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说丨眼看木耳中毒的病人没救了,医生无可奈何:没解药啊!

  划重点

1.黑木耳中毒死亡极为罕见,目前无明确解释。

2.中毒原因高度怀疑细菌污染产生的毒素。

3.毒素耐热,清洗、焯水无法去除。

4.泡发木耳勤换水,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5.干木耳储存过程不会产毒。

  

  黑木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食材,可以炒菜、炖肉、凉拌,也可以做成包子馅、饺子馅。尤其是它味道清淡,颜色特别,很适合做配菜。但是近年来时常出现黑木耳中毒的报道,中毒者轻则ICU,重则失去生命,让人心惊胆寒。

  真有其事吗?会不会是媒体编造的假新闻?

  案件回放

  2010年8月,西安符先生一家四口吃了炒木耳后竟然离奇中毒,主要症状是头疼头晕、腹痛腹泻,接着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病人被送到西安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符先生岳母及妻子因脏器功能损伤严重,不治身亡。

  2015年7月,温州50多岁的陈先生吃了泡发3天的黑木耳后中毒,起初是腹泻,随后全身出现黄疸,最后竟出肺水肿、心功能不全、肝衰竭、肾衰竭等严重症状,在ICU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2015年8月,常德邓女士吃了泡发2天的黑木耳,引发食物中毒。从吃木耳到发病大约过了一天,主要是呕吐、腹泻,并伴有头晕、腹痛,3天后出现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医治无效身亡。

  

  2016年7月,温州董先生和毕女士夫妻俩吃了木耳炒鸡蛋中毒。董先生吃的少,症状轻,很快自行恢复。但毕女士中毒较深,先是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天后逐渐发展成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脓毒性休克等,被送入ICU抢救。

  看样子,木耳中毒真不是空穴来风!

  真凶何在

  有参与救治的医生反映,黑木耳中毒的症状和毒蘑菇中毒很像,因此怀疑是真菌毒素导致。木耳确实是食用真菌,但它和蘑菇只能算远亲。在分类学上,它们同属一个“纲”,大约相当于人和老鼠的关系,因此它产生蘑菇毒素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会不会是其它真菌毒素,比如黄曲霉、赭曲霉素、展青霉素等等?这种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因为产生这些毒素的真菌和木耳的关系,大约相当于人和苍蝇的关系,而且中毒症状对不上。

  至于网上传言的隔夜木耳产生亚硝酸盐中毒就更不可能了。一方面亚硝酸盐中毒反应来得很快,且有典型的缺氧症状,比如面色发青、胸闷、呼吸困难等,不会有肝、肾衰竭症状。另一方面亚硝酸盐易溶于水,清洗之后造成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家庭亚硝酸盐中毒一般是因为暴腌菜。

  难道是它

  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因此病因的判断主要根据中毒食品和中毒特征来推测。

  

  先看看这个案例:1984年6月,山东发生一起因食用变质银耳引起的食物中毒。286人吃了银耳,其中中毒110人,死亡9人,类似案例后来在河南、河北均有发生。

  导致变质银耳中毒的是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细菌,它可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它的中毒潜伏期最长为3天,多数是半天至一天。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轻度症状,随后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昏迷等症状。患者一般不发烧,轻者1-3天自行康复,重症者2-4天死亡。

  锁定嫌疑

  根据我的判断,导致黑木耳中毒的元凶极可能就是椰毒假单胞。

  

  首先,银耳又叫白木耳,和黑木耳的亲戚关系比较接近,大约相当于人和猴子的关系。从黑木耳中毒患者的经历来看,木耳一般都泡发了2天以上,容易引起腐败变质。其次,这种细菌最喜欢37度左右的气温,在26度左右毒性最大,因此常发生在5-8月,前文提到的几个案例均符合这一特征。最重要的是,中毒潜伏期和症状都和变质银耳中毒非常吻合。当然,只有把病人的样本拿到实验室才能确证。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检测。一个是因为病例少见,另一个是因为急救医生没这个意识。

  如何避免木耳中毒

  曾经有研究表明,干银耳中并没有毒素,这是因为晾晒过程中紫外线可以破坏毒素,这也是为什么椰毒假单胞容易污染鲜银耳但中毒事件并不多的原因。据此估计,干制黑木耳本身含有毒素的可能性非常小,主要是泡发时间过长,细菌繁殖产毒。另有针对变质银耳的研究表明,清水漂洗并焯水并不能有效去毒,它依然具有致人死地的能力,这说明椰毒假单胞产生的毒素比较耐热。

  

建议

泡发木耳应当勤换水,避免出现浑浊、发粘和异味(尤其夏秋季)。

如果泡发时间较长,忘了换水,出现上述情况时,别舍不得,果断扔掉!

如果是鲜木耳,注意不要吃已经有腐败迹象的,比如发粘、流水、有异味等。

如感觉不适,尽快催吐洗胃,同时向医疗机构求助或自行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总之,无论泡发木耳还是鲜木耳,虽然导致中毒的后果很严重,但其概率非常非常小,从历史数据来看比鲜银耳中毒的概率小得多。只要遵循上面的建议,你真不用担心,黑木耳还是很健康的食品哦。

  下期更精彩

作者:钟凯

  编辑:小编乙

  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原文选自微信公众号饮食参考,经作者授权转载,略有修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食品安全科普感兴趣:

通俗易懂接地气,你想知道的食品安全小常识,都在这里。

每周一,【达人说】与你不见不散。

饮食参考

另外,您也可以下载分答APP,直接向钟凯博士进行提问,在这里已经有20000+关注食品安全的小伙伴共同成长。

  =====HACCP=====

  快到碗里来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