样在最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呢?答案是:不一定。

那是不是因为无法自控地吵闹这个原因,就得剥夺了小宝宝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去接触这个世界的权利呢?萌妈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今天分享两篇文章,希望大家在看完后能客观地思考一下,他日,当遇到同样的事情,或许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飞机上,在我被斥责“你的女儿没有教养”以后

作为一个妈妈,最难堪的事情莫过于有人在公共场合指责你: “你不配当妈妈!” 以及 “你的孩子真没有教养!”

前几天,我独自带两岁半的女儿从悉尼回国,考虑到任务的艰巨性,我带了一些她喜欢的零食,还准备了ipad在路上给她看动画片。飞机是下午两点起飞,习惯在十二点左右午睡一小时的女儿,因为行程的原因,错过了当天的午睡。

估计是没休息好,再加上耳压的变化不舒服,女儿在起飞不久后就开始持续不断地踢前座的椅子。我小声地制止了很多遍,但她完全不受控,我问她要不要看绘本,要不要喝酸奶,要不要玩贴纸书,她一直尖叫着喊No。由于飞机还在上升,每个人都必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系好安全带,我也没法把她抱起来。

我实在是太累了,在机场抱着孩子推着行李,走了将近一公里,耐心被磨得没剩下多少。

我们的前座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因为长得挺漂亮,入座的时候我还多看了几眼。在我劝女儿的间隙,我听见她和旁边座位的人说:“好烦,太倒霉了”之类的话。此刻我有点急了,不由得加重了说女儿的语气:“不许再踢了!你再这样一会儿不许看动画片!”

结果,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她扯着嗓子的嚎哭声中,我简直度秒如年,感觉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或者故意忍耐着不看我,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低声哄女儿。

几分钟过后,前座的女孩松开安全带站起来,转向我用盖过孩子哭的音量对我喊:“你能不能让她别哭了?”

我顿时愣住了。我的道歉因为她的态度没法说出口,我一时也想不到反击什么,也或许是太累了,反正最后我选择了沉默。前座的女孩喊完也坐下了。

安全带灯终于解除了。我把女儿抱到自己的怀里,拿出ipad,给她放预先存好的动画片。

大概只安静了10分钟,女儿在我的怀里又开始踹前座的椅子。这时候这个女孩又站了起来,对我说:“你他妈能管管自己的孩子吗?”

我非常生气地回呛了一句:“你能好好说话吗?”

她开始嚷:“我就是不能好好说话,怎么了?这姑娘从上飞机踢到现在,又哭又叫,有你这样当妈的吗?我见过的小孩多了,还没见过她这么没教养的。”

隔着过道一个40多岁的中年大姐看不过去了,回她:“带小孩子出门不容易,等你当妈你就知道了。” 女儿估计被前座的女孩吓住了,扔掉ipad紧紧搂住我的脖子又大哭了起来,我别无选择,给了邻座一个感谢的眼神,沉默着抱女儿冲去了厕所。

我一手抱着女儿,一手用最后一丝力气反锁上了厕所的门,在厕所逼仄的空间里,抱着还在大哭的女儿一屁股坐在马桶盖上。我在发抖,不停亲着女儿的额头,重复着安慰的话,累,无助,烦躁,自己的眼泪也不受控地往外流。

我的女儿,她刚过一岁半的时候,就知道对爸爸妈妈的朋友用“谢谢”和“请”,对外国人用“thank you”和“please”,就在上周,还因为在超市主动对收银员说“see you later”,被奖励了一套辅食品牌附赠的餐具。

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软萌萌,就在今天,变成了网上那种没教养的“熊孩子”了吗?或者,我是一个“熊家长”?

女儿的嚎哭并没有停止,她不喜欢在厕所呆着,尖叫着要出去。我站起来,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眼线已经晕开了,顺着眼泪糊成一团黑——是的,我每天出门都化妆,每周都要跑至少三次五公里,我今年33岁,除了怀孕那一年,体重从未超过48公斤。我心里想要的“体面”,现在全面崩塌了。我接受不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骂,但我更接受不了的是,别人说我的女儿没教养。

女儿发现我哭了,她有点害怕,从大哭变成了抽泣。我说:“宝贝儿你乖乖坐在这里,妈妈洗个脸。”她点点头,我把她放在马桶盖上坐好,然后快速打开水龙头,用洗手液把睫毛膏、口红统统都洗了,在脸上涂了厕所里放的护手霜。心情终于变好了一点,我转头给了女儿一个微笑,抱起她说:“我们回去吧,不许再踢了好吗?”

回到座位上,我给了女儿几块米饼,和一罐酸奶,也为自己领到了发放的咖啡。终于从一整天的混乱里平静下来了片刻。小孩就是小孩,女儿在拿到吃的东西以后,情绪立刻好了起来,一边吃,小眼睛一边滴溜溜的看周围。

我开始恢复理性。我知道我没有错,再小的孩子也有出行的权利。虽然我没有像传说中的外国爸妈那样提前给周围的人发小礼物写道歉纸条,但是在飞机里,在安全指示没有解除以前,我已经尽量做了我所能做的全部,我没法把孩子打一顿威胁她消停,也没法同时把她的脚按住、再把她的嘴捂上。

隔着通道,我旁边的那位大姐想聊天。她问:“你女儿好带吗?”此时还真是个尴尬的问题,我好想告诉她我女儿特别好带,作息规律从不挑食,爱说爱笑懂礼貌,但我只是假笑了一下说:“还可以吧,今天有点情绪化。”

女儿问:“妈妈,什么是情绪化?”

我:“就是说你刚才大哭的时候不听妈妈劝呀。”

女儿不高兴地瘪着嘴,不吭声了。

我摸着女儿的头,开始内疚了。我终于意识到,刚才之所以感觉那么糟糕,是因为我觉得“丢脸”。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被人大声用脏话问候和指责,作为一个自觉算“体面”的人,因为“丢脸”所以烦躁,我差一点把这种耻辱感转移到我的女儿身上——

而她刚刚两岁半,还在用好奇和试探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还在不断探索、试错中,一步步了解社会规则,她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她需要大人为她树立规则,告诉她什么是对和错;但她也同样需要来自家人的无条件的爱。

兀自玩了一会儿之后,女儿看见旁边座位的人在用前座椅背后面的小屏幕看电影,她小声对着我的耳朵说她也想看。我想了想说:“我可以帮你打开,但是你要答应妈妈,不可以用手指头去戳屏幕,这样会打扰前座的人,好吗?”女儿答应了我的要求,带着耳机安安静静的看完了自己选的《冰雪奇缘》。

前座的人也许是听见了我说的话,也许是之后女儿没有再踢她的座位,反正半夜女儿醒来嚎哭的时候,那女孩没有再继续指责我。

而我一夜没怎么睡,抱着女儿,想了好多。

从女儿一岁半甚至更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希冀她懂事、讲礼貌,不要推人、不要抢玩具、不要大喊大叫、吃饭的时候不扔盘子、大哭的时候能一劝就停……只要她的言行有偏差,说了几次后无法纠正,我就立刻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一个好妈妈吗?我是不是没有把孩子教育好?然后四处寻求解决方案。

可是我从来没想过,这种对自己和对她的苛求,理智吗?

我还设想了回国后,网上那些“熊孩子”的案例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或者遇见对我女儿咆哮、飞盘子、抡巴掌的“熊大人”,又该怎么办。

我想了又想,对于“当妈妈”这件事,我有了新的领悟——我只想当一个“体面的正常人”,也要尽可能言传身教的教育女儿成为“体面的正常人”。

在孩子给别人带来的麻烦的时候,我需要道歉,但是,我没有必要低声下气。年龄小的孩子确实没有办法在任何时候都安静乖巧,这是客观事实。我也不能把自己作为家长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传递给孩子,我要教育她,但是不能苛求她,她还需要时间去学会自控,她还需要犯错的机会,才能够成长。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克制,尽量用正常的音量说话,因为我不希望女儿学成一个大喊大叫的不体面的人。如果真的遇上了垃圾人,就干脆认怂,赶紧离开。走不了的话,不如就沉默。

我控制不了外界环境。我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熬了一整夜,女儿只醒来哭了一次,换了姿势又继续睡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到达北京机场,在出关之前,我带女儿进卫生间,给她洗漱、编辫子、换了身干净衣服;她等我洗脸、化妆。然后我们一起出去找在机场等候已久的家人。

一切都过去了。

——本文作者朦兮,来源:“夏天的陈小舒”(ID: Shu_Drchen),感谢授权。

凭什么要孩子在飞机上不吵不闹?

这一天回南部家中的旅程非常漫长。

因为飞机零件出问题得回修理厂短时间整修,我从特拉维夫(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回南部的班机,航班延误了两个钟头。原订下午5点起飞的班机,等到大家在机上坐定,飞机开始航行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

所有在机上的人都跟我一样,在机杨等了超级久,无奈而疲惫不堪。

机上不少小孩、大小孩、小小孩跟宝宝。大家一上飞机时,小孩们吵个不停,也哭个不停。

说真的,如果来拿“小孩吵闹度”来做全世界比较,以色列小孩的排名可能非常的前面,应该还比华人小孩吵闹得多。

——以色列小孩非常爱讲话,而且很容易跟不认识的小孩成为朋友。所以只要有一群小孩聚在一起,就有听不完的嘻笑与聊天声。这个“习惯”(先不论是好是坏)一路延伸到成人时期。

曾经搭过“以色列航空”的各国人都会发现,机上的以色列人从登机就叽叽瓜瓜,看起来像是家族或团体旅行。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大家之前都不认识。

——以色列小孩行为自由。我常可以在机上看到坐不住的小小孩站在椅子上唱歌或跟前后左右不认识的大人玩耍,甚至是在机上的走道上走来走去;在公园中小孩只要有能力跟其他人达成协议,他们就常会有“破坏常规”的玩法。例如,在溜滑梯处,小孩不是爬上楼梯滑下去,而是爬上滑梯,从楼梯那里下去。

——以色列小孩习惯挑战自己的能力。在自助餐厅中,以色列小孩会自己拿着餐盘端热食,矮小的个子混在一群急着要吃饭的大人之中,让我每次去拿食物时都要提心吊胆,深怕一转身就撞到某个跑跳的小孩而把热食打翻。我常跟我老公开玩笑说,餐厅的牆上应该要贴上“当心小孩”的标示。

——在任何大型的表演场合,只要舞台离观众的座椅比较远,你就一定会看到有大人把小小孩抱上椅子或桌子,让他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动态。我永远不会忘记来以色列第一次跟上百人庆祝逾越节的晚餐,在餐厅看到几个小女生与小男生在大家都规规矩矩坐着唱歌的状况下,突然站上椅子看表演的那种震撼。

我一直认为,每个国家小孩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呈现了该国大人对于小孩的期待与要求,也呈现了这个国家教育中把什么特质与价值摆在首位。

换句话说,你觉得“小孩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小孩是不是应该要听话、有礼貌、守规矩、懂得团体生活的潜规则…甚至是,要“体贴大人”?

而在以色列,听话、有礼貌、体贴大人这些事,都不是教育的优先顺序。这里的优先顺序是:做一个像你的年纪的小孩、做一个像你自己的小孩、做一个小孩。

换句话说,没有人觉得小孩有超龄的成熟与体贴是“值得学习并且努力”的事情。

我带家中的宝宝长途飞行,抵达之前我后头的乘客跟我闲聊时告诉我:“你真是幸运有个对于气压与狭小空间适应良好的宝宝!一路上都没有怎么哭。”

接着跟我聊起她家孩子小时候坐飞机耳朵有多痛、晕机吐个不停、一路哭闹……言语之中对于小孩多是同情与体贴,而不是对于同机的其他旅客有多少抱歉又抱歉。

所以,当我的公婆来到台湾,看到台湾小孩竟然在幼稚园时期出游时就会集体坐在博物馆的地上,安静的听老师讲解时,他们是多么赞叹这里的纪律教育与小孩的懂事。

但他们并不想这样教他们的小孩与孙子!

这绝对不是那种文化比较好,那种教育比较差问题,而是价值选择的问题。

当以色列的大人们决定要让小孩有较大的自由成长空间时,代价就是要容受他们认为属于小孩年纪的无理与缺乏纪律!

以色列人认为:

我们在公车上设置博爱座、在人行道铺上残障人士专用道、盲人专用道、愿意在老人家与孕妇过马路时停下来多等几秒钟,甚至是下车扶他们。

那为什么我们要强求身心都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小孩应该要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得像个大人”?

机上灯全黑后,休息不到几分钟后,我的身旁开始一阵骚动,原来,是小女生的奶嘴在黑暗中不见了,小女生没有哭,但两个妇女却开了小灯东找西找。

接着坐我前座的一个30多岁的男人,突然解开了安全带,问了抱着小女生的妇女几句,开了手机上的灯光,趴在走廊上检查附近的椅脚,帮忙找小女生的奶嘴。

在这趟令人疲倦厌烦的旅程中,看到一个大男人在没有人要求之下,拿着微弱的灯光趴在地上帮一个素昧平生,一路哭泣的小女生找奶嘴,我突然觉得非常的感动。

在以色列这个养不出体贴大人的小孩的社会,我常看到懂得体贴小孩的大人。

前一阵子,网路疯狂转贴有关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Dr. Sydney Engelberg在课堂上抱起随着学生妈妈来上课而哭泣的宝宝,继续若无其事上课的照片。

转贴跟评论的人不知道的是,在以色列这是件普遍的事。不只这个教授这么做,而是有一群的教授都这么做!

下机时,抱着小女孩的妇女跟在机上帮过她忙的大人们道谢,特别是那位趴在地上找奶嘴的男人。走过小女孩的几个大人还不忘安慰那位已经累坏的妇女。

我看着他们的互动,突然理解到,这些大人之所以可以如此的容忍,应该是因为他们也曾经被这样对待过吧!

——本文作者吴维宁,有三个孩子的台湾妈妈,嫁到以色列,幼儿园教师。

萌妈说——

萌妈觉得,对于宝宝在公共交通工具吵闹这事儿,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争议,除了父母的管教与否之外,另一个关键在于民众的宽容度,而宽容度与各地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

就拿儿童吵闹这件事来说,在外国,对噪音都有着很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除了保护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每一个人不因噪音骚扰而影响其生活及生活质量、健康的权利。但是德国,在2011年出台了一项规定,此规定保护儿童吵闹和制造噪音的权利。他们认为:儿童吵闹是天性,儿童吵闹及游戏的声音是自然声,应该得到社会的容忍。

2013年,瑞士也呼吁学习德国保护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不罚“天籁之音”。

同样是吵闹,思维不同,则感觉也不同,有人觉得无比厌恶,也有人认为是天籁。这其实就是宽容与否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有时你以为的熊孩子其实并非真的熊,父母也未必就是不管教,有时是管不住,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小孩子容易哭闹是天性,是自然反应。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对他们多一分宽容,或许就能少一点纷争。

当然如果父母能做些什么让被打扰的人感受到善意,从而给予更大的宽容度,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就像国外现在很流行的,一些家长准备装着糖果和耳塞的小礼物发给周围的旅客,除了提前表达歉意之外,也为其他旅客提供了一个减少骚扰的好法子。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乐意接受的。

/ 关于作者 /

本文整理自公众号“尖叫童年”(jjtongni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