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新闻纵览】饮食是如何影响酸蚀症的?

  饮食导致酸蚀症

  酸摄取时机很重要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两餐间摄入酸性物质与酸蚀症相关。该结果提示我们预防腐蚀性牙齿磨耗,应做到避免在两餐间摄取酸性食物,改掉可增加酸接触时间的习惯,降低每天酸性饮料的摄入量。研究同时提示餐后刷牙与酸蚀症无关。摄取酸后立即刷牙的影响需进一步的研究。该论文11月14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 Dent)。

  

  研究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伦敦国王学院修复门诊300例由饮食造成牙齿腐蚀的患者及300例年龄匹配的对照志愿者。以采访者引导形式采用调查问卷获取受试者酸性食物摄取频率、时间、持续时长以及在吞咽前饮用饮料的习惯。同时调查了刷牙时间与进餐及酸性食物摄取的关系。使用原始及校正的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为,两餐间摄入水果与酸蚀症显著相关(P<0.001),而在进餐同时摄入水果与酸蚀症无显著相关性(P=0.206)。与水果不同,酸性饮料无论在任何时间点摄入,都与酸蚀症强相关[比值比(OR)高至 11.84,95% 可信区间(95%CI)为5.42~25.89,P<0.001]。长期摄入水果(OR为12.82,95%CI为5.85~28.08)或吞咽前饮用饮料的习惯(OR为10.34,95%CI为4.85~22.06)与酸蚀症显著相关,其风险相当于连续3天或3天以上摄入酸性食物(OR为10.92,95%CI为4.40~27.10)。酸摄入10分钟内刷牙与酸蚀症无显著相关性(OR为1.41,95%CI为0.82~2.42,P=0.215)。(张翼飞 编译)

  口腔种植治疗

  锥形束CT检查必要性有多大?

  美国一项回顾队列研究显示,锥形束CT(CBCT)在预测种植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是否需要行骨移植手术方面更加精确。但是,对于在不涉及解剖结构问题及骨移植术问题的位点,常规植入非导向性种植体的病例,曲面体层片或足够用于种植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该论文于11月15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通过拍摄曲面体层片和临床检查初步确定82例患者的种植体的大小,以及是否需要骨移植术。随后,上述患者拍摄CBCT,除临床检查外,由同一名外科医师用Simplant软件重新制定治疗计划。分别记录上述两种方法选择的种植体长度和宽度,以及是否需骨移植术,其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治疗,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为,曲面体层片及CBCT均准确预测了种植体的宽度(100%的病例)和种植体的长度(超过95%的病例)。是否需要骨移植术的预测与临床实际操作结果比较,曲面体层片组与CBCT组均无显著差异。(王蕤 编译)

  咽旁间隙的血管和肿瘤手术

  双下颌角截骨手术可提供手术入路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双下颌角截骨手术可为肿瘤切除术及颈动脉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进入咽旁间隙足够的空间,且患者的并发症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论文11月15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回顾检查了1994-2016年所有通过双下颌角截骨手术进入咽旁间隙的患者的医疗记录。记录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资料、治疗过程、治疗结果以及并发症。

  结果为,共有17例患者行双下颌角截骨手术以进入咽旁间隙,其中7例男性(47%)和10例女性(53%),平均年龄57岁(27~75岁)。随访6~98个月(平均40个月),有7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吸烟。最常见的病征为颈内动脉狭窄(N=6)伴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N=3)。平均失血量为186 ml。在研究期间无患者死亡。7例患者(41%)中共发生8项并发症。在所有患者中,无因进入咽旁间隙空间不充足而中断手术的病例,且均能发现截骨部位愈合的临床和影像学征象。(王蕤 编译)

  缓解牙龈炎

  加入益生菌是否更有效?

  土耳其和比利时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含杆菌的牙膏、漱口水及牙刷清洁剂者,与安慰剂组相比,牙龈炎参数无显著组间差异。该论文11月17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研究杂志》(J Periodontal Res)。

  本试验纳入非吸烟、无系统疾病的牙龈炎患者。20例男性和20例女性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安慰剂或含实验性枯草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的牙膏、含漱剂和牙刷清洁剂处理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牙菌斑和牙龈指数,次要观察指标为牙周袋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阳性率。最终分析数据包涵所有受试者。

  结果为,牙菌斑和牙龈指数在8周后均显著降低,但在任意时间点各组间均无差异。同样,对于次要观察指标(牙周袋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阳性率),可检测到组内差异,但无组间差异。使用研究产品后,患者未受到任何伤害或意外影响。(王蕤 编译)

  

  使用临床牙冠中心高度

  预测边缘嵴水平须谨慎

  巴西一项研究显示,邻牙间临床牙冠中心垂直高度差(VDCC)与边缘嵴垂直高度差(VDMR)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味着使用临床牙冠中心垂直高度(VPCC)并不能准确预测边缘嵴垂直高度(VPMR)。因为整平VPCC与整平VPMR所需的垂直补偿量是不同的。故在应用VPCC预测VPMR,尤其是应用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时应谨慎。该论文11月8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Angle Orthod)杂志。

  

  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200例患者的原始牙科模型。使用精度为0.01 mm的数字测高计,测量双侧牙弓后牙的VPCC和VPMR。计算并比较相邻后牙的VDCC和VDMR,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结果为,总体上,邻牙间VDCC和VDMR有显著差异(P<0.05)。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以及下颌磨牙间,可观察到上述参数的明显差异。VPCC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张翼飞 编译)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138期第02新闻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