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友》试图复制日本漫画模式, 40 年了,他还在一个别扭的位置上。
金城做了快 40 年的漫画,不过这个眼下被资本疯狂追捧的行业,却和金城、以及他创立的漫友文化没什么关系。
这倒不是说金城是一个失败者。他创立的《漫友》曾经被认为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之一。在漫友系最辉煌的那些年里,公司旗下一共有十余本杂志。2007 年的时候,北京开元策略发布报刊市场调查报告,漫友系杂志有 4 本位列全国排名前 30,因此也有人称他为中国漫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但这两年,漫友文化的状况可算不上太好。漫友文化的副总经理赖春晖不愿意透露相关杂志的具体发行量,只是说:“杂志,无论是漫画还是其他杂志,整体这几年都是走下坡的。”
而根据漫友文化的母公司华闻传媒近期发布的 2016 年财报,动漫产品及动漫服务业收入为 1 亿元,比 2015 年下滑超过三成,漫友也因此成为了华闻旗下盈利最少的公司。相比起腾讯动漫、有妖气这些目前最受追捧的漫画公司和平台,漫友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
面对这样的现状,金城多少还是显得有些不甘心:“如果按照原本那个纸质出版的时代,我想漫友文化肯定今天就早已经成为日本小学馆什么的,肯定没有问题的。”
但他本人已经淡出漫友的运营了,去做漫画相关的研究,“挣钱的事让别人去做,我去做不挣钱的事。”
有意思的是,金城在过去 40 年的时间里做的事情,就是试图让漫画从一件不挣钱的事情变成一件挣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功劳都得记在金城的账上,只可惜现在摘取果实的人并不是他和他的漫友文化。
早期的《漫友》杂志
金城自己也是一个漫画家,不过最初他画的是连环画,也就是俗称的小人书。
文革结束以后,原本进入停滞的连环画创作卷土重来。到了 1982 年,中国全年共出版连环画作品 2100 余种,单本印量 10 万册,是 1960 年代印量的 20 倍。1978 年高中毕业之后,金城就开始从事连环画的创作。1983 年,他刚刚凭借连环画《明姑娘》在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画刊《连环画报》上出道。
然而很快,连环画这个市场就崩溃了。新兴的电视媒体对于从前没有过多娱乐生活的人们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其他丰富的读物也让连环画这种大多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小人书不再受到欢迎。过去依赖连环画出版盈利的出版社,在市场转型面前,也几乎马上就选择了放弃。
“这个时候我就不太甘心。”在金城看来,当时国内的连环画距离发展到漫画这种形态只有半步之遥——在日本,四格漫画也是在手冢治虫的带领下发展出了现在的新漫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个庞大的动漫产业——于是他将连环画转变成目前我们所熟悉的漫画形式,拿着自己的创作开始奔赴于不同的出版社寻求机会。
但出版社并没有接受金城的想法。“大家觉得你们所谓的漫画是国外的,不是中国这种能够接受的。”尽管金城来来回回地跑出版社,但这种“舶来品”一直得不到认可。“四处碰壁,没有办法,我就自己来创办漫画公司。”
在 1987 年和 1992 年,金城曾两次创办了漫画公司。说是漫画公司,但它们实际上都更像是个人的漫画工作室。除了自己画漫画,他还拉来了帮手一起创作,但由于公司自身没有出版的能力,再加上市场环境不成熟,这两次创业都很快夭折了。
在 1997 年,金城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他在北京创办了漫画公司“金城时代连环漫画中心”,也就是今天漫友文化的前身。金城觉得,这一次时机是真的到了。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 1995 年前后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繁荣。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教育电视台的兴起,再加上当时动画片进口不受审查和配额限制,《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名侦探柯南》、《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动画开始风靡一时。这让很多人意识到这个市场可能大有可为。
《灌篮高手》
政府也感受到了危机感,日本动漫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让他们开始意识到了扶持国产原创的重要性。1995 年起,国家启动了中国动画出版工程,扶持相关产业,于是诞生了《北京卡通》、《卡通先锋》、《漫画大王》等一批原创漫画杂志。
一开始,金城还是想做原创内容,于是推出了一本名为《时代漫画》的全原创漫画杂志。问题是,《北京卡通》们看似风生水起,但却这只是政府扶持下的表面繁荣。像《时代漫画》这样完全市场化的杂志,因为没有成熟的消费者市场,所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时代漫画》无疾而终后,2000 年,金城从北京出发,把公司迁移到了当时动漫发展氛围更好的广州。跟着他一起前往南方的成员只有三个人:一位负责杂志的排版制作,一位负责发行,还有另外一位是司机。
2002 年 6 月,数次改版后的《漫友》杂志终于重新出发。这一次金城没有再执着于自己的“原创漫画杂志”,为了让杂志先存活下来,金城给了它一个更容易讨好读者的定位。“既然读者喜欢日本的漫画,我又没有办法出版日本的漫画故事,我就出版日本漫画的介绍和评价。”
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漫画产业的阶段,早期的大部分爱好者依然是日本动漫作品的消费者,而《漫友》则充当着中介的角色。《漫友》等动漫资讯类杂志成为了不少爱好者获取动漫情报的一手信息来源。
除了介绍日本新番、漫画以及漫画作者外,《漫友》的特色还在于加入了对于动画作品以及角色的评价分析。凭借资讯及一系列分析专栏起步的《漫友》获得了不错的人气,销量也水涨船高。2003 年,《漫友》已经成为全国动漫画杂志中刊期最密且单期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了。
除了迎合读者的喜好,金城觉得漫友文化存活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终于开始涉足出版发行业务:“我自己去跟出版社合作,拿来书画自己跑发行。”台湾漫画家敖幼祥的《乌龙院》系列就是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这本创下 1.2 亿册销量的漫画系列就是由金城引进的。
敖幼祥《乌龙院》
这时候的《漫友》已然成为了漫画杂志市场上的佼佼者。但对于金城而言,日本动漫资讯内容只是杂志进行过渡的一个小小技巧。即便是引进港台漫画家的作品,也还是为了引起读者对国内原创漫画的关注。
金城有一种感觉:”实际上感觉中国漫画市场消费已经形成了,读者喜欢看漫画但是没什么可看,原创漫画作者有一批,又得不到培养。“
金城因此就开始和编辑一起去四处搜罗原创漫画家。然而当时在国内,漫画家普遍被视为是一份“不务正业”的职业,能真正完全投入漫画创作的人少之又少。“真的就像猎头一样,去了解谁画得好。”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金城开始琢磨:“靠我们找不是事,靠我们找才可以找到几个呢?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平台,有一个机制,那样的话别人找我们才是一个比较长久的保障。”
当时国内还没有针对原创漫画的评比奖项,金城觉得如果能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吸引国内的一批优秀原创作者,那么不仅杂志的原创连载内容有了保证,或许也能改变读者的一种漫画阅读趋向。于是,最令金城感到自豪的奖项”金龙奖“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式诞生了。
2004 年,第一届金龙奖一共有 100 多部漫画作品参赛。到了第二届,参赛的漫画作品已经达到了上千部,从第三届开始,金龙奖的影响力开始真正扩大。金龙奖很快帮助漫画家在行业里打响了知名度:通过漫友的宣传以及对漫画单行本的营销,Benjamin 的《记得》以及寂地的《我的路》一度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漫画作品。
就这样,一条非常初级的漫画产业链开始出现——漫画家在杂志上刊载作品,积累足够的人气后由出版社将热门漫画印成单行本出版,而单行本的营销成功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漫画杂志的销量。在这个模式中,金城和漫友掌握的是纸质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的发行渠道,自然就拥有着重要的行业话语权。
国内当时的人气漫画家也几乎都汇聚在漫友文化旗下的杂志:Benjamin、朱斌、客心、丁冰、寂地、夏达、于彦舒、Ling、爱欧、韩露……除了刊载这些漫画作者的作品,杂志还不时加入对他们的介绍和访谈,并开始有意识地对于这些作者进行包装打造。相比同类期刊,《漫友》的连载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稿酬,还能帮助作者提升知名度和人气。
夏达《子不语》
尽管看上去蒸蒸日上,但中国原创漫画的受众仍然相当有限。
2007 年,也就是漫友文化已经成立十年之际,漫友的贴吧里出现了这样一则帖子:“里面原创的实在太多了,出了单行本,但还是有部分登在书里面,实在是太贪心了!相比之下动漫的消息显的很少。”这条帖子下几乎都是其他读者赞同的回复。
整个行业都因此受到了冲击。受到政府扶持创刊的《卡通先锋》已经从原创漫画志转型为普通的资讯杂志;曾经在 90 年代创下过 10 万发行量的“5155 工程”杂志《北京卡通》也于 2006 年正式停刊。
“很多杂志倒掉了,大家都觉得漫画杂志不能做了。”漫友文化的副总经理赖春晖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漫友的,从生活杂志编辑转行到动漫领域的他刚好见证了一批杂志的消亡。
《漫友》自身也能感受到来自读者的压力。公司内部也一度流传着一句话:原创增一寸,发行量降一尺。“当时读者有偏见,认为只要是中国的就不行,日本的就可以。”对于这样的情况,金城很无奈,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要杂志一增加原创漫画内容,漫友就选择多赠送小文具、贴纸等免费小礼物来缓和读者的反感情绪。
但金城最终还是顶住了这种压力,继续增加原创漫画的内容。2008 年出版的《漫友·动画 100》中日本动漫资讯类的内容已经不足四分之一,200 页的杂志中有 150 页的内容都是国内漫画作者的原创连载。
除了大大增加原创内容的篇幅,漫友还效仿小学馆、集英社等日本漫画出版业巨头,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细分受众的杂志:主打青春文学的《新蕾》、少年向漫画杂志《漫画 SHOW》,甚至是更为小众的增刊《漫友·cosplay 100》。
这都是出于金城对日本漫画行业的观察和借鉴。“细分实际上还是带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当时市场也没有细分到一个特别的程度,但是因为我们是一直都在以日本漫画的模式来作为我们发展这个领域的一个参照。我认为未来我们这个市场一定会细分,所以我们就是等于提前有这样一个方向。”
然而在金城所希望的细分市场到来之前,互联网来了。
对于《漫友》而言,一个残酷现实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掌握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杂志再只是单纯以日本动漫的介绍人身份出现在市场,已经太过滞后了。
此外,从 2009 年开始,中国数字出版业已经凭借 795 亿元的生产总值超越了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整个行业的年增长率接近 50%。相比之下,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则是一年不如一年。漫友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漫友开始对旗下杂志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尤其是《漫画 SHOW》。这本聚集了国内当时顶尖漫画创作阵容的杂志,在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四次大变动。2011 年 2 月起,杂志加页至 100 页;同年 5 月,杂志为 100 页的旬刊;到了2012 年 1 月,杂志改为 100 页的漫画周刊;而在 2013 年 5 月,杂志又变成了 144 页的双周刊。
金城对此的解释是:“当时一方面来讲,就是我们觉得针对市场的产品要不断变化。事实上做出版这个领域淘汰率很高,就是每年都会有不适应市场的东西,包括期刊被淘汰,实际上这就应该还是一个比较健康,比较主动把握自己发展的一个举措。”
但这样频繁的改版对于漫画作者的创作以及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消耗。2013 年 9 月,《漫画 SHOW》杂志正式停刊。《漫友》、《漫画世界》也都进行了连载大换血。那些离开的漫画作者以及被迫腰斩的作品给不少漫画读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一些敏锐的读者随即察觉出了漫友内部的动荡。
《狐妖小红娘》的漫画作者小新就曾在动画的番外篇中提及当时的无奈。他在动画中表示尽管当时自己每个月画 40 页,但《漫画 SHOW》的突然停刊让他一下子没了饭碗。最后,小新、白骁、于彦舒等一批《漫画 SHOW》的作者都选择了走向网络漫画平台。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漫友文化。毕竟,想看的漫画都去网上连载了,谁还买纸质杂志呢?
《狐妖小红娘》
漫友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数字化。2011 年,漫友成立了自己的原创动漫出版平台 91AC。除了将旗下的《漫友》、《漫画世界》、《漫画 SHOW》、《漫画 BAR》、《新蕾》、《约绘》等杂志全线数字化之外,91AC 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作者直接在平台上投稿。
事实上,91AC 才是国内最早的网络漫画平台之一。2009 年,有妖气在得到盛大的支持后开始逐渐转变为原创漫画平台,但初期用户投稿漫画的内容质量还远远无法与《漫友》这样积累了多年的杂志相比;2012 年,腾讯成立腾讯动漫进入这个领域;像大角虫漫画、快看漫画等现在一众人气漫画 App 的起步也是 2015 年之后的事了。
根据漫友文化的数据,91AC 在上线一年以后推出的漫画单行本为 180 本,杂志共 263 期。 这一年,91AC 还宣布登陆腾讯 Q 云平台,并与京东商城、亚马逊正式签订协议,让数字版的原创漫画登陆京东及 Kindle 平台。
但到了 2014 之后,91AC 渐渐没了声音。91AC 官方微博的最后一次更新也停留在了 2016 年。
金城将 91AC 没能继续下去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自己。这位对连环画充满热忱的创业者更偏好纸质漫画作品的质感。在这种影响下,当时的漫友也并没有完全将重心放到数字漫画领域,还继续增加了一些纸质新刊。他可能有些后悔:“任何一个事业的转型,如果不是从基因上进行转型,实际上效果应该都还是不一定能根本改变。”
对于漫友的发展,金城认为公司的规划仍然相对保守。“其实也是存在一个烧钱的问题。像漫友这样一个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以实体为主的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盈利模式。如果说要把大笔的盈利去烧钱,去看不到哪里能够带来多大盈利的一个新的领域尝试,可能也不符合漫友的一个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是,作为一家十多年来专注纸质出版业务的公司,漫友整体不具备技术上的优势。在金城看来,技术无疑成为当时漫友团队的一个障碍。“做数字平台这一块,不是漫友擅长的事。”赖春晖说:“当时我们整体对这一块的判断是觉得这一块能做,也进去做了。做的不太成功,这个没有坚持下来,也是有一点遗憾。”
随着杂志销量的下跌,没有能够成功转型的漫友文化终于还是易了主。2014 年 5 月,华闻传媒发布公告收购漫友文化 85.61% 的股权,包括漫友文化在内的 4 家公司以资产合计 28 亿元的价格被华闻收入旗下。
网络终于彻底击溃了金城将漫友文化做成中国“小学馆”的梦想。
“到了这个时代以后,原有的很多模式都被打破了。”金城说:“互联网带给了我们很多东西。”
现实的漫画市场已经和漫友文化鼎盛的时期相差甚远了。漫画的发行渠道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杂志逐步过渡到了互联网平台,漫画消费者也在向线上转移。漫友在这场市场转型中失去了原有的渠道价值,面对着腾讯动漫、有妖气、快看漫画等数字平台的冲击,它渐渐被边缘化。
现在的漫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出版公司了,毕竟出版杂志已经不再是个赚钱的生意了。现在,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综合动漫内容的运营和服务商。
具体说来,漫友目前 200 人左右的团队中有超过 100 人都集中于漫友的 IP 孵化中心,这个团队主要聚焦于漫画内容的创作和运营。此外,漫友文化也开始主办一些大型漫展及线下活动。在失去数字渠道这一环后,漫友尝试以其他业务来挽回。
但在有妖气、腾讯动漫等平台纷纷开始把旗下的漫画 IP 转换成动画作品,以及各视频平台投入大量资金推出国产动画之时,漫友还是保持着以往的“老派”作风——华闻传媒在去年 2 月宣布漫友文化并没有投资动画的计划。
漫友文化目前也只是充当着授权合作方的角色。2016 年 ,漫友文化将旗下《艳势番》、《长安幻夜》等漫画作品授权给影视公司进行影视剧的开发。“我们自己还没有投入,这一块也是觉得风险比较大。”赖春晖又提到:“影视的授权,我们某些特定情况会采用跟投的形式。”
韩露《长安幻夜》
甚至是在漫友一直以来感到自傲的内容,也由于自身渠道的失效、杂志销量的减少而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漫友》上比较高人气的《识夜描银》、《瞬零》、《黑刀》等也不再是杂志独占的连载漫画,而即使发布在腾讯动漫、有妖气等平台上,这些作品也比不上平台自身扶植起来的像是《狐妖小红娘》、《镇魂街》等作品。
“现在数字平台这一块流量大的几家基本上占满了,漫友这个时候做一个数字平台不太现实。”赖春晖说,现在他们更趋向于和这些数字平台进行合作。
赖春晖认为目前漫友的优势在于多年的丰富出版经验以及线下的推广资源,一些在网络平台成功的作品可以通过漫友来出版单行本。“很多互联网企业没有出版的特质,而且也没有出版的功能,我们可以。”
当然,漫画单行本目前依旧是这些漫画作者的重要收入来源渠道。在微博上走红的条漫《非人哉》于去年 6 月正式出版了纸质书,首印 10 万册的成绩让背后的公司获得了百万级别的收入,这个数字勉强弥补了公司的人力投入成本。
但在腾讯动漫等拥有强大发行能力的网络平台面前,漫友文化目前显得有些无力。尽管很早洞察到了风向,但他们失去了重要的数字渠道,也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迅速地在市场上推出一名漫画作者和漫画作品了。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动漫市场的下滑。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2010 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为 208 亿元,目前则已经超过了 1200 亿元。而腾讯动漫则宣称自己拥有 9000 万的月活跃用户。
快速增长的动漫市场对于漫友文化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整个行业的情况来看,这家公司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拥有大量优质漫画家以及大量用户的那个重要玩家了。
题图来自:夏达《子不语》、寂地
800 个人的“工厂”,生产一种叫网红的淘宝商品|网红电商背后②
上线一年,如何评价知乎 Live 这个产品?
移动广告只用 6 年时间就打败了 PC,成为数字广告的主角,广告市场发生了什么?①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