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诗诗和陈伟霆的新剧《醉玲珑》热播,但惹得大家齐齐吐槽的却是发际线——有人认为这个剧的发型梳的太光太紧,并且戏称为道姑头。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因为《醉玲珑》和前阵子的另一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造型班底是一样的,当时杨幂的发际线也是毫无遮挡,生生逼得人家在微博上玩笑说自己要去植发了。那么,我们到底要看的是什么样的古装呢?是真正有古意的古装?还是很多人想象出来得、合乎现代审美的古装?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古人的发际线。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与西方时装史
挚爱明朝及民国服饰
以及新艺术主义和Art Deco风格
电视剧《醉玲珑》剧照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
古人是热爱“大光明”的,这一点几乎是东西皆同。比如欧洲的中古时代,人们认为美女的美貌中就应该包括一项——Fenestric的额头——漂亮的额头应该是宽阔、无毛、平滑光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意大利的女性会用一种雌黄和生石灰或是在油中煮沸的石灰混合剂涂抹在前额,达到脱发的效果。然后再涂上蝙蝠或青蛙的血,据说这样就可以永久脱发。
约1455年,Rogier van der Weyden所绘的一位佛兰德女子的装束,宽广的额头上装饰帽子和头纱,营造出当时人所欣赏的头部呈现冠状的效果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枫丹白露画派的一幅《Gabrielle d'Estree沐浴图》,展示了当时人眼中的身体美。包括丰腴的身体,小巧玲珑的乳房,以及宽阔饱满的额头
无独有偶,《诗经》中有一首叫《硕人》的诗,可以作为中国审美的一种标准。这首诗写的是齐国公主庄姜出嫁时的场景,里面重点描述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诗中写道:“手如葇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有一双修长白净的手、光洁的皮肤、颀长的脖子、细如编贝的牙齿、长而弯的眉毛。这里面的“螓首”是指一种像蝉的虫子,头部宽广方正。说白了,古人都是喜欢那种丰满开阔的额头。她们甚至会在象征成年的及笄礼或是结婚时,用绞脸的方式把脸上的汗毛和额上多余的杂发绞掉。
唐人《捣练图》是北宋徽宗的摹本,其中所代表的事实上更倾向于宋人的审美
明末清初 孙璜绘美人图局部
晚清时代,老照片中女子的发际线
这种审美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甚至延续到了近代。比如当时被称为“南唐北陆”的名媛唐瑛,她的脸相也一样是圆润端正,有着高高的额头,与乾隆年间的画像中的美人如出一辙。可见在传统的审美中,总是有一些亘古不变东西。一直到今天,韩国的古装剧中除了那些年代久远或是武侠风的角色,基本都是无流海大光明的发式。
左为唐瑛,右为《乾隆皇帝主位喜容像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女星黎莉莉
韩剧《同伊》剧照
中国的古装剧一向是时装剧的某种变体。在不同时代,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各个年代的流行在同一时期的古装剧中花样吊打。这么做的结果,大概就是很多人会把古装和时装混同。当出现一些和自己的审美定视不符合的东西时,就会觉得很不适应。对于古装而言,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断与时俱进地让观众避免某种不适应性——比如日本古代的黑齿,在今天的古装中,即便是号称严谨的大河剧,也鲜少有人用了。
1984年《神雕侠侣》中潘迎紫的古装造型,使用了当时时髦的羽毛元素;图右1983巴黎时装周上YSL香水发布活动
森英惠1989年的设计和2001年《策马啸西风》中于荣光的书法袍子
1964年导演小林正树的电影《怪谈》中岸惠子所扮演的角色的剃眉与黑齿
张叔平在服化上,一向是个挺敢“吃螃蟹”的人。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青霞参演的《梦中人》中,张叔平就让她不要涂眼睫毛的化妆品,让妆面显得更加自然。今次他在醉珑玲的妆面上,也是以素净为主。许多人现在还不能接受,但要是过个若干年,谁又知道呢?
“BazaarV“
“时尚芭莎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