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同性家庭讲述爱与幸福 1+1一定要等同于+吗

  最新的消息是,台湾地区初审通过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提案。社会宽容度的提升,让更多同性关系由“隐”至“显”,并通过领养或代孕拥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也许,我们终将面对,好男人都有了男朋友——而且,还有了他们俩的孩子。

  编辑 / 程晛

  摄影 /Jez Smith、Casey Legler

  翻译 / 白丽萍

  

Jami 一个月 家庭成员: 两个妈妈

  

  Maya 28岁 家庭成员:两个妈妈

  “从小生活在同性家庭,我知道我们这群孩子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样。那些恶意侵犯源源不断—— ‘不想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吗’ ‘你长大后肯定也是个同性恋’。我还得尽量克制情绪,否则他们就会觉得你不正常,然后把原因归咎于家庭的性取向。

  为什么这个社会看待不同的眼光,一定是鄙夷和消极的。长大后我拍摄了《同志家庭的孩子》( Gayby Baby )的纪录片,希望告诉世界我们的生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不堪。可面对的,是被政客禁播,媒体污名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穿透言语的迷雾,直捣真相。”

  

Brenna 19岁 家庭成员:两个妈妈

  “8岁那年,我们全家参加一个儿童节目的录制,遭到其他家长的投诉。尽管我也抗拒面对‘恐同’的群体,但这不足以对我和我的家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不过,也许其他孩子没这么幸运,会因为社会的舆论感到不安和羞愧。我想告诉他们, 这是别人的问题,无需责怪自己。要明白,其实我们比大多数成年人对于爱、包容、接受多元的理解都更深刻。”

  

Vivienne 10岁 家庭成员:两个妈妈 一个弟弟

  “我的两个妈妈性格截然不同。一位很彪悍,是一名铁匠。另一位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女性权益组织工作,是一名作家。我的同学们知道后,私下议论我的家庭‘基情满满’,也曾被我最好的朋友用 ‘蕾丝边’ ‘基佬’戏谑。我反抗过,告诉他们这样很不礼貌,但无济于事。好吧,那就随他们去,我依然被家人的爱包围。修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才不会被这些粗鲁干扰。”

  

  Mart 16岁 Dylan 13岁 家庭成员:三个妈妈 一个姐姐

  “妈妈们本想在澳大利亚完婚,但法律不允许,就去了新西兰注册,回来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补办了婚礼,我们兄弟的祝福礼物,是在婚礼上跳了第一支开场舞。我们想对那些总是强调我们家庭不正常的人说,这样的组合让我们收获了加倍的爱,这正是我们的幸运!怕什么不一样,要以自己的家庭为傲,抬起头来,别输了姿态。”

  

Sunnai 16岁 家庭成员:三个妈妈 一个妹妹

  “我从小就跟着妈妈们一起参加同性恋的聚会,我的看法是,如果外界硬要给你戴上‘异类’ 的帽子,那就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同吧!谁想要正常啊?那样的人生多无趣,与众不同才足够特别。只是有些误解要学会消化,你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外界你真实的生活,学会爱,学会包容。 然后,耐心一些,等待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的尊重。”

  

Maeve 31岁 家庭成员:两个妈妈 一对兄妹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庭都形式各异,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家庭的本质,难道不都是陪伴、理解和关爱吗?这样说来,也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为什么 LGBT 家庭长大的孩子必须更加优秀才能证明我们的正常?这不公平。我相信时代会创造出更多可爱又勇敢的革新战士,让人们意识、并接纳社会的多元,会有那一天的。”

  

Seth 12岁 家庭成员:两个妈妈 两个弟弟 一个姐姐

  “上一年级时,我们学校有一门基督教圣经的课,教这门课的老师说,同性恋都是有罪的人,让我震惊又困惑。回家告诉妈妈们后,她们还买了冰淇淋安慰我,并且和校长谈论了很久。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我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但与其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不幸的家庭,我更愿意生活在‘不正常’ 的幸福家庭。要是别人评价你的家庭是‘怪胎’ ,千万别让他们打垮你,自信一点,继续生活就好。”

  

Kurt 4岁 家庭成员:两个爸爸 一对姐妹

  “1+1” 一定要等同于“♀+ ♂” 家庭 才有幸福可言吗

(撰文:韩松落)

  同性家长抚养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那就是,家庭到底是什么?在过去的时代,家庭是繁衍生息的基地,是财富的蓄水池,抚养孩子,是储存养老保险,是让自己的 DNA 传递下去的唯一手段。在我们的时代,家庭或许还是让情感增值的地方,是一个人加速成长的地方,抚养孩子,是情感需求,是社会义务,也是让自己的存在,能够储存在另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记忆里的最好方式。

  如果从这些功能来考虑,同性家长和他们抚养的孩子之间,完全可以完成这些功能。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满足这些人对家庭的渴望,有利于社会稳定;从孩子角度出发,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种稳定的物质和情感生活。从概率的角度出发,同性家庭受教育的程度、财富积累多寡、情感能力的高低,和异性家长一样,都是正态分布的,至少,不会比异性家长更差。

  反而,同性家长们,因为从小就在夹缝中成长,在对自我的疑惑和社会的敌意中成长,在精神深度与自省能力上,要强过别人,如果没有这种自省,很难顺利生活下去。他们也早早意识到了,自己是社会的“叛徒” ,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获得普通的生活,所以努力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他们的生存能力和财富水平,恐怕还优于一般人。也正是这样,才会有“彩虹经济” 这样一个说法。

  即便这样,我还是要提醒同性家长,在准备组成家庭,并且成为孩子的家长之前,要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社会的接受程度,毕竟,孩子从此就要和你一起,在一个不那么寻常的家庭长大,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过别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之间的丛林社会里,他从此就多了一个被霸凌被羞辱的理由。这是现实,或许会改变,但当它以不那么愉快的方式,落实到某个家庭某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它就成了命运。是否要改写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命运?这是比家庭渴望更重大的问题。那些明媚的同志家庭故事,那些幸福的同志家庭孩子,都是在一个社会变革开始发生的时候,媒体在刻意选择之后给出的样板,而你未必是那个样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