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闻广记 | 饱吹饿唱 荤素皆宜 京剧泰斗的饮食经

  昨天

  是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56周年的日子

  作为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

  中国的“四大名旦”之一

  梅兰芳在饮食上其实亦相当讲究

  当然这或许也和唱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清淡的饮食

  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饮食节制

  ……

  事实上

  要说起这“梨园行的美食大师”

  还真是不胜枚举

  叶盛兰、马连良、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

  ……

  各位大家的饮食、养生习惯又各有不同

  养生派、豪放派、挑剔派、随性派

  ……

  今儿跟着好吃君

  咱一块来长长见识咯~

  

  节制派

  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活一向极有规律,在饮食方面,也是尤其喜欢清淡的东西,以青菜和水果为主,凡过于油腻及带有刺激性的调味品,他是从不问津的,同时更是滴酒不沾。

三不三怕饮食习惯

  因为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三怕”饮食习惯一是坚决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二是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饮,特别是刚唱完戏不吃冷饮,声带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就不会变成“哑嗓子”。为了保护嗓子,增加营养,梅兰芳主张多食鲜奶、鸡蛋、蔬菜和水果。

  梅兰芳非常敬业,很讲究平时一日三餐与京剧表演艺术的关系。对戏剧界的饮食名言“饱吹饿唱”体会尤深,他说,演员在演出之前,决不能饱食,否则的话,唱起来中气不足,动作乏力,严重的还会引发胃炎。所以,梅兰芳每逢晚上有戏,晚饭吃得都很简单,一定要等唱完了戏,休息一会,才敞开胃口来吃。

  据说梅兰芳每次散戏卸装之后,总要回家吃夜宵。为了保护嗓子,梅先生在口味上多有所忌,因为辣的东西刺激嗓子,使嗓子发干;甜的东西使嗓子发黏;酸的东西收缩声带,使嗓子发涩。梅先生很喜欢吃汁儿多的水果,既能祛毒败火,又起到了保护嗓音的作用,像西瓜、鸭梨、 水蜜桃等都是梅家常备的水果。

  

  

  

  梅兰芳祖居北京,常年在京、津一带生活与演出。所以,他早期的日常饮食,主要是北方风味的家常菜肴。比如“熘丸子”、“熘锅炸”(用绿豆粉做成的小长条片油 炸而成)、“羊油炒麻豆腐”、“青酱肉”,以及梅兰芳最喜欢吃的“卤虾油烧豆腐”。还有一种“垆肉丸子熬白菜”,也是经常食用的。“垆肉”就是“烤猪 肉”,皮脆肉酥,又叫“响皮肉”。用“垆肉”剁馅,做成丸子,是很好吃的家常菜。北京由于靠近畜牧地带,因而,当地人都习惯以肉食与面食为主。

  

  当年,北京、上海两地的梅公馆经常是高朋满座。梅先生十分好客,不管是老友还是新朋,抑或是小孩,他都要亲自迎送,平易近人、谦恭好客的风范在梨园界传为佳话。梅先生的食德更是有口皆碑,他十分注意席面上的礼貌,不论家居饮食还是在外赴宴,他只吃面前的菜。有两次梅先生在老友家就餐,其中有一道卤虾油豆腐是他平时最爱吃的菜,可由于主人把此菜放在了角落上,梅先生见卤虾油豆腐在桌子远处,宁可不吃此菜,也绝不欠身“过河”夹菜。

  梅先生很注意饮食节制,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决不因为桌上有自己爱吃的菜而稍有过量。他曾说过:“一个演员,如果吃得过饱,万一在台上吐了,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嗓子,饭后他还必吃些水果来养津。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迁居上海。在上海,他请的一位厨师善于烹饪“淮扬菜”。“淮扬菜”的品种多样,制作精细,口味清淡,尤其是以原汁原味而著称。对此,梅兰芳颇为欣赏。他认为,这样既能保持菜的本色,又能够保留菜的营养。

  另外,梅兰芳还有个习惯,无论是在自己家里吃饭,还是请客,都不喜欢厨师制作冷盘,而总是要摆上几盘酱菜,如什锦酱菜、八宝酱菜、酱莴笋、酱黄瓜等,来调剂口味。

  

  清淡派

  叶盛兰

  叶派创始人叶盛兰也跟梅兰芳差不多,口味偏爱清淡,尤其喜欢清爽可口的凉拌菜,对拌黄瓜、鸡丝拌粉皮、香椿拌豆腐情有独钟。这样的食谱既合口味,又保护那 遒劲洪亮的金嗓子,此外,凡辛辣之物、零食之属,从不沾唇。和梅兰芳先生一样,家里的蜜柑、 苹果、鸭梨都是常备常吃的。

  

  

  

  叶盛兰的一日三餐简单而不单调,总是粗粮与细粮搭配,荤素兼有。叶盛兰爱吃面食,饺子、窝头、热汤面都吃得既可口又舒服。早上起来一般喝杯牛奶,吃两个煮鸡蛋,然后耗腿排戏。午饭一般是两荤两素,外加 一碗羊肉杂面汤,就能吃得很不错。

  叶盛兰虽然也偏爱清淡,但比梅兰芳更讲究一些,比如荤素、粗细搭配,还分“戏前饭”和“戏后饭”。

  叶盛兰戏路很多,昆乱兼擅,尤以雉尾生最为有名,有“活周瑜”的美誉。但如要演武小生, 唱、念、做、打并重,体力耗费很大,所以如果晚上有戏码,叶盛兰就先吃两个热馒头就点儿青菜垫补一下,这叫“戏前饭”。

  “戏后饭”就比较讲究了,等到散戏回来之后,家里人再给做几样他喜欢吃的偏重鲁味的菜, 像干烧黄鱼、红烧海参、清炖鸡汤等。在叶盛兰看来,饮食应该讲究,但不是为了饮食本身,而是为演出服务。

  

  精致派

  马连良

  有人总结:说起梨园行的美食大师,当首推马连良。

  马连良喜欢吃北京两益轩的炸虾,每次去必点这道菜,而且每次都吩咐厨师只做两只虾,吃完后再做两只。有时一顿饭能吃十几只,但一次绝不能多于两只。

  有人很不理解,就问他,为什么不一次多做几只,非要这么麻烦?马连良说,做这道菜的秘诀就在于快炸、入味,一次两只是最合适的,要是多了就炸不出那个味儿了。而且一次吃好几只的话,嘴里的感觉就坏了,吃两只刚刚好,等感觉下去了再吃两只,才能充分体会它的妙处。

  

  关于马连良与美食的经典段子还有不少,比如羊肚仁的故事。

  马连良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爆肚冯清真馆,去了之后不用开口,老板马上亲自下厨,给马大师来一盘正宗的羊肚仁。不过这盘羊肚仁可不是咱现在吃的所谓的羊肚仁。羊肚仁非常珍贵,一头一百多斤的羊,只能选一条几两重的“棱”,这条棱又分为三段,只取最后一段拇指大小的东西,然后再剥掉外皮,剩下的东西最多也就几钱重,马连良吃的就是这几钱重的东西。

  所以马连良吃的这盘羊肚仁,看似不起眼,但至少要十几只大羊才能凑出这么一盘,自然珍贵异常,也只有马连良这样懂美食的大腕儿才能吃得上。这家爆肚冯清真馆的老板感慨地说:“马先生的吃就同他的戏一样,前者精致到挑剔,后者挑剔到精致。”

  

  ▏梨园宴会 左起:张君秋、马连良、姚撼岳、侯喜瑞、李多奎

  

  挑剔派

  尚小云

  如果说马连良对美食挑剔到了极致的地步,那么在梨园行,还有一个人跟他有一拼,这个人就是尚小云。

  尚小云家的私人厨师有十几位,而且都是京城的名厨。到开饭时,每位厨师都精心准备一道菜,尚小云挨个儿品尝,觉得好的,点一下头,觉得不好的,不做评价。等品尝完了,挑出两三道满意的,让厨师再单独做一份,自己就吃这两三道菜。至于剩下的那些,家里门人徒弟一大帮,都在等着呢。

  

  尚小云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喝滚烫的茶水。

  每当演出时,尚小云在台上唱着,后台就开始烧水,等尚小云唱完了,到后台来,徒弟马上倒上滚烫的茶水,尚小云就喝这个,要是不烫,徒弟就该挨批了。

  尚小云的这个习惯在梨园界流传极广,几十年来也没有人辟谣,想来是真有其事。至于为什么尚小云的嘴不怕烫,那就只能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来形容了。

  

  豪放派

  程砚秋

  在梨园行,像梅兰芳、叶盛兰等节制饮食的应该占大多数,毕竟需要时刻保养嗓子,刺激性的东西绝不能沾,这是梨园行的通识。但“通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适用,比如跟梅兰芳齐名的程砚秋就从不节制饮食,越油腻、越刺激的东西越喜欢,而且食量惊人,生冷不忌。

  

  有一次,程砚秋跟名旦童芷苓等人去吃饭,童芷苓回忆说,当时对方要了很多红烧肉、肘子等非常油腻的东西,看得她一点胃口都没有,却见程大老板谈笑风生间把红烧肉、肘子全都吃了下去,而且吃完后又要了好几个鸡蛋,看得她担心地跟旁边的朋友说,程老板的胃受得了吗?嗓子不会受影响吗?朋友笑道,程老板的嗓子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如果程砚秋的饮食习惯让童芷苓替他担心,再让她看看程砚秋喝酒的场面,恐怕就得当场吓倒了。程砚秋不光食量惊人,酒量也同样惊人,一旦上了酒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满桌子的人都喝不过他。更绝的是,一瓶白兰地下肚,照样登台演出,嗓音丝毫不受影响,甚至艺术效果还比清醒时更胜一筹,被同行惊为天人。

  

  奔放派

  盖叫天

  跟程砚秋有一拼的,还有盖叫天。

  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的美誉,不光指他以扮演武松而闻名,亦指他颇有武松的豪爽气概。

  有一次,盖叫天带着两个外地的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因为是这里的常客,知道什么菜好吃,两位朋友就递过菜单让他做主。盖叫天把菜单一扔,直接把厨师叫来,随口说了七八个菜,而且把每个菜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说得头头是道。

  两位朋友连忙打断他说,咱们就三个人,用不了那么多菜,顶多四五个就够了。盖叫天没理会,又加了两个大菜。

  菜上来后,摆了满满一大桌子。两位朋友一会儿就吃饱了,可看桌子上的菜连一半都没吃完,连称可惜。但盖叫天不慌不忙,边吃边喝,谈笑风生,不一会儿,桌子上的菜全都见了底,连汤都没剩多少,惊得两位朋友目瞪口呆,连声赞叹:“江南活武松”果真名不虚传!

  

  大食量

  张君秋

  关于饭量与唱戏的关系,名列四小名旦的张君秋曾有过一段高论。

  不同于程砚秋、盖叫天的天生神武,张君秋生得一副书生模样,扮相雍容华贵,嗓音也以俏丽清新著称,但饭量却不在程、盖二人之下。

  

  

  张君秋的饭量之大在梨园行是公认的,在湖北武汉时,每次登台前,他都要吃一盘红焖肘子,加一条武昌鱼。不登台时,张君秋便四处闲逛,武汉琳琅满目的小吃被他吃了个遍。

  张君秋不光自己能吃,也要求徒弟们能吃,他经常跟徒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干咱们这行儿,是力气活儿,吃饱了才能干活儿。

  

  不讲究

  荀慧生

  有讲究的,就有不讲究的。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就是“不讲究”的典型代表。

  荀慧生自幼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出来挣钱养家,自然没有讲究的条件。等到成名后,他也没有像尚小云、程砚秋那样对美食精益求精的要求,而是继续保持着不讲究的风格。

  荀慧生不喜欢去大饭店,而偏爱地方小吃。演出时每到一个地方,很少参加当地安排的宴会,而是经常一个人走街串巷,去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但他也不像张君秋那样对小吃来者不拒,而是挑几样自己喜欢的,吃饱了就不再吃了。

  荀慧生最不讲究的还要数跟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时,荀慧生会招呼大家多吃点,但自己吃得很少、很慢,等大家都吃饱了,桌子上也只剩下菜汤了,荀慧生这才打起精神来,让厨师把菜汤都倒在一块儿,然后用这个汤来下面条吃,吃得津津有味、大汗淋漓,丝毫不顾大家惊讶的眼神。

  

  随性派

  谭富英

  跟荀慧生一样“不讲究”的,还有谭富英。

  谭富英是梨园泰斗谭鑫培的孙子,谭小培的儿子,按理说,名门世家,最有资格讲究吃喝,但谭富英却天生没那个口福,越珍贵的东西越吃不惯,倒是炸油条、炸油饼、炒鸡蛋这些大众化的东西百吃不厌。

  

  

  

  不过,有一次因为“不讲究”,还差点出了大事。

  那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谭富英去前线慰问演出,吃饭的时候,部队首长为了表示对这些艺术大师的尊敬,特地把缴获的美军罐头、牛肉等好东西搬了过来,但谭富英吃不惯这些好东西,只要求一碗蛋炒饭就行了。

  这个要求按理说一点都不过分,但谭富英不知道,当时在前线根本就没有鸡蛋,为了找鸡蛋,部队专门派了一辆车,冒着炮火跑了好几百里地才弄了几个鸡蛋,差点儿搭进去几条命。后来谭富英感慨地说:“我哪儿知道几个鸡蛋要冒这样的危险呀!知道我就不吃了!”

看了京剧泰斗们的饮食养生之道

有神马启发不?

或者你也是个京剧迷

还了解其他京剧大家的饮食趣闻?

欢迎留言告诉好吃君!

编辑 | 流食吴小兜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