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南粉北面”的说法。江南人想方设法在浇头上下功夫。不管是一碗清汤,几滴酱油,一点猪油抑或是精心熬制的老卤,都能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
第一碗:无锡鼋头渚·广福寺素面
想象一下,在你旅途饥肠辘辘之际,一碗热汤热面是多么惬意。地处灵秀的太湖鼋头渚的广福寺,饱览太湖水色,叩庙门而入,体验僧食之素。香菇、笋、豆腐、面筋、木耳、花菜等,没想到素面也可以鲜到飞起来。汤上面飘着一层清亮的素油,还撒着白芝麻,一碗下肚,满口生香。面馆就在佛门净地。誉满无锡的这碗素面,心甘情愿为它跑一趟。
第二碗:南京小煮面
小煮面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一碗合格的小煮面,皮肚面要脆,像吸满汤汁,香肠肥瘦相间,猪肝新鲜可口。汤头要用当地的板鸭熬制。也许这种面条正中了南京人的性格。他们总是不急不慢,不粗不细,遇上事儿,一句“多大的事啊”就化解了。
第三碗:苏州枫镇大肉面
苏州的面式很多,焖肉面最家常,枫镇大肉面还上过《舌尖2》的。“苏州最红汤面”是一碗白汤面,据说创于枫桥镇,其独特之处在于面汤,用猪骨、鳝骨熬成的汤增鲜,再用酒酿吊香,汤清无色,醇香扑鼻。浇头焖肉要炖上至少四个小时,这样才好吃。细面,像极了苏州人的精致和小家碧玉。正宗的枫镇大肉面,要去苏州姑苏区十全街624号的同得兴。
第四碗:镇江锅盖面
被乾隆评为“天下第一面”的锅盖面,原来煮的时候要煮小锅盖。:一是为了开水不外溢;二是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来提鲜!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长鱼、腰花、肴肉、猪肝、干丝、素菜等,烫在面汤里,香在碗里。镇江老店邵顺兴的锅盖面做得很地道。
第五碗:盐城东台鱼汤面
“吃一碗,想三年”,据说这碗面源于清乾隆33年,相传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原料主要是鲫鱼,鳝鱼和面粉。鱼用姜葱去腥,用猪油炸鱼后再煮,使汤变得稠浓,再放些虾籽,汤白汁浓,滴点成珠,鲜到眉毛掉下来!
第六碗:扬州小阳春
很多人起个大早,只为一碗阳春面。其实就是普通酱油光面,通常会再加一个煎鸡蛋,鸡蛋代表太阳,面调料之一是小葱,绿绿的小葱代表春天,故名“阳春面”。酱油都是特别熬制的,加点虾,味道更鲜美。
第七碗:泰州干拌面
大部分的泰州人的早晨,常常是从一碗香气四溢的干拌面开始的。天边的晨光微亮,佐料一字排开点好,面条下水,沸腾后用观音斗撩起,沥干水份,倾到碗里,撒一点儿芹菜或青蒜,食客们自行把面拌开,或者再添点儿胡椒粉、辣油之类的佐料,旁边配一碗浓浓的鱼汤。奠定了泰州人一整天的基调,利落又明亮。
第八碗:常州银丝面
创于1912年,距今百余年的银丝面,靠面+汤+浇头三个部分组成。延用老法轧面工艺,坚持比普通的面条多轧两道,面中加入蛋清,使其不失“柔滑软爽”。百年老店常州银丝面馆,面汤大都是用黄鳝骨,猪肩胛骨、鸡、海蜒等经厨师精心煲制,美极了!
第九碗:徐州板面
在地图最北的江苏人最爱吃的是板面。徐州的老翟板面、蒋一碗、丁三板面都是最爱。板面以上等面粉做面胚,以羊肉、茴香、花椒等几十种香料做汤料,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加入了火辣辣的辣椒油后瞬间红光满目,这鲜香能飘半里路!
第十碗:南通跳面
跳面,其实就是曹公面。曹公即是曹顶,他除了是南通人民心中的抗倭英雄,还是全国唯一一个享有庙供待遇的面点师。传闻就是由曹顶改良了擀面方式,使其筋韧柔滑爽口。地道的跳面鲜、咸、香。特色是“吓煞人的碗,淹煞人的汤,饿煞人的面”,就是碗大汤多面少。文蛤、虾皮等汤料辅助调味,是区别于其他汤面的一大特色。
第十一碗:宿迁九鲜疙瘩面
宿迁的九鲜面,在传统的面条中加入青菜、香肠、皮肚、西红柿、黑木耳等九种配菜,味道鲜美,分量充足。除了高汤的鲜美,最大的妙处在于面疙瘩。疙瘩面很筋道,越嚼越香,多嚼一嚼还有一种甜甜的感觉。一碗九鲜疙瘩面,多少人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第十二碗:淮安长鱼面
每次去淮安,必吃长鱼面,也叫鳝鱼面,是老淮安的味道。长鱼是关键。淮安长鱼面所用的野生长鱼,吃起来不腻。划鳝丝的时候得干净,吃鱼肉的时候不能吃出一点骨头来;面是小刀面,自己和的,进行精加工,比机器做的更劲道;汤则都是排骨汤。
第十三碗:连云港炒面
最平凡的一碗炒面味道却让人恋恋不忘。连云港最好吃的叫黄记炒面,小门面里的炒面技术一代传一代,是当地一绝。 牛肉、豆芽、再配上点包菜和豆瓣酱一起翻炒,然后不断地加汤去把面炆熟的。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碗面。它们不显山不露水地在市井间藏着,只等食客不经意地驻足,狠狠击中你对一碗好面的所有预期。
转自: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