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Le Jardin/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基本信息
地点:中环德辅道中12-16号置地广场4楼401号铺
电话:2166 9000
类别:法国菜
人均:午餐600HKD+/晚餐1400HKD+
注释2(原先的注释1在后面)
对于很多人而言,Robuchon老爷子(1945- )旗下的餐厅是高级餐厅或所谓米其林餐厅的启蒙。对于我而言亦是如此,几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内地官方译为“乔尔·卢布松美食坊”,此音译大约是不谙法语之人翻译的;后文或以“美食坊”代称),那时候它升三星没多久,主厨还是Olivier Elzer,而我还未像如今这般专注于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人在很多方面都会改变。譬如当时瘦弱的青年现在操心起减脂与美食之间的平衡关系,而品味和偏好虽然有些天生,有些受成长环境影响,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后天经验获得的。
懵懂时觉得惊艳的餐厅,过一段时间再回访,便会有新的体会,有些依然觉得很好,而这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便觉得其实并不好。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便是这个道理。人的眼界受限于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空间,在美食的知识水平上亦是如此。
老爷子镇楼,图片来自tahiti vanilla官网
我对于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香港店,在回访了几次后便渐渐不再喜欢,尤其主厨从Olivier变成David Alves后,甚至有些抗拒再去。无论客观比较,还是主观评价,“美食坊”的整个烹饪理念都有些固化而与时代脱节了。
有朋友觉得澳门的Robuchon à Galera(天巢法国餐厅,取名大约因为其位于新葡京43楼)好过香港的“美食坊”,两者虽同为米其林三星,但在品牌定位上稍有不同,前者更显正统严肃,后者偏时尚轻松。
去年参加了一次在澳门Robuchon的餐会,主题是黑松露,Joël Robuchon老爷子亲自设计菜单并到场坐镇,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于是连澳门的Robuchon亦让人懒得提起。更何况当年坐镇澳门的Francky Semblat已被派往上海“美食坊”新店负责中国内地业务。因此很久没有再去。
澳门是Robuchon进入大中华区的起点,2001年新葡京力邀Robuchon入驻他们的酒店,天巢法国餐厅开业。2006年,“美食坊”香港店开业,是这一品牌2003年于东京和巴黎设立后(东京4月,巴黎5月),首次进入大中华区。港澳的成功试水为他提供了信心,Robuchon在接下去的15年里将业务推遍了大中华区。现如今两岸四地都可“天涯共此时”地品尝到他的菜品了。
作为“后新法餐”(post nouvelle cuisine)时期的领军人物,Robuchon的履历异常风光,无论是他1981年在巴黎开设的Jamin餐厅(1984年被评为米其林三星;1994年搬迁至新地址,改名为Joël Robuchon),还是21世纪开遍全球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品牌,都为他赢得了无数声誉。
1989年,推广“新法餐”(nouvelle cuisine,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简化的步骤替代繁杂的传统做法,以清淡的调味替代浓郁的酱汁,追求健康原味及平衡)理念的食评家Henri Millau(1929-2000)和ChristianMillau(1928- )共同创办的 Gault Millau指南将其评为“世纪主厨”,可谓一时无两。这些旧闻我多多少少在前一篇食评中提及过。
Gault Millau的两位创始人
他的诸多烹饪理念,尤其对于亚洲元素的运用和重视,可谓颇有先见之明。在如今日式法餐风靡的时代,Robuchon引领了风气之先。“美食坊”的吧台式开放厨房设计在当时非常前卫,融合了日本板前割烹和西班牙小吃吧(Tapas bar)的特点,红黑色的组合给人一种热情似火,大气优雅的独特观感。而Robuchon旗下的几个品牌餐厅,基本功底扎实,菜单合理,酒单丰富,服务到位,符合人们对于所谓高级餐厅的一般理解。
开放式厨房
1996年七月,51岁的Robuchon关闭了自己在巴黎的Joël Robuchon餐厅,引起了世界餐饮界的震动。他决定在鼎盛时期离开厨房,专心研究菜谱和培养新人,随后的故事证明Robuchon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从他的厨房里走出了诸多名厨,举几个我品尝过菜品和餐厅的:Eric Ripert(Le Bernardin), Gordon Ramsay(Restaurant Gordon Ramsay),须贺洋介(Sugalabo),小西充(Wagyu Takumi前主厨),成田一世(ESqUISSE CINq),Olivier Elzer(Seasons)等等,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由Robuchon出发,到各自独当一面。虽然每一位名厨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食客很难察觉到Robuchon的影子,但系统性的厨房训练对于奠定扎实的基础非常关键,这一功劳还是要归Robuchon老爷子。
Eric Ripert,图片来自《洛杉矶时报》
須賀洋介,图片来自tokyo calendar
了解一个厨师和一家餐厅的前世今生对于食客是有意义的,这无疑会加深品尝时的感受和理解,但却不会改变一家餐厅此时此刻的味道。从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香港店而言,虽然除了几个经典菜外,菜单随着时令都有变化,但总显得沉闷老旧,缺乏新意。
“美食坊”这个品牌现在颇有些中央厨房的意味,菜单设置每个城市皆有特点,但大框架一致,菜品研发权并不全在餐厅主厨手上。Robuchon本人好似这个庞大餐饮帝国的国王,密切监督着每一个环节,以确保自己的餐厅品牌体现出自己的烹饪理念。
与现代法餐厅简化的面包供给形成鲜明对比,Robuchon的面包篮选择丰富,每一种面包未必在最佳状态
然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任何厨师都有最黄金的时期,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品牌外观虽是年轻时尚,但骨子里却依旧是八九十年代的Robuchon特色。招牌的土豆泥必不可少,鸭肝鹅肝频繁出现在菜品配料中,奶制品的用量虽较更古早的法国菜要少,但相比现如今的新派餐厅依旧显得沉重肥腻。
新旧两字都是相对,Paul Bocuse(1926- )相对Fernand Point(1897-1955,其位于里昂附近维也纳小城(与奥地利维亚纳无关)金字塔餐厅Restaurant De La Pyramide在当年是法国首屈一指的美食圣地)而言是新法餐,Robuchon又比Bocuse新,但在法餐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道路上,Robuchon显然已经落后于年轻厨师,而法餐在近二十年的变化可谓巨大,新旧理念相互碰撞,法餐的世界性得到极好地发展。
法餐一代宗师Fernand Point,图片来源于Daily Meal
Paul Bocuse,图片来源于其官网
前文提到的菜品中的所谓亚洲元素更是点到即止,如同欧洲古堡中的中国花瓶,尴尬而游离。 比融合,又如何比得过里子面子和谐共生的日系法餐?
去年吃完老爷子亲自坐镇的黑松露餐会后,便好久没去他的任何餐厅。恰好有朋友约午餐,心想再去一下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吧,就当本年度打卡。可惜体验依旧如此,感觉暮气沉沉,没有惊喜不说,还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比如鸡汤中,竟然有几大块煎过的鹅肝,令人措手不及。而前一道菜又是鸭肝炖蛋,本身比较绵密腻口,两个菜放在一起,而且是开餐菜式,更让人觉得负担沉重。
主菜我选了慢煮后煎的鸭胸肉(Le Canard, Grilledchallans duck breast with cherry confit and almonds),发现温度极低,虽然本身是做中等熟度,但中心地带毫无热感,甚至有些冷便不正常。外皮的温热与内部的冰冷形成强烈对比,让人十分不适。推测应该是操作流程的问题,部分鸭胸预先慢煮,等食客点单后再进行微煎,这样的处理很难让中心温度回暖,不然熟度就不对了。
与此相比,之前吃的烤鹌鹑(La Caille, Free-rangequail with foie gras, served with mashed potato)要高明许多,鹌鹑多汁软嫩,调味适中,不过鹌鹑中夹塞鹅肝的传统思维自然不变,还要配上一坨土豆泥和两片尴尬的松露。
鹌鹑
而缅因龙虾意面则油浪滔天,一口吃进去慢慢的油还有异常浓烈的酒味,不知是故意让酒香主导菜式还是烹饪时酒精没有散尽。
龙虾意面
油腻的问题不是一个菜所有,其他菜式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一款本应清口的豌豆汤,底部踏踏实实一层橄榄油包裹着豌豆,汤倒入后,油便充盈着汤体,一勺子下去半油半汤,喝进去嗓子像被糊了一层似的。
如果说传统法餐是重油重酱,工序复杂,几乎掩盖了食材的原味,那么上世纪的新法餐运动已经革掉了很大一部分重口味基因,后新法餐时期东西方餐饮交流渐次频繁,现代人追求健康清爽饮食的诉求增加,烹饪在很大程度上从过分调味转为辅助食材发挥自身特点。早期的Robuchon也属于这一革新的领军人物,但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菜式反倒逐渐变成人们心中传统高级法餐的代表之一,实在是非常讽刺的。
烹饪的革新涉及到理念的冲突,老爷子有自己的坚持自然可以理解,毕竟没有哪种烹饪理念是绝对正确的(不过烹饪技术是有科学与否区别的),革新不一定好,维持传统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那么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独特摆盘理念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花花草草且算了,为何一定要在各个地方体现出本尊的名字?黄油上有、咖啡上有,恨不得时刻提醒食客自己是在他的餐厅吃饭。
蜜汁落款癖
在盘子边上作画写字也是L’atelier de JoëlRobuchon的一个迷思,龙虾意面的盘子上画了只小小的龙虾,我还见过画水果,画单词,画花草的。不知道是什么让厨师团队觉得这样的设计很有美感。
这样的图案很美吗?还可以参考龙虾意面那张
令人不知所以然的摆盘
当然密集的点状摆盘也是不逼死密集恐惧症不罢休,譬如著名的“帝国鱼子酱”(Le Caviar Imperial)这道菜,想必让不少人抓狂。不过玩点状摆盘还是巴黎的Le Pré Catelan(吃过主厨Frédéric Anton的客座)玩得溜,体系一致,内部逻辑连贯,反而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Le Caviar Imperial
Le Pré Catelan的摆盘风格,图片来自官网
话说回来,“帝国鱼子酱”还挺好吃的,龙虾冻与花椰菜慕斯,绵密鲜甜,配上个性突出帝国鱼子酱(imperial caviar),是我目前在“美食坊”香港店印象最好的一道菜。而且这道菜还有变体,比如最近变成了帝王蟹配牛油果泥。
开放厨房的玻璃柜内还有用彩砂贝壳组成的海滩装饰,再配上五颜六色的模型蔬菜,其中的奥妙我体会不出来。一切不必要的装饰都显出十足的尴尬感,与本应塑造的高雅感并不相配,不禁令人想起大董烤鸭金宝店的紫色纱帘,蓝色灯光……
很梦幻哦?
正如我开头所说的,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回顾自己对同一家餐厅的观点变化,亦是非常有趣的体验。神童多是传说,而脚踏实地去学习和思考才是任何学问的不二法门,对于美食也是这样。
不过即便我对“美食坊”香港店不甚热爱了,但对Robuchon老爷子的贡献依旧敬佩,正是他的商业精神,令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标准而不失水准的高级法餐,从而获得启蒙,去探索更广阔的美食天地。
2017年7月24-25日 香港
基于多次拜访
上一次拜访2017年3月27日 午餐
味道还可以
客官买单啦,吃petit fours了都~
评分(更新)
食物:84
环境:86
服务:83
总分:84.1
以下是注释1的内容,可以观察我观点的变化过程
注释1
Joël Robuchon虽然依旧活跃在厨艺舞台上(主要是幕后工作,其在1995年满50岁时宣布从厨房退休),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必将载入人类的烹饪史。他的餐厅获得米其林三星称号(厨师并无星级,X星大厨的意思是他主理的餐厅获得了米其林指南X星,且仅当年有效,因星级每年重新审定)时,年仅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三星大厨(后来这个记录自然被打破了-_-|||)。1989年他被法国著名的Gault Millau美食指南评为世纪大厨,感觉其他人可以退下了......
目前他旗下有25颗米其林星(2015),是全球大厨中排第一的(不过很多地方没有米其林指南啊,所以很多没有星级的大厨不一定不牛X哦~吃吃君除了米其林外很多美食指南都关注的,比如Acqua Panna和S.Pellegrino的世界50佳餐厅/亚洲50佳餐厅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我自己的嘴......)。香港的这家Le Jardin/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自然也是大名鼎鼎。米其林指南入驻香港和澳门(澳门的 Robuchon au Dôme亦是2015年米其林三星)后,其便连续三年(09-11)二星,随后升成三星直到如今。想当年一样风光的Caprice在“开国元勋”Vincent Thierry离开后,迅速从三星掉成两星。而Robuchon却屹立至今......
吃吃君其实有一段时间没去吃过Robuchon了,毕竟这价格不是想去就可以天天去的.......当然他家的Le Salon和Le Café价格还是很平明的,但这和Le Jardin/L'Atelier不是一个概念的啊。当年吃吃君冒着八号风球的危险去品尝了Robuchon,觉得基本上除了窗外景观一般,其他的毛病还真挑不大出来。一开始我订位时只有L'Atelier(工作坊,仿照日本寿司吧的开放式厨房,食客于高脚凳上围厨房而坐)位置了,后来因为打风,有人取消了订座,于是服务员就把吃吃君安排去了Le Jardin(花园之意),两个区域的区别仅是一个坐椅子,搁桌子上吃;一个坐高脚凳,趴吧台上吃。还有就是午餐坐椅子的贵100港币......(这么说来吃吃君还因为换位置而多付了钱,摔!)
午餐分为3-4-5个菜三种,吃吃君觉得两个主菜实在太凶猛了,于是要了四个菜的,自然是前菜-汤-主菜-甜品这样的组合了。菜单是定期更换的,而且会结合时令推出新菜品,反正吃吃君刚才看了下网站上的菜单,当时我吃的那几个貌似都不在上面了,囧。吃吃君当时点的前菜是帝王蟹肉(第三行左),汤则是鸡汤(第一行左),主菜是龙虾燉饭(第二行左),甜品是红莓芝士蛋糕配芒果慕斯(第二行右)。主菜的龙虾膏融入了泡沫之中,非常浓郁,而虾肉的烹饪时间把握地很好,鲜嫩多汁(要知道龙虾是很容易做老的);鸡汤亦是清香鲜美,这两个是我印象深刻的。甜点是在甜品车上的,一大车子推过来,真是让人得了选择障碍症,一个人可以选3种我记得是(慢着,那算在套餐里吗?记不得了......)
最后自然是吃得撑死,一路吃了快三个小时......不过法餐如果像吃车仔面那样狼吞虎咽,肯定是没意思的。在吃吃君看来,一顿好饭的重要元素便是进餐的节奏,如果节奏错了,味觉都会受牵连。
Le Jardin/L'Atelier的主厨Olivier Elzer去年在铜锣湾利园二期新开设了一家融合法餐Seasons,取四季时令之意,将传统法餐与亚洲烹调结合。刚开业便获得米其林一星,吃吃君觉得那是一家给人惊喜的餐厅,后面说到了再细讲。
写到这儿,我必须停下来了,因为已经饿得不行了......期待下次去Le Jardin/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品尝下Discovery Menu,谁愿意请吃吃君,快举手!!!
TAT 饿。
评分(1)
食物:90
环境:86
服务:90
总分:89.6
P.S.
方法
IOS的亲们,只能用这个土办法了
微博:吃吃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