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走过百年之路的日漫,国漫的出路在哪里?

  今日,历时6天的第13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落幕,这可以说是最近在中国动漫圈里颇受关注的事件。据初步统计,共有139.45万人次参加各项活动,为5年来最多,累计交易、消费总额达153.2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具体作品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梅花三弄》等国漫获得“金猴奖”的表彰。

  当然,既然名为“国际动漫节”,那么就少不了日漫的身影。其实今年,也就是2017年,对于日本动漫产业来说颇为特别——日本第一部动画《塙凹内名刀》诞生于1917年,今年恰好是日本动画的100周年诞辰。已经走过百年之路的日漫,对于国漫有哪些可借鉴之处?看上去很热闹的国漫,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有必要好好聊一聊这些问题。

1917年的日本第一部动画《塙凹内名刀》

  走向“角色经济”的日本动漫的百年路

  众所周知,不同于美漫,日本动漫向来以剧情和深度见长,可谓剑走偏锋,而这其实是多年积淀的结果。日本TV动画的开山鼻祖是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注意,《塙凹内名刀》是日本第一部动画,《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TV动画),那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向动漫,那时的日本也将动漫的受众定位为小孩子。不过后来随着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生育率下降)倾向,儿童动画市场大幅度萎缩,动漫行业才开始主动拓展青年市场,并且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日本动漫产业在百年的时间里历经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最终到达今天的细分时代。

  而根据三菱研究所的调查,在日本本土,喜欢漫画人群占比达到87%,全国共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受众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就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兴动漫的诞生,无数才华横溢的漫画家们向日本430家动漫制作公司投稿,经过编辑的审核后正式出版,发行单行本,之后再根据销量决定将那些最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搬上荧屏、做成游戏。这就是日本动漫的一个基本的产业模式,业界称之为“市场经济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观众喜欢看什么动画,就做什么动画。

  伴随着市场经济走红的动漫,那些动漫中的人气角色在日本可谓是家喻户晓,比如鸣人、孙悟空、兵长、路飞、大空翼等等。除了动漫本身,针对这些角色的营销推广也在他们成为明星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日本,一旦一部动漫作品市场反响热烈,其中的人物角色便很快被分离出来进行商品化,这就是“角色经济”。

  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后,这种角色经济的倾向愈演愈烈。因为大众消费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过剩,因此人们对商品的功能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强烈,转而更加看重附加于商品之上的品牌意义。比如现在有两块铜锣烧摆在你面前,一块是普通的铜锣烧,另一块是哆啦A梦授权的铜锣烧,如果你有看过这部动漫,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消费者对角色买单,厂商自然也不甘落后。现在的日本动漫衍生品类生产商可谓与时俱进,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到这部动漫火了之后再进行周边生产,而是直接参与到动漫作品的创作中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首先做市场调研,发掘时下的社会热点以及大众的消费取向,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角色的服装、首饰等。这样一来,这部动漫作品刚一上市,市面上就已经有角色的同款服装等周边开售了。真是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高效率。

  走向“全产业链”的国漫

  那么,说完了日本,我们再来聊聊中国的动漫产业。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国漫一直是一块心病,鲜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更不要提什么产业链了。确实,相比日本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的动漫产业尚显稚嫩。不过关于中国动漫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们不妨来看看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

  近日,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推动动漫产业升级,发挥动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播优势,创作生产优质动漫产品。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促进动漫“全产业链”和“全年龄段”发展。

  我们注意到,《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全产业链。这个“全产业链”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最近异常火爆的一个IP《择天记》中窥见一些东西。

  《择天记》有多火呢?在百度风云榜上,它是在小说榜排名第一,在电视剧榜排名第三,在动漫榜排名第七。

  你一看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择天记》究竟是什么,怎么霸占了这么多榜单?

  从IP的源头来看,《择天记》首先是一部正在连载网络玄幻小说。后来《择天记》推出第一季动画,使它的影响从网文拓展至动漫圈。第一季动画播出完毕后,为了弥补空白期,《择天记》的电视剧版又及时推出,由于新生代演员鹿晗的超高人气,电视剧还没播就已经火热了。后来动画版的第二季又推出,与电视剧进行联动,再次掀起一波小高潮。现在,《择天记》的手游又强势上线。经过这一系列的布局,《择天记》被打造成一个覆盖文学、动漫、影视与游戏的多维度IP,堪称泛娱乐的典型案例。

  不难发现,对《择天记》IP的打造,是从文、漫、剧、游四条路线全面开展的,这就是动漫“全产业链”的思路。而最活跃的IP源头,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

  中国的网络文学曾一度风靡,而且相比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文学的创作成本最低,因此在创作上可以天马行空,不需要有任何顾虑,所以我们听到更多的是由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很少听到由电视剧改编为小说(由游戏改编为小说的倒是不少,比如《魔兽世界》、DNF等,不过那是建立在拥有海量玩家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动漫、游戏也是一样。所以,文学堪称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由这个母体孵化出动漫、电视剧、电影和游戏。这个孵化一旦完成,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IP也就诞生了。

  当然,在新型的产业模式面前,关注国漫的人最想问的问题依然是:中国目前的动漫市场需求大吗?动漫粉丝们对于国漫更加认可了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明确的数据支撑。比如腾讯动漫的用户月活跃量就已达到9000万,全国的动漫用户市场超过3亿,绝对是庞大的市场。

  至于第二个问题,请看下面这组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6)》

  很明显,大多数人还是对国漫持支持态度的。最近几年,国漫的创作开始重视中国用户的喜好,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相当的提高和增长。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钟情于美漫或日漫,对于自家的国漫也持支持态度。国漫的创作也越发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着实是喜人的事情。

  对比走过百年之路已经成熟的日漫,历经坎坷曲折、并非呈线性发展的国漫虽仍处在成长期,但在产业层面已呈现出可喜态势。衷心祝愿国漫越走越好,诞生更多能够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更期待能够出现可以担起“文化输出”重任的扛鼎之作。

  【本文来自于腾讯游戏频道原创作者招募活动,不代表腾讯游戏频道立场。阅读原文。作者:谢菲尔德,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