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这份指南,去看史上最牛文物展!

  

  

  关于这场展览,走马观花的清单已经被列了太多。而我们要分享的是10件展品的故事。从冰冷的物追溯到背后由人书写的历史,它们很真挚,充满情感。也许了解之后再去看一个雕像、一幅古画,你心中就不再只是“好古老啊”这么单纯的感叹了。

  文章很长,贴心地附上一个目录。

  1.大洪水记录板:颠覆圣经的古老文字

  2.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唯一一位“活着的法老”

  3.奥克苏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人像:张无忌的祖师爷在此

  4.阿拉伯青铜手:为了信仰,你可以付出什么?

  5.婆罗浮屠佛头:丛林深处的神秘辉煌

  6.阿兹特克神灵雕像:绑架婴儿的恶灵

  7.《北斋漫画》:疯狂的天才画师

  8.丢勒/《犀牛》:然而丢勒从没见过犀牛

  9.龙耳玉杯:700年前举杯邀月的天文家

  10.大卫•霍克尼/《两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最初最亮眼的同志宣言!

  

  

  大洪水记录板是这次展览的第一个篇章“文学与科学的开端”中的第一件物品。带了这么多“第一”的光环,它的含义确实非同一般,上面的楔形文字刚被破译出来的1970年代,曾一度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

  “抛弃所有,拯救生命。把所有活物的种子带上船!你所要修建的船只应该是方形的,长宽应该一致。”

  

  它与诺亚方舟故事的超高重合度让人浮想联翩,而年代却比现存最古老的圣经版本早400多年。莫非《旧约》里的创世故事并非主向世人揭示真相的恩典,而是来自一个信仰完全不同的文明的古老神话?上帝的子民们隐隐觉得被主抛弃了。1872年,大英博物馆研究院乔治•史密斯对这块洪水记录板的解读不仅被所有新闻媒体的头版报导,连当时的英国首相也参加了发表会。

  

  大英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超乎想象,一度拥有十三万块美索不达米亚的黏土写字板。2000多年前的人们使用切断的芦苇杆为书写工具,笔划为楔形。大洪水记录板就是其中之一,它由黑棕色的黏土制成,上面分为两栏目、密密麻麻,远看就像老式报纸的小广告栏。

  

  这个记载于公元前7世纪的故事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一部分,后者记录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这则追求美好、勇敢、悲悯和忠诚的神话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有力的见证。

  

  

  

  还记得《博物馆奇妙夜》里的大Boss法老么?正如世界上每一个大型博物馆都一定会有一个用来镇馆的埃及区一样,大英博物馆也不例外。这件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来自公元前1280年,整体由花岗岩打造,除了鼻子部位的残缺外,算是状态非常完好的了。

尼罗河畔的阿布辛拜勒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每一个对神秘的古埃及文化有点兴趣的人都如雷贯耳吧。他甚至被称为“活着的法老”,这不一定是因为他是最伟大的,而是因为他太有名了!这位国王热衷大兴土木,埃及最宏伟壮观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他修建的,著名的卢克索神庙里的大多数新建筑都是他留下的,甚至遍地的法老个人雕像中最多的也是他……当年的工匠修再多也赶不上他的需求,最后他索性把许多前代法老的名字磨掉,占雕像为己有。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另一座大型拉美西斯二世石像

  1974年,存放于开罗博物馆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滋生真菌而送往法国“就医”,埃及政府发了一本护照给他,上面职业是“国王”。

  这位法老的私生活也绝对精彩,活了91岁、5位皇后、105个孩子……埃及那座著名的王后谷里有个一票难求的景点——奈法塔里墓,这座因丰富壁画著称的陵墓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为自己最钟爱的一位王后修建的。

奈法塔利墓中的壁画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65年,是古埃及王朝最辉煌也是最后的黄金时代。当新法老Merenptah护送着他的木乃伊沿尼罗河逆流而上到卢克索时,帝国的斜阳已日薄西山。历史上属于古埃及的那一页,已被翻了过去。

  

  

  

  琐罗亚斯德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更被我们熟知的一个名字是拜火教、祆教。或者再接地气一点,衍生为《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鹿鼎记》里的白莲教……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主角“查拉图斯特”,指的就是拜火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这两尊金色的人像,来自2500年前的超级大国——波斯帝国(现伊朗)。拜火教是当时波斯帝国的国教。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里,火是神圣的,因此这两个人像手持着用于燃烧的捆柴。

  

  如今,一度统治中东和西亚的拜火教如今只在伊朗残存火星,它现在最大的教众团体是在印度的帕西人。

印度孟买的帕西人在举行天葬仪式

  帕西人特指从古代波斯移居印度的难民。公元前七世纪中叶,阿拉伯的穆斯林大军占领了波斯帝国,此后的200年里,波斯人没能成功反抗伊斯兰化的进程,转而流亡至别的国度去坚守信仰。帕西人不同于印度本土民族,他们勤勉精明。19世纪初在香港、广州设立了多处洋行,甚至连香港大学也是帕西人投资出建的。

  如今香港的众多地名中,如么地道(Mody Road)、碧荔道(Bisney Road),仍残留着他们的影响,却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知道了。

  

  帕西人是印度最富有、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但也因过于教条、恪守拜火教教规而在逐渐萎缩。曾经显赫的民族和信仰,也在继续走向衰亡。

失落的拜火教神庙

  

  

  第一次看到这只青铜手的我不禁吓了一跳:自然伸展的五指、指关节的褶皱、手背上凸起的青筋、甚至小拇指上还有轻微骨折的痕迹,也太逼真了吧!

  告诉你一个毛骨悚然的故事,这只手就是一只真的人手。他的主人名叫瓦哈比•塔拉布,生活在1700年前的也门,一个伊斯兰教还未统治阿拉伯世界的年代。

  

  为了供奉自己的神明,塔拉布献出了自己的右手,经由技艺纯熟的工匠之手,以石蜡法制成了铜铸,再刻上虔诚的祷文。再细细端详手的纤细线条,没有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痕迹,可见他在当时是一位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据推测,不过是个20岁左右的少年。

  三世纪左右的也门是一个富裕的国度,作为地中海的商贸中心,将乳香与没药送往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即使在这样一个国家,一整块的青铜也要花一大笔钱。

乳香树

  因为这只手的小指畸形、指甲又是预示着身体疾病的匙状甲,故有很多专家推测这只手的主人是为了祈求健康才供奉出自己的右手。在阿拉伯的文化里,也门居于太阳之右边,“右”有吉祥之意。

  

  在少年塔拉布决绝地供奉出右手后的四百年后,伊斯兰教开始统治这片土地,阿拉伯半岛上的人们逐渐淡忘了本土的数百种神灵,只留下这只镌刻着古也门文的青铜手,依然保持着虔诚的祈祷姿态。

  

  

  这件佛头来自世界最伟大的佛教遗址之一——婆罗浮屠,建造于距今1200多年前,现存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省。婆罗浮屠是一座阶梯式金字塔形建筑,装饰有佛教浮雕和塑像,修建浮屠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宣扬出世思想,但建造它的过程却十分烧钱。

  

  婆罗浮屠的传奇之处不止在于有不知名的人们在9世纪就能造出这么大型的佛寺,还在于它谜团重重的被遗弃和再发掘。这座佛塔建成后,不知何时,信徒们不再来此朝拜,曾在好几个世纪中沉睡于层层的火山灰和密林之中。婆罗浮屠的辉煌曾一度只活在当地的民间传说里。

  

婆罗浮屠的浮雕

  直到1814年爪哇被英国统治期间,一位叫斯坦福·莱佛士的英国上尉来到当地收集古董时,才从密林深处发现了这座沉睡已久的大型佛塔。为了开拓一条接近它的道路,莱佛士的下属柯奈留斯带着200位下属整整在热带雨林中奋斗了2个月。

  

  重见天日的婆罗浮屠成了印尼最受欢迎的景点。不幸的是,在1980年代,一位穆斯林盲人传教士策划了一系列爆炸事件,婆罗浮屠在九枚炸弹的冲击下严重损毁。

现婆罗浮屠中见到的佛头,大部分为修复后的佛头

  

  

  阿兹特克是15至16世纪早期最强大的中美洲帝国,在美洲文明史上堪与玛雅文明媲美。

  

  在阿兹特克人眼中,死于生产的妇女与战士一样值得铭记,并得到与战死的男子同样的敬意。这件名为“希瓦泰堤奥”的雕像表现了一位阿兹特克神灵,她是导致妇女难产而死的恶灵。因为希瓦泰堤奥本身死于分娩,所以她们对别人家的母亲总是怀有敌意,可能会绑架人类的活婴,作为未能拥有孩子的一种报复。

  

  雕像头部所刻的字符是阿兹特克历法的一个日期,在这一天及接下来的13天中,希瓦泰堤奥会像《哈利波特》中的食尸鬼一样到处作恶。这些恶灵常在十字路口出没,所以这件雕像可能最初放置于路边。

  

  

  《北斋漫画》是日本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的绘本画集,共15卷,约4000幅图,涵盖了市井百态、山水鸟兽、神佛妖怪等众多内容。要了解这些庞杂的作品,我们先从葛饰北斋的传奇讲起。

  

  

  正好近期日本一档综艺节目详细介绍了这位浮世绘宗师。

  

  19岁那年,葛饰北斋拜师当时的役者绘第一人胜川春章,迈出了通往画师的第一步。但是,放荡不羁的葛饰北斋却并不想受到流派的限制。于是毫无忌惮地又模仿了狩野派、琳派等其它流派。江户时代,对于画师来说,流派、门派相当重要,就像宗教信仰一般不可轻易动摇,这在当时显然是被视作异端的行为。

  

  结果可想而知,不听话的北斋没多久就被胜川派逐出师门。但这根本阻挡不了北斋探索绘画世界的心,随后他又自学了西洋画、中国画等全世界的各种流派,成长为一名最全能的画师。

  到了50多岁,他挺起腰杆,仰天长啸一声“老子再也不需要向任何人学习了!我的老师从此只有大自然。”这一豪言宣告着自己不再从属于任何流派。正是这一系列的传奇经历和种种奇葩行径,让北斋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江户地区。

  

  当然,葛饰北斋的疯狂绝不止这一点。有一件事,他一生中重复了93次,那就是——搬家,甚至还有同一天搬三次家的奇葩经历。而更奇葩的是搬家的理由——“讨厌大扫除”。废寝忘食的绘画创作,让北斋无暇顾及打扫,家里的地面上常常堆满了废纸团,而每当房间乱到实在忍无可忍的程度,却又懒得打扫之时,就是他的搬家之日。

  

  当时江户地区的名家通讯录《广益诸家人名录》中,唯有葛饰北斋的介绍上写着“居所不定”。

  再来看看《北斋漫画》的牛逼之处。比如那幅“富岳三十六景”之一的《神奈川冲浪里》,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相信浪花会长成这样,然而眼力惊人的北斋却看透了一切,甚至和如今用高速摄影捕捉的真实海浪形态分毫不差。

  

  

  这种跨越画框,类似于电影分镜形式的漫画表达手法,除了北斋漫画之外,在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

  

夸张的讽刺手法

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物的眼神

  而从北斋的漫画中,你可以找到现代漫画的基本技法——“分格”、“夸张”、“拟人化”,说葛饰北斋是现代漫画的鼻祖一点都不为过。

  

  

  在没了解它的背景之前,看到这只“变异”的犀牛,你可能觉得它只是有点夸张而已,殊不知画这头犀牛的丢勒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犀牛长啥样!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十六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某一天,葡萄牙帝国驻印度第一任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在岛屿洽谈中,得到了一头欧洲人“活久见”的印度犀牛,从此这个“活古董”正式踏上了它的环球之旅。

  1515年1月初,风光的犀牛坐上了返回里斯本的军舰,陪伴它的除了它的印度饲养员奥森,还有大量的大米,这种陌生的食物让吃惯了草料的犀牛一脸懵逼,好在它还是坚持活了下来。

  

  经历了120 天的海上旅途和仅仅3 次短暂停留——莫桑比克、圣赫勒拿岛和亚速尔群岛,它终于在5 月20 日那天抵达了里斯本,如大牌明星到访一般引得大批民众围观,争先恐后地一睹犀牛真容,啧啧称奇。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欧洲都轰动了起来,而丢勒也是其中的一员。尽管没有亲眼目睹过犀牛的样子,却凭借着传言里对犀牛的描述和天才般的想象力,用精湛的画技完成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犀牛》木刻版画。通过版画的印刷传播,这幅画也成为了当时欧洲多代人心目中犀牛的形象。

  

  

  14世纪晚期,帖木儿游牧大军席卷亚洲,控制了从中国西部到伊朗的广袤土地。而这只翡翠“龙耳玉杯”的主人便是帖木儿的孙子乌鲁格.贝格。乌鲁格从小在宫廷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突厥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谙熟该教经典和教义。

  他博学多识,酷爱诗歌,尤精于天文历算。他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修建了一座天文台,编绘了一部囊括千余颗恒星的星表,月球上某座环形山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乌鲁格.贝格(1394~1449)画像

  这只碗状的椭圆形杯子,由细腻的橄榄绿翡翠制成,天然的云状纹理在光滑的表面层层可见。除了美,中亚人还信奉翡翠的庇护效用,认为玉石能保护主人免遭雷击与地震之灾,亦可防毒避邪。据说,如果被投毒,玉杯便会裂开。因此杯子的主人可以畅饮无虞。

  

  玉杯在当时的那个地区被视为个人命运的象征。当他们说到“杯子已满”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命数已定。乌鲁格的侄子,伟大的诗人巴布尔在一首诗里写道:“哀兵不可尽数,唯有斟上烈酒,以杯为盾。”这就是酒杯的象征意义——它是盾,是抵挡哀兵的抽象之盾。

  

  

  这对赤身裸体地睡在同一个被窝的男孩,出自美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之笔。即使你想不起来他是谁,但也肯定会对他的游泳池系列有点印象。

轻时的大卫•霍克尼眉目清秀

  

  大卫•霍克尼成名很早,在学生时代就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牌奖,并参加了英国波普艺术兴起的标志性展览。同时,他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又让他在当时“臭名昭著”——一个从不忌讳暴露自己的性取向的同性恋者。

创作与1961年的《我们哥俩一起紧拥》

  可能现在看来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还是在“英gay兰”,但当时的英国可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包容,甚至将禁止同性恋写入了法律法规中。如果被人举报是同性恋,不但会背上“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骂名,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可霍克尼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会大胆地在作品里表达对男性的仰慕之情,甚至还会毫无顾忌地描绘出同志的真实生活。1964年,霍克尼从伦敦迁居好莱坞,只因为那里有充分的“阳光、海滩和性”。

  一到好莱坞,他就立即把自己的深色头发染成金色,并大胆尝试波普风格,这一些列举动震惊了伦敦的整个艺术界。1966年,霍克尼公开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这幅《两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孩》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在好莱坞,他创作了世界闻名的“游泳池”系列作品,画面几乎被蓝色统治。清晰透彻的泳池便成了霍克尼笔下同性恋者的乌托邦——无需躲藏,无需羞愧。而这组颜色鲜明的波普作品,更是被奉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同志宣言”。

  最后,以上的这10件作品并不能代表这个牛逼的展览,重要的是,千万不要错过现场去看世界文明史的机会。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2017年06月29日- 10月08日09:00 - 17:00

上海博物馆

免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