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最早可是说给你们这帮酒客听的

  

  今天是芝加哥经济学派掌门人弥尔顿·弗里德曼诞辰105周年。

  这位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闻名的经济学家不仅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同时也对1980年代的里根政府和经济改革时期的皮诺切特政府的货币和经济政策影响至深……

  所以今天我们要发一篇稿子,纪念一下这位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的经济学家。

  

  等等,你肯定得问,这哥们和酒有啥关系了??

  这么说吧,你可能没听说过这哥们,也不知道他和酒有啥关系,但你肯定听说过一句话: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出自科幻小说《严厉的月亮》,但正是弗里德曼《世上没有免费午餐》一书,才让这个概念广为人知,而这句话,恰恰就是对一百多年前美国酒吧经营方式的一种描述。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一百年前的美国酒吧免费食物到底为啥会出现。

  

  “有人说,英国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对美国人来说,解决问题靠一顿酒足矣了。婴儿降生他们喝酒,葬礼时他们喝酒,他们竞选成功喝酒庆祝,失败就喝酒咒骂,早上开始喝,晚上也喝,从出生喝到进坟墓。”这是纪录片《禁酒令》开头引用英国海军军官Frederick Marryat的一句话。

  美国就是一个建立在自由主义和酒精之上的国家。五月花号航船上本身就载着无数桶啤酒;独立战争时期,乔治·华盛顿每天在做的事情就包括保证他的战士们能够每天喝上半杯朗姆酒,当朗姆酒喝光时至少要保证每天半杯威士忌;约翰·亚当斯每天喝烈性苹果酒;托马斯·杰弗逊收藏红酒,整天惦记着美国本土能酿造出一样好的葡萄酒;亚伯拉罕·林肯年轻的时候就在伊利诺伊州的自家杂货店售卖整桶威士忌;一个奴隶曾经说,喝威士忌能让他感到自己像个总统一样。

  

  那个时候的美国人一日三餐(包括早餐)都喝酒,很多城镇每天都会在两个时间点摇铃,这时候所有正在工作的人,不管你是在工厂还是田间,是在磨坊里还是办公室,你都可以停下手里的工作,喝上一杯。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大量爱尔兰和德国移民离开欧洲,在新大陆上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城市寻找新的生活——但他们又不愿意放弃老的生活方式,这里边当然包含啤酒。

  

  1850年,这块土地上的啤酒产能约为3600万加仑,到1870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5.5亿加仑。无数德国啤酒厂老板成为美国新贵,为了销售它们的啤酒,这些酒厂老板在美国大小城市开设了无数个沙龙酒吧,当几个啤酒厂成为巨头之后,比谁开的沙龙酒吧多成为他们竞争方式的一种:

  1890年,纽约每24个成年男性里,就有11个人在酒吧工作。

  

  “它是你的起居室是你的会客室和娱乐室,你的bartender能为你做很多事情,比牧师和警察还多,你可以利用这里兑现支票,收发邮件,听别人读报纸,学英文甚至找工作。”

  是的,作为客人可以在那待一整天,作为酒吧,为了提升啤酒销量他们能做任何事情。

  所以,免费“午餐”就诞生了。

  

  当时“lunch”的含义与现在不同,它更像是正餐之间的茶点小吃,吃的时间也并不一定在中午。通常免费午餐时间从早上11点开始,也有些老板丧心病狂到把时间提前至早上9点,很多人一般这时才刚吃完早饭没多久,也有的人把这个时间放在晚上。

  早期免费午餐更像一种福利,东北部城市的沙龙稍微寒碜点,他们在吧台提供饼干奶酪和汤,新奥尔良的酒吧老板们就更阔气些,他们提供牛肉、假甲鱼汤(使用小牛肉加香料制作)、牛舌还有沙拉。

  1872年苏克西城IA沙龙承诺在周六为他们的朱乐普和Punch提供配餐,现在来看这个菜单相当丰富:牡蛎汤、蛋黄酱配鱼、火腿、龙虾沙拉、腌牡蛎、鲑鱼、泡菜、生菜和萝卜。

  

  但是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全美每个沙龙酒吧都开始提供免费“午餐”。你只要推门进去,你的奶酪、意大利香肠、沙丁鱼罐头还有苏打饼干就会被端到面前,有的酒吧可能会有必须点一杯酒才能获得免费午餐的要求,不过一杯啤酒的费用也远远比不上他们赠送的这些食物。

  为啥会有这样的好事?

  正如弥尔顿·弗里德曼使用“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比喻的那样,后期提供的这些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死咸!所以为了把食物吞咽下去,你也必须喝下大量的啤酒。

  

  免费午餐激励无数人喝下无数的啤酒,但20世纪最初10年的欢乐时光是如此短暂一战、禁酒令、经济大萧条、二战、重建,整个酒的世界在20世纪碰到诸多困难的时刻,只不过很多沙龙都克服困难挺到了现在。

  当然,留下来的却也并非只有这些沙龙——

  不免费的“免费午餐”诞生很多很多年后,我一个曾在夜店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当年做夜店的诸项准备工作之一,就是找到市面上存在的最咸的花生

  我能说啥……

弗里德曼万岁!

  

  

  

  

About us

我们说了这么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