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北上广倦怠,还可以抢救一下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吧。想读书,然后便买了那些经典大部头,买的时候明明还挺好奇,可是拿到手上之后,怎么也看不下去。今天的这篇推送,来自玲小喵的好朋友,K计划行动组,它是一次城市归属感挖掘课,在56天的时间里,它将每周阅读一本城市文明经典著作,带你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城市。

  1)“-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不能去看看?

  - 世界这么大,到哪儿日子能容易?”

  26岁的我在北京,刚刚对5年的职业走向有了些感觉,却经不住每日问天问大地,自己5个月后还会不会呆在这里。

  这年头,谁还没经历过逃离大城市的冲动?在各种爆款文的煽风点火下,我们常觉得自己是被交通、房租和机械化运转套牢的机器人。每天坐在办公桌前,望着成堆的浮浅工作,实在难以遏制内心咆哮:妈的真不想干了,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我不能看?!

  但真到了提包要走的时候,我们又总会思前想后,琢磨着一时的狂欢解决不了永恒的问题。另一边的爆款文由此应运而生,不断地告诉你留在大城市好,尽管每次的道理都没啥真正说服力:无非是“回家你就要靠关系”、“大城市吃喝玩乐多逍遥”这两点。

  

  这番戏码如今平均每月来场小的,仨月来场大的,每次都闹心到家,但每次我们又甘愿让自己中招。

  因为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北上广倦怠”,想逃逃不走,想留又觉得一切都没意义。

  那我们是否有可能帮助自己找回留在城市的意义呢?

  2)K计划城市归属感挖掘课:

  城市的魅力,绝不局限于表面的五光十色

  出于这个想法,我们专门开发了这一套“城市归属感挖掘课”:我们希望能说服你留在大城市,但具体的方法,是让你对大城市与被城市化的自己有真正全面的理解,同时发掘出城市中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与有趣。

  购买这一期课程,我将收获什么?

  这一次的城市归属感挖掘课,是一场为时8周/56天的不间断读书会学习行动:在这56天的时间里,我们将跟随两位领读人,每周阅读一本城市文明经典著作,并从中汲取行动力量、找回奋斗初心。

  全套课程共8本书,188讲,售价129元:平均到每一讲不过0.68元。

  进一步来说,你将有这些收获:

  专业领读人的结构化知识:

  手把手助你用学院派角度看问题

  先来和大家介绍下此次行动的领读人:米米亚娜,建筑学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她目前正在另一家顶尖艺术院校、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社会创新设计专业。

  不过拎包奔赴纽约上学是米米亚娜一年前的突然决定——从伦敦毕业后,米米进入中国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任教,负责教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基础、专业英语、建筑文化概论等课程。

  在西南民族大学执教期间,米米亚娜还承担了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外事秘书的工作,全面负责学院对外事务。她组织过两次学院国际会议,并为与会外籍学者担任演讲翻译。

  这是一位爱学术更爱自由的真·酷女孩儿对于旅行也有不小的热情,曾经用脚步丈量过4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除此之外,米米亚娜还是一位幻想作家,代表作《静止的航班》,还获得过第二届超好看文学奖的最佳新人奖。

  

  

  在这八周的时间里,我们将跟随米米亚娜和自己的好友,艺术学硕士、《国家艺术杂志》撰稿人魏莱共同学习:两位姑娘只是28岁上下的年纪,都正在享受各自的潇洒人生,却都拥有过硬的学术背景和完整的知识结构——跟着这两位学习,你将收获难得的高效又有趣的学习体验。

  绝对扎实的书单:

  你早就想读的大块头,终于有人带你读完了

  这一次的读书计划总计有8本书,分8周完成,其中囊括了几本声名在外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规划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纽约客》前驻京记者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之《寻路中国》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这些书你也许早就有所耳闻,早就购买了原本,但出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去读——这一次在专业领读人的指导下,你终于有机会把它们啃完并吃透了。

  将每日阅读变成习惯:

  打卡、每日计划、团队督促…将学习坚持到底

  只要稍微有些上进心的青年,就不可能没有读书焦虑,但每天让我们分心的事项实在太多,所以我们需要有各种外部机制督促我们读书。

  两位领读人将为你列出每日阅读计划,并给出重点读书纲要,帮助你在碎片化时间中高效读书;同时,我们的每日打卡、积分榜和笔记功能,将进一步督促你持续学习不间断。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活动丰富的粉丝社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会对你起到不小的督促和激励作用。

  诚意十足的文化谈资:

  你对城市的了解,不应该局限于吃喝去处

  之前我们说到,这会是让你对大城市与被城市化的自己实现全面了解的一次课程。

  第三周和第四周,我们聚焦城市中的人:首先是一本畅销哲学科普读物,教你如何克服个人的城市生活焦虑,接着是一本著名非虚构纪实文学,带你了解中国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和城市中的“小人物”;

  第五周和第六周,我们聚焦城市中的所思所想:首先是一本关于独处的最新《纽约时报》畅销书,讨论大城市中形单影只的艺术;之后是一部人人都知道、但读懂的人却不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逼着你做进一步的城市思考。

  最后两周,我们借助两个典型事例,聊聊艺术与城市:巴黎为什么为巴黎?上海为什么为上海?读完相应的两本研究作品后,你一定会对这两座城市以及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

K计划·城市归属感挖掘全书单

  真正的行动改变:

  每日行动倡议,将所学转化为实践

  在我们的读书会课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今日行动倡议。

  任何没有转化成行动的阅读,其实都是意义有限的:我们并不倡导将读书变成一门行为艺术,而是希望每日所学真的能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读完了,学到了,然后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找回你我的城市归属感和奋斗初心。

  特别附赠:领读人320分钟线上Live

  两位领读人精彩丰富的人生经历里,有不少都和城市归属感的主题密切相关:所以除了线上课程之外,两位领读人还将附赠总时长不低于320分钟的线上Live,分享她们专业领域的一手知识和生活见闻,大大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56天阅读行动。

是不是已经非常心动了?

  小福利:回答这26道题,

  真正厘清你与所处城市的关系

  如果还没有下定加入行动的决心,也没关系:我们做了一套自测题,帮助你先来捋清自己与所在城市的关系。

  我们是经过多方努力,才确认了26道自测题条目:首先根据三本专业城市规划著作,整理出个体与城市关系基本讨论框架;接着我们咨询了5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3位心理学家,将这些场景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我们还收集了5000位北上广青年的真实意见,加入了不少独到有趣又击中人心的城市观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测试,测测你当下的城市归属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