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的这道美食800多岁了 你可吃过!

  烧肉粽

  ——800多岁

  

  相关名人:屈原、关羽;陆游(泉州)

  简介:泉州的肉粽闻名于海内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泉州肉粽挑选质地柔软、光泽鲜亮的糯米,配料选用农家猪肉、大虾仁、香菇、卤蛋、莲子混合而成,就连粽叶,也必须经过高汤烹煮。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包括炒米、下料的时间都必须十分准确。

  年龄:从南宋算起的话,至少也有八百余岁了

  小tips:吃用时,蘸上花生酱、辣椒酱和蒜泥等送入口中,粽香就随热气弥漫满口,让人回味无穷。

  地址泉州大街小巷几乎都有烧肉粽,味道很不错;老店的话则分布在市区东街、钟楼一带。

  中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最普遍的说法是根据晋人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说是为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投江,祭以角黍,后演化为粽子。

  其实,粽子最早称为角黍(箬叶包小米成方或有角状),出现于东汉,传说与关羽有关。据说关羽本不姓关,前世是盐池草龙,因救解州县旱情,溢内陆湖水抗旱,但得罪了玉帝被判斩刑。在受刑前,他托盐池常与他下棋的寺庙住持帮他转世。住持依嘱盛湖中血水,百日后化为小男孩,送至下冯交龙家抚养成人。后来为了逃避仇家的追捕,关羽逃到潼关前的一个破庙里。为了救关羽,黎山老母化身为村妇,教他以角黍干粮并加香油用来贿赂守军。黎山老母还在关羽脸上栽了五绺须,让他用黄河水洗脸。于是关羽变成了个红面有美髯的汉子。守军吃了角黍果然放行。但追兵很快就到了,化了装的关羽也没有来得及脱身,在被问话时,关羽指关为姓,从此便自称关羽,角黍也成为粽子的粗坯。

  

陆游与肉粽

  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

  面线糊

  ——300多岁

  

  相关名人:乾隆

  简介:面线糊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油条吃。面线糊还可加入多种配料,如大肠、小肠、虾仁、猪肝、卤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后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肠等等。

  历史以乾隆传闻来看,面线糊至少三百余岁

  小tips:面线糊的配料相当之多,油条、肠蛋肝心等各类可依自己口味来加,一般也可和包子或肉粽等一起食用,美味可口。

  地址面线糊的小店可能比肉粽店还多,一年四季、大街小巷里都有面线糊独有的香味飘来。所以说,“若没有吃面线糊,等于没来过泉州。”

  面线糊是福建省泉州的本土 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 番薯粉,和水制作成.该菜制作简单,味道鲜美,老少皆宜,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家常菜。一碗鲜香四溢的面线糊,不仅仅是一种小吃,还代表着家的味道。 一碗面线糊好不好吃,汤是最关键的。很多老店的面线糊采用的是新鲜的大骨汤,经常一熬就是一整天,这样的汤又有营养又新鲜。面线糊先用大骨汤煮好,食客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海鲜、牛制品、豆腐、香菇等佐料。

  

乾隆与面线糊

  说起面线糊来历,却莫衷一是,有说最早是家庭主妇烹煮给农耕者的点心;另一说法则带有神秘的传说色彩:相传,有一年乾隆皇帝来到泉州一个小村庄,不巧这个村正闹饥荒,村民们穷得都揭不开锅。当时,乾隆走进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将家里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然后用面线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线糊。皇帝吃后,觉得十分鲜美,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称是家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兴,就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随着流传下来。

  土笋冻

  ——300多岁

  

  相关名人:郑成功

  简介:"稽晋邑负山面海 ,稻谷而外 ,海错较多 ,鱼盐蜃蛤之利 ,不让青、齐。其价又平易而鲜高昂 ,数十钱买之 ,以充庖厨 ,以待宾客 ,备物致用 ,胜于肉食 " 。因此重海味成了晋江名吃的一大特色,土笋冻为首选。

  历史以郑成功传闻算起,土笋冻有近四百岁

  小tips:土笋冻只要用竹签挑出,配以陈香醋、酱油、蒜泥、姜丝等佐料,即可上席食用,配以酸甜萝卜、香菜等,更是土笋冻清洌甘甜的原味及冰凉弹牙的Q感。

  地址安海公园附近,遍布肖园、肖培、西埯等地土笋冻店铺

  “土笋冻”一名有很大的欺骗性或艺术性,当然,这欺骗绝对是善意的。“土笋”不是笋,且压根就不是植物,而乃一条条环节小动物叫“星虫”的,状似冬虫夏草,或蠕动如小蚯蚓般的,生长于海岸的滩涂地带!

  闽南哪里产的土笋冻最好,酒桌上流传的版本有“厦门说”、“海沧说”、“龙海石码说”、“漳浦说”、“泉州说”等等,真是“公有公说,婆有婆说,儿子女婿,各有一说”。传说的版本纷纷扬扬既说明了土笋冻最佳产地的扑朔迷离或莫衷一是,也说明了它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前程不可估量。因为早年“土笋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一般有文化讲卫生的人士似乎还不屑光顾哩,最佳次佳也就不足挂齿。哪里像如今,人不分贫富,男女老少嘴一噘,个个都成为“土笋冻”爱的俘虏,并津津乐道,以争当“最佳土笋冻”产地的子民为骄傲!

  

郑成功与竹笋冻

  有名的土笋冻在晋江安海,不但如此,与这道闽南名小吃有关的传说也和泉州人有关。目前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咱厝人”郑成功当年率领士兵在东南沿海作战时,用土笋(即星虫)熬汤给士兵喝,后来为图方便,士兵们冬天直接食用凝结成冻的土笋汤,味道竟然更加可口。

  土笋冻味道之美,令人心驰神往。清初周亮工的《闽小记》云:“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在海滨,形似蚯蚓……”研究表明,土笋冻的营养丰富,同时有消暑降火的作用。

  明朝屠本峻谈及土笋冻的原料星虫时说:“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早期的安海人正是从附近的江与海边就地取材,再从山里捡拾柴火,用厨房里的大铁锅熬制土笋冻的。

  

沙虫比星虫长很多

  另外说明下:闽南人管土笋冻的原材料叫做星虫或者沙虫,其实真正的土笋冻原料是星虫,这种学名可口革囊星虫的海虫最多只能长到十厘米左右,而一些土笋汤或者其他菜肴中出现的大“土笋”,其实是沙虫(学名方格星虫),它和星虫的口味差不多,只是沙虫能长至二十厘米。

来源:小鱼曝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