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儿都回忆】——今日立秋:除了西瓜和螃蟹,还有曾经的它...

  

  

今天,是立秋的日子。

我们特意和咱天津的

民国故事会主讲人,人称“徐师傅”的徐凤文老师

约来了这么一篇好文:

  风物,咬秋|秋日早起至园中,见草上有露点如珍珠

七月里的日子,

您还在院子当中躺椅上乘着凉呢,

喝上一碗香片,吃上一角西瓜,

用手中的大蒲扇一边随手扇着,一边撵着蚊子,

兴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望星空这么抬头一望,

这时候可巧听见旁边的王大妈念叨上一句

“天河掉角,棉裤棉袄”什么的,

您就知道,

这酷暑难耐的夏景天,就快过去了。

不过,

别急,

真要等到“天凉好个秋”

怎么还得等上一个月呢

  

  有人在群里问今儿是吃饺子么?有人说不对不对,徐师傅说的是头伏正根儿该吃面,今儿该吃西瓜馅儿的锅贴。一带到书房的路上,一路听着知了哗了哗的叫声,徐师傅心里憋了一夏天的火无处发泄,看见书房里放了N久的大西瓜。今天,准备。。。

  

凉风

古人划分四季是把四立

作为四季的开始,

自立春到立夏为春;

立夏到立秋为夏;

立秋到立冬为秋;

立冬至立春为冬。

立秋的第一季候为“凉风至”,

因偏北风渐多,偏南风渐少,

凉风习习,秋天到了。

  

在北方,秋风一起,

气候风物是一年的最佳时刻,

就是市面上应季的秋令瓜果、

市场上的零食小吃,也是丰富多彩。

而从立秋开始,经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

一路下来,不仅节日密集,

就是各种好吃的、好喝的也是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这时令,仿佛能够听见这样美妙的燕市货声:

  “咸核桃来,咸栗子,树熟儿的海棠来哎,沙果子的味来。南瓜大的来,柿子来——涩来还又换来!大酸枣儿来,高装儿的柿子来哎——六个大钱一簇来。今日是几(几时)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立了秋,把扇儿丢。”

立秋前的几天,北方常有大雨。

如果立秋下雨,

按照北京老太太的说法

就是风调雨顺、丰收可期的好兆头,

“骑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

而一场雨下过之后,

一早一晚就有些凉快的秋意了。

但在上午十点到傍晚六七点,

天气依然闷热,

民间有尜尜天(尜读gá)之称。

午间太阳当头的时候,

扇子依然派得上用场。

咬秋

  

立秋日,很多地方有“咬秋”习俗,

照例要吃西瓜、香瓜等瓜果。

立秋之后,南方很多地方便不再露宿、吃西瓜了。

上海有“早晨秋,凉飕飕”、“夜头秋,热吼吼”之说,

意为晨间立秋,预示当年的秋天比较凉爽,

而晚间立秋,预示秋天气温较高。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羊头肉上市了。

入秋,是吃羊肉的最佳季候。

金云臻在《入秋三忆》中说,

“北京老住户,到立秋这天,

都注意听着这第一声的叫卖:

‘啊,羊……头肉喂!’

意味着秋深已在眼前,

给人以极亲切的季节感。”

串街叫卖者,

担着一个扁腹竹筐,放着整个羊头,

买的人自选“脸子”、“芯子”(即羊舌)、

“灯笼”(即羊眼)等不同部位,价钱不等。

而吃这种羊头肉,

最适合的搭配是早点中的烧饼馃子,

要是再来一碗杏仁茶,风味绝佳。

汪曾祺写过一篇文章《贴秋膘》,

提到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

“足鄧长凳,解衣磅礴,

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

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

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

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汪曾祺《贴秋膘》

鲜货

  

  ↑20世纪30年代,东北街头的水果摊。

秋天,也是果子节,鲜货节。

从立秋开始,市面上的各种水果

天津俗称“鲜货”

持续不断,

  

由夏入秋,由秋转冬,

夏末初秋,晚秋初冬,令人应接不暇。

关于民国年间

八月节前后的各种水果,

翁偶虹先生在《北京话旧》

曾有一段精彩的记述:

从八月初一满街上栉比摆设的果摊子和兔儿爷摊子起,就展开了节日的序幕。果摊子的摆设,无异北京果品的大展览。六十年前,北京的果品,只限于远郊区和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土产。碧绿未黄的鸭梨,半青半红的“虎拉车”(又名鲜果),艳如少女面颊的沙果(又名花红),紫而泛霜的槟子,牙黄扁圆的白梨,紫黄相间的李子,是节日果品的基本队伍。

“伏桃”、“五月鲜”、“玛瑙红”的桃期已过,“蟠桃”、“水蜜”的南产罕来,西山的“子儿苹果”又珍贮而藏,只有“大叶白”与成形未熟的青柿子,不登大雅的沙果梨与秋果,个别嗜痂的烂酸梨与杜儿梨,点缀其间。号称罗致无遗,实则相差甚远。这些果子,各成行列地摞摆整齐,下衬青蒿叶子,蒿香与果香齐发,飘散出诱人的节日气味。

  

北京秋天最早出现的水果,

是夏末秋初上市的“虎拉车”,

最晚的是柿子。

“虎拉车”也称“虎拉槟”,

介于苹果和沙果之间,

味道则似青香蕉苹果,味淡而脆。

  

  ↑昔日北京有一种水果,老舍先生的小说中也曾反复提及,虎拉车(hǔ lɑ chē),也叫香果,果肉比较松嫩,不宜久存,类似“槟子、李子、栗子、梨”中的槟子,属苹果和香果的杂交品种。

这种水果味道浓烈,

家里要是摆一盘“虎拉车”,

满室盈香,经久不散,

有“闻香果”之称。

  

  ↑初秋时节,老北京的胡同。

虎拉车之后,

嫩白梨、沙果梨、烂酸梨、鸭广梨陆续上市,

诱人的深州水蜜桃也来了,

跟着“约葡萄来!

脆枣儿来”的惊秋之声而来的,

是七月末上市的山楂

(北京人称“山里红”,天津俗称“红果”)。

接下来,是地里出的初秋二茬的

老玉米、新芋头、生白薯……

到了七月末,随着一声声

“听听的金钟儿”吆喝,

七尖八团的尖脐也上市了。

立秋以后,

北京水果摊上的水果,

各家一律摆成大小不一的“堆儿”卖。

个头大些的,像苹果、鸭梨、石榴、蜜桃等

多是四个一堆儿,三个在下,一个大的在上;

个头小一些的,如虎拉车、沙果、大白梨等

多是六到八个一堆儿不等。

  

一进入八月,

果子摊上的水果更加丰富了,

宣化的马奶葡萄,咧着嘴的大石榴,

看着就十分诱人。

很多老太太带着孙男弟女的,

手里提着筐子,一买就是一“搓”。

还有些先生太太,一边从小贩手里

接过一个个打好的蒲包,

走了老远了,还能听见那些果子摊上的小贩

动听的吆喝声:

“搓啊!”“搓大白梨儿啊!

“好大的槟子哦!”

“闻香果啊!两个大,一堆啊!”

  

  

徐师傅和民国故事会

  徐师傅何许人也?徐凤文,城市作家、独立策展人、阅读推广人、民国故事会主讲人,人称“徐师傅”。邮箱:xufengwen@xufengwen.com。

民国故事会,与往事干杯。

你今天咬秋了吗?

你今天吃螃蟹了吗?

你知道文中的吆喝是什么味道的吗?

还有,那虎拉车,你吃过吗?

一篇好文,如饮美酒。

不知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心中又荡起几许回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