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岁,100岁,60岁,20岁,生日都在怎么过

  

  

“ PARTY ”

  谁会不喜欢过生日?当然有一群人。但是这个世界上总需要那些喜欢给人过生日喜欢给人办Party的人来制造气氛。我们总在寻找一个个的时间点来做为起点和终点,所以一个个的生日总会是生活中的一次次事件发生中心。在不同人的生日上,不同事件的Party上,我们认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思考,或者是开始全新的想象。

  【 赖特 150 周年 】

“Unpacking”

  

  

  ▲ 赖特在1953年的展览

有些Party是有入场权限的,比如某些人的生日,需要邀请函才可以参加。今年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德·赖特诞辰150周年,为其办Party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建筑师赖特的性格里,自我、傲慢占较大比重,是个社交圈子比较狭窄的人,只愿接受弟子的拥戴,朋友的赏识,MoMA用一场名为“弗兰克·劳德·赖特的150年:探寻他的档案馆”(Frank Lloyd Wright at 150: Unpacking the Archive)的展览邀请对赖特感兴趣的大众来回顾和致敬这位“世界现代建筑先驱”。当然,邀请函便是MoMA的那张入场券,时间从6月12日延续至10月1日。

  

  

  ▲ 1956年建成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赖特在纽约的唯一一个作品,建筑主体为螺旋结构,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坡道直通六层,坡道中间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藏品沿着坡道陈列。MoMA展览中展出了赖特不同颜色的手稿实验

做为建筑师,赖特最被人熟知的要数宾夕法尼亚的那座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伟大建筑”的流水别墅,阳台凌空于水面之上,瀑布从阳台下倾泻而出,溪水从房子底下蜿蜒淌过......曾经因为布拉德.皮特对其着迷,安吉丽娜·茱莉斥资12亿将别墅所在的心形岛买下送给皮特当礼物。

另一座同样有着广泛知名度的便是赖特本人颇为得意,但外人挺有争议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1956年,在“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大行其道的年代,那座巨大的白色螺旋楼梯,通六层的“坡道美术馆”,在周边建筑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也是他在纽约的唯一一座建筑。而1923年在东京大地震中做为少数屹立不倒的建筑物之一的东京帝国饭店,因建筑四周的庭院水域而成了火海中的安全岛,为赖特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 1934 年,德裔富商考夫曼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赖特说:“我希望考夫曼能和瀑布一起生活,成为他们全家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从旁欣赏着瀑布。”

大师或多或少都有点传奇色彩,活到92岁,有着72年建筑职业生涯的赖特相当高产,一生设计了1114座建筑,最终建成的就有532座,而他在个人生活和社交圈的争议,精彩程度也并不亚于他在建筑上的名声,比如他大学肄业、三次婚姻、带着客户太太私奔、以及倒卖浮世绘之类的花边新闻。从不随大流的赖特,成长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乡村和山谷,所以一直提倡“崇尚自然”,1880年代的美国正是工业发展、人口剧增的时期,20岁的赖特大学辍学后去到“摩天大楼之父”沙利文的芝加哥工作室工作,深得赏识却对摩天大楼商业建筑类型兴趣不大,被发现偷接私活后师徒反目,赖特开始独立门户。

  

  ▲ 赖特为中产阶级设计的“美国风”(Usonian)住宅体系,其特点是使用便宜的材料、实用的建筑结构和平坦的屋顶

早期是以罗比住宅为代表的低矮“草原风格”,用传统的砖、石头、木材体现材质本身的美。后来因美国爆发1929年的经济危机而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赖特推出了名为“美国风”的住宅体系,便宜的材料、实用的结构、平坦的屋顶,大幅度地缩减了建筑成本,同时,公共与私密呈两部分的住宅配置,矩形、圆形、螺旋形、六角形的不同平面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的美国家庭,很长一段时间都代表着美国现代住宅的形象。

再到他最具创意的流水别墅,他所提出的“有机建筑”。自由、动感、开放的住宅创新规划和设计,改变了现代建筑的进程。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建筑最早的开创者,与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三位后辈一同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先驱,自诩为“建筑界的贝多芬”的赖特却一直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一直拒绝将自己划入现代主义的阵容。

  

  ▲ “MILEHIGH一英里高塔”方案展示照片,“MILEHIGH一英里高塔”是一个没有任何委托的情况下,他自行提出的一系列设计。甚至早在前期他就应对高楼密集时城市交通的布局改变做出了规划,诸如人行道路将被抬升,而所有停车将会放置在地下等情形,这些想法也是之前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

  

  ▲ 展览展出的手稿

这些只是了解赖特的少量基本信息,而这场以“Unpacking”为名义的展览,从庞大的赖特档案馆中选取了约450件作品,涵盖画作、模型、建筑细节、家居、照片等,12位建筑学者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行策划,也因此,在这个展览中,观众将从图纸、模型、从那些未曾落成的建筑中看到一个并不为人所熟悉的赖特,看到赖特那些有趣、多面、矛盾的思想。

【 芬兰 100 周年 】

“Together”

  

1917年从俄罗斯独立的芬兰,今年要庆祝他们独立100周年。以“Together”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从2016年除夕就已经开始启动。为期一年,这是一场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参与的生日趴。形式多样,探戈、桑巴、桑拿浴、冰雪城堡、编程大赛、默片电影节、北极博览会、难民创业计划、芬兰式法国红酒,以及一颗将从太空拍摄北极光的芬兰百年庆卫星。

而现下,一场特殊的聚餐晚宴正在筹备中。一场名为“吃出芬兰味”(Finnish Your Dinner)的街区派对,户外长街宴,将在芬兰百岁生日前的一百天,从8月25日至27日上演,dress code当然建议是白和蓝。芬兰人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芬兰百年庆菜单”,配以每道菜的做法详解。将会是一次以全新的、可持续的方式体验芬兰特色饮食文化的好机会。

  

  ▲ Iittala推出新产品Ultramarine,芬兰的颜色

  

  ▲ Veljekset,Marimekko的新印花设计

这样难得一次的生日,送礼物的当然也不少。在印花、面料上的创新曾为时尚界提供新思路的芬兰国宝级时尚品牌Marimekko,为了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Veljekset,芬兰语意为兄弟。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芬兰的民间故事,描绘了野生动物栖息在森林里的故事,激发人们在黑暗的严冬里继续做彩色的梦。同样,芬兰本土知名品牌Iittala推出新产品Ultramarine,用最能代表芬兰的蓝来庆祝独立100周年。

  

  

  ▲ 挪威的移动国界、“分裂领土”送礼物计划

而早在2016年《卫报》便报道挪威政府考虑“自愿分裂领土”,移动国界40米,将一座山送给芬兰作为100周年独立纪念日的礼物。芬兰现有的山脉最高点为1324米,坐落在哈迪索加山脉,属于哈提山系,在北极圈绵延300多公里,而哈提山系最高峰位于挪威境内,海拔1365米,若将两国边境移动40米,便能将哈迪索加山脉1331米高的最高峰移到芬兰境内,成为芬兰最高的山。

如此改写历史与地理的构想,获得了挪威和芬兰公众一边倒的支持,唯一反对的声音来自当地的原住民萨米人,他们的驯鹿一直都自由穿越两国边境,他们也并不认为那片土地属于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如此“壕”气却在一阵研究后发现,如果真要送上这份礼物,至少需要修改挪威宪法第一条——“挪威是个自由、独立、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政体”,因此也只能驳回了。

  

同样的,中国与芬兰从2014年开始一直就租借熊猫的问题上有所交涉,借着纪念芬兰100周年,也终于达成了初步意见,赠与芬兰一对熊猫。按原计划,年底熊猫将到达芬兰,并且会住15年。就在中芬大熊猫合作协议签订后不久,一位名叫Olli Sahimäki的68岁退休大爷便就熊猫住所营造拨款,高额建筑费及运营资金源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得到法官支持,820万欧元的政府拨款被冻结了,芬兰人民100年的黑眼熊猫梦估计是要破灭了。

【 Helvetica 60 周年 】

“Universal”

  

芬兰100 年还是有点drama成分的,有些生日Party形式更为简单一点。或许是符合被庆祝的事情的个性,又或许是发现已经没什么可庆祝的了,比如我们从来不会去为空气或者重力庆祝。60岁的Helvetica可以说是宇宙最受欢迎的字体,简洁、直率、清晰、不抢戏,没有个性就是它最大的个性。比起10年前纪念诞生50周年时的轰轰烈烈,如今的60周年,西班牙Husmee工作室与纸制公司 Arjowiggins合作邀请19位平面设计师推出的一系列向 Helvetica 致敬的海报,似乎显得冷淡了不少。

2007年,在Helvetica诞辰50年之际,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了“50-Helvetica”展览,邀请了全球50位艺术家为Helvetica制作了从1957年到2007年的纪录作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推出了“50 Years of Helvetica”特展来展现这款字体是如何渗透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英国导演Gary Hustwit为其拍摄了纪录片《Helvetica》;2005年挪威设计师Lars Muller与几名来自德国、瑞士的设计师一起,撰写了《字体传奇》一书,将Helvetica的前世今生一网打尽。从来没有哪一款字体受到过这样的关注。

  

  ▲ 马科斯·米丁格 & 爱德华德·霍夫曼

Helvetica是一种无衬线字体,相较于Times New Roman之类衬线字体的古典,19世纪被看成“丑八怪”的无衬线字体更为现代,笔画的末端是没有装饰细节的小尾巴。20世纪上半叶,柏林字体公司伯涛德推出的无衬线字体Akzidenz Grotesk最为流行,Helvetica的诞生是为了与其竞争。

1956年,瑞士哈斯铸字公司总经理爱德华德·霍夫曼请来设计师马科斯·米丁格,两人决定要创造“一种能够表达一切现代主义信息的字体”。在1957年瑞士卢塞恩的“平面57”博览会上,名为“Neue Haas Grotesk” 的字体对外发布,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1960年他们将字体名字改成了“Helvetica”,拉丁文为“瑞士的”。简洁、朴素、低调的路子,干净、客观、易读的字体,准确地传达了瑞士精神的核心理念——中立。二战噩梦中苏醒的欧洲,在Helvetica的“瑞士国际主义”中找到了新的依托与希望。

  

  

  ▲ 当航空公司与交通系统政府机关都被统一字体,不国际化也就很难了

从德国设计师Otl Aicher将Helvetica用于汉莎航空公司的Logo开始,这款中立的字体开始在全球范围流行。苹果、宝马、丰田、雀巢、可口可乐、巴斯夫、3M、摩托罗拉、三星、松下这些为大多数人熟知的品牌,都被囊括在Helvetica的品牌名单中。而当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为纽约城地铁设计了标识系统和地图后,Helvetica就几乎垄断了政府部门的所有标志。从税务报表到联邦认证制度都用Helvetica。

  

  ▲ Helvetica Logo(s)

喜欢Helvetica的人喜欢它的安全实用规范克制,讨厌Helvetica的人讨厌它的过于平淡中性、毫无感情个性,但也都没法阻止它正在成为各种各样的“默认设置”——“如果你不知道该用什么字体,就用 Helvetica”。

回归到十年前在瑞士Helvetica 50 周年大会上的主要议题“Helvetica会一直流行下去吗?”答案可以是“会”,因为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抹去;也可以是“不会”,因为“流行”是被选择后的popular,而Helvetica更像是取消选择后的universal。但是当一直吹捧Helvetica的苹果都将原本默认的Helvetica逐步换成了能智能调节、更适合数字时代的字体San Francisco,Helvetica往后的地位或许要稍微不一样了吧。

【 海贼王 20 周年 】

“Full Sail”

  

请问,你现在多大?

20年前,你出生了吗?

再年轻一点的就有更年轻的玩法,《海贼王》20岁了,作者尾田荣一郎自己也没想到从15岁开始投稿到17岁获奖,22岁开始连载《海贼王》,没想到都已经画了20年了。20周年,尾田荣一郎写道,“请问,你现在多大?20年前,你出生了吗?当时17岁的路飞,在过了20年后也已经19岁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是极其触动的一句话。现实中的20年是《海贼王》里的两年,永葆青春便是“热血”与“友情”。

  ▲ 《周刊少年JUMP》发布的官方纪念视频

  

曾深深被《北海小英雄》中的一句“明天我将要和父亲一起出航到大海上”的台词打动的尾田荣一郎,从少年时期开始便一直想创作关于海贼的漫画,“我希望创作一个在我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故事”。小时候我们能够接受的故事是什么样子?坚定的友情,彼此之间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热忱,对梦想的执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少年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曾和路飞一样渴望冒险,希望踏上一段自由的旅程,放肆追逐梦想,认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海贼王》一直保留着少年的心境,连载20年从未变过。

  

  ▲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非常热血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寻找一个叫One Piece的宝藏。一个奇形怪状的团队,一个要成为海贼王的橡皮男人,一个要当第一大剑客的嗜睡剑士,一个寻找传说之海“all blue”的色鬼厨师,一个梦想画出世界地图的财迷航海士,一个喜欢吹牛的长鼻子,满脑子是鬼点子,一只像狸猫的鹿,可能是伟大航路最好的医生......各种不同的冒险故事,不离不弃的等待与陪伴。所以,20周年的《海贼王》,只想问一句“能不能我也上船”。

- 良品推荐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