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纵膈囊肿?怎么检查

  著名胸科专家表示,纵膈囊肿大多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有气管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胃肠囊肿、心包囊肿等。得了纵膈囊肿怎么办?

  纵膈囊肿的病因

  专家表示,纵膈囊肿大多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一般认为这些囊肿均由胚胎时期组织发育变异(支气管副芽、原始心包腔)而来。常见的有气管和支气管囊肿、胃囊肿、胃肠囊肿、心包囊肿和囊性淋巴管疾病等。

  纵膈囊肿的临床表现

  气管支气管囊肿:其症状表现与发生部位有密切关系,常见的表现有呼吸困难、持续性咳嗽及喘鸣,儿童期易被误认为是哮喘、喘息性细支气管炎、气管支气管狭窄或气管异物等。也有个别病例囊肿可引起气管阻塞或右心室流出道阻塞。

  食管囊肿:多位于食管旁,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因压迫食管而出现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因慢性咳嗽而误诊为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要如何鉴别我得了哪种纵膈囊肿 什么是纵膈囊肿

  胃肠囊肿:以男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大部分患者可在儿童期甚至更早出现临床表现,如疼痛、呼吸困难、咳嗽、消瘦、咯血等。囊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酸性物质和某些蛋白酶可使囊壁发生溃疡,累及临近器官时可引起相应症状。

  心包囊肿:大多数心包囊肿无明显症状,个别患者可因囊肿过大压迫临近结构而产生胸骨后压迫感、呼吸困难或咳嗽等症状。

  胸腺囊肿:以儿童和年轻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囊肿过大者可出现胸部疼痛或闷胀感、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纵膈囊肿的治疗

  专家明确表示,对于大多数纵隔囊肿,手术彻底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尽管多数纵隔囊肿为良性,但手术切除可以预防复发,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纵膈囊肿的不同种类来制定。

  专家建议较大的气管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胃肠囊肿和胸腺囊肿都行手术切除治疗,心包囊肿一般无需处理,症状明显者也可手术切除。

  传统切除术需做大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对患者影响大,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终身影响。采用胸腔镜微创切除纵膈囊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对身体不能耐受手术及年龄较小的患儿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纵隔疾病该如何进行科学检查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影像学检查

  常规的后前位和侧位胸片能够确定疾病的解剖定位、外形、大小、密度、有无钙化以及钙化的形式等,从而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食管吞钡检查可了解食管或邻近器官是否受压。

  增强cT扫描能较普通平片提供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特性、疾病的范围、对周围器官组织的侵犯情况。

  MRI对鉴别疾病与血管的关系更有帮助,并能鉴别治疗后残留组织是疾病还是纤维化。如果怀疑胸内甲状腺肿,可作放射核素131I扫描,对异位甲状腺肿、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二)血清学检查

  一些纵隔疾病具有内分泌功能或有特定的疾病标志物,检测血清中这些物质有助于纵隔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后疗效评价以及监测疾病复发。例如,一些生殖细胞疾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对于男性前纵隔疾病患者应检查这些指标;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对纵隔疾病的鉴别诊断也有帮助。

  (三)组织学检查

  疾病的最终诊断和随后的治疗需要获得组织学的证据,获得纵隔疾病组织的方法有多种。

  气管镜可以了解支气管受压情况、程度,疾病是否已侵入支气管,从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经气管镜针吸活检对纵隔原发疾病诊断价值有限,但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转移性疾病多可以通过穿刺活检得到诊断。

  经皮穿刺进行疾病组织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在X线透视、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能够更好地定位、确定进针位置和进针深度,提高这项技术的敏感性。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细针吸引,进行细胞学检查,或用较粗的切割针获得疾病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前者对于诊断疾病性病变已经足够,但对多数纵隔疾病(如胸腺疾病、淋巴疾病)则需要进行组织活检。经皮穿刺活检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0%。

  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咯血,多不严重,需要插管引流的气胸仅占所有气胸患者的5%。其他的外科方法包括纵隔镜、胸腔镜、纵隔切开、开胸探查等,创伤较大,对于一些恶性疾病并不适宜,但这些方法能够获得更多的疾病组织,对穿刺困难或诊断困难的可以考虑采用。

  以上就是纵隔疾病该如何进行科学检查的全部内容,如还有疑问可点击在线咨询有专业医生为您做详细解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