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奇美医院率先推动急诊室安宁疗护 让人好好说再见

  图片来源:王建栋 2016-03-01 天下杂志592期

  

  当末期病人被送到急诊室,还要不断给予CPR、电击?奇美医院率先推动急诊室变革,给濒死病患及其家属,最温柔的照护。

  推动安宁疗护的脑外伤急重症专家黄胜坚,曾在著作《生死谜藏》提到三姊妹跪谢医护的故事。

  一个肝硬化末期的爸爸,插着鼻胃管,由三个念高中、国中的女儿连扶带撑,一路喘进医院的急诊室。

  急诊医师一看情况不对,要帮病人插管,但三姊妹表明,爸爸已经受够折磨,要放弃急救。

  在签完不施行心肺复苏术(DNR)后,急诊医师分别打电话到内科、加护病房要帮病人找床,都被拒绝。

  急诊医师从病历上看到病人曾在外科开过刀,打电话问黄胜坚「可不可以收?」

  黄胜坚听了状况,不忍这个垂危的父亲窝在急诊的走廊,三个年纪不大的女儿眼见爸爸受苦,只能担心流泪,慨然应允。

  但病人送上来后,病房的医护同仁抱怨四起,认为不能积极治疗,却又要花时间写住院病历,预料几小时后病人将往生,又得写出院病历。

  黄胜坚连忙安抚同仁勉为其难,并安排这一家人待在隔离病房,把握最后时间单独相处。

  三个半小时后,病人果然过世。当往生室推车来,遗体床经过护理站时,姊姊突然拉着两个妹妹跪下,向医护人员磕头:「谢谢医生叔叔,谢谢护士阿姨,没把我爸爸丢在急诊走廊上等死。」护理站的医护人员,被突来的震撼,震到寂静无声。

  急诊病人的困境,始终存在,尤其在生命消逝的最后关头。三姊妹的故事,不是特例。

  把安宁照护,往前延伸到急诊

  「我看过很多末期病人凄凉在急诊室断气死亡,」台湾急诊医学会前理事长、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急诊部主任陈维恭感慨。

  他说,加拿大学者早在十年前就研究,末期病人在最后的六个月内,平均到急诊三次;台湾的医疗更普及便利,病人利用急诊的次数肯定更多。

  但诸如癌末病人等,发生急性症状求助急诊室时,急诊医生初步处理后,如果安排病人住院,可能占去不少急性病床床位,「病房的人会要求急诊不要收这样的病人,但急诊医师又没办法狠下心叫病人『回家』,」陈维恭透露现实的两难。

  把在病房做的安宁照护往前延伸到急诊,成为新兴的国际医疗趋势。

  美国急诊医学会在二○○六年,已认定安宁疗护是急诊医学的次专科。照护重点不是死亡率的高低,而是认真看待末期病人的照护品质。

  奇美率先革命,推急诊安宁

  而在台南永康的奇美医院,也走在浪头,积极铺设临终照护的最后一哩路,是全台唯一在急诊室组织安宁团队的医院。

  去年,奇美医院急诊安宁团队还获得SNQ国家品质标章的肯定。 「奇美愿意去碰大家不想碰的一块,很了不起,」投身急诊二十多年的陈维恭,忍不住称赞。

  从两、三年前起,奇美急诊医学部开始有主治医师去学习安宁疗护的次专科课程,迄今团队已涵盖三分之二的护理人力、共计八十四位医护。

  而且,当各医学中心频喊人力不足,奇美急诊医学部竟很奢侈地要求每位住院医师完成急诊训练前,都必须到安宁病房受训一个月。 「我们以整个单位的力量在做,这是对我们医生、护理人员的生命教育,」奇美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许建清说。

  急诊,是与死神抢时间,求快、讲冲的单位,但奇美却勇于革命,学习帮助末期病人的另个方向。他们为急诊的末期病人、家属召开家庭会议,提供安宁缓和的资讯;当病人有濒死症状,提供舒适药物,缓解病人的痛苦,而非无效的心肺复苏术(CPR)、电击等「死亡套餐」 。

  甚至,在急诊室经常一床难求下,一旦有病人临终,会腾出三床,以隔板隔出独立的「安宁空间」,让家属不受嘈杂的急诊氛围干扰,能好好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曾有个五十岁的舌癌末期男性病人,在转院时心跳停止被送到奇美的急诊室。经插管抢救后,回复心跳,但仍性命垂危。

  病人的妹妹赶到后,告诉医护人员,她哥哥曾说不插管,希望顺顺地离开人世。急诊人员得知后,连忙联系病人的前妻与念高中的儿子,赶来医院见最后一面。

  护理人员鼓励这个儿子与爸爸话别,但因为父子长期感情疏离,男孩表情漠然,不发一语。

  护理人员同理男孩的情绪,改以引导男孩牵着爸爸的手,让这对父子在隔板的空间独处。不久,隔板内就传出男孩的哭声⋯⋯。

  「我们的护理师后来回馈说,『原来死亡可以这么安详!』」奇美医院急诊医学部全人医疗科主治医师翁子杰分享。

  从鬼门关前走过的关键推手

  三十八岁,身高一八○,身材壮硕的翁子杰,颇有不怒而威的架势,但与他一聊,立刻能感受他对病人的体贴、柔软。他是启动奇美急诊室变革的关键人物。

  改变源自三年多前的人生意外。

  感染科医师出身的他,当时刚从北部的大医学中心受完老人医学训练,回到急诊室,负责照顾留观待床的病人。在北部医学中心,他看到很多末期病人躺在急诊室的小角落,走完生命尽头。病人死后,又很残酷地快速被移走,以便清出床位给下个病人使用。

  医疗只重视「疾病」,无法完整关照「人」的做法,让他萌生想在急诊室做些不一样事情的念头。

  加上多年前,他的祖母与外公同一年过世,但一个在死前经历三个月插管折磨,另一个是不做无效医疗、安详往生。两位长辈截然不同的命运,当初就曾刺激他思考,如果有机会照顾濒死的病人,他要给什么方式?

  这些隐隐约约的念头,因为翁子杰突然发生主动脉剥离,徘徊鬼门关前,体验插管的痛苦,历劫归来后,瞬间爆发。 「面临死亡时,原本隐藏在心中的想法,又全部浮现,发现原来濒死是一件这么可怕的事,」翁子杰感触深刻。

  大病初愈,他返回工作岗位,就急切地向当时的副院长兼急诊医学部主任林宏荣、副主任许建清提议,要在急诊做安宁疗护,并获得支持。

  「这是急诊医师无可回避的责任,可以让医疗更完整祥和,」目前担任医策会执行长的林宏荣说。长期在第一线工作,他深知病家的茫然无措。

  尤其近年来,社会大众较能接受安宁概念,「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也有部份条文修法,例如,在末期病人意识昏迷或无法清楚表达意愿时,只要由关系最近的一位亲属签署同意书,就能撤除无效的维生医疗。水到渠成,有利开展急诊安宁。

  生死相安,医护人员也被疗愈

  一年多以来,奇美急诊安宁团队已协助超过十位插管的末期病人撤管;逾五十个末期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免除因做CPR而肋骨断裂、电击心脏而皮肤焦黑等的磨难,安宁往生。

  不仅病人家属得以生死两相安,医护人员也获得疗愈。

  护理师杨雅君举例,她曾帮已卧床十几年,瘦巴巴的濒死老人急救,每在老人家的胸口压一下,她就听到啪啪的肋骨断裂声,「我的心都碎了,」她说。等急救无效,家属一看到老人家嘴角鼻腔淌血,表情痛苦,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杨雅君也因无法让老人家舒服地走,心情激动,得找同事好友倾诉。

  类似情形不断上演,直到她接受急诊安宁的训练后,才知道有其他帮助病人与家属的方法。

  例如,她带领着家属,为一个车祸后,脏器破裂、严重大出血的濒死年轻人清洁身体,引导家属抒发情绪。

  两、三个小时后,年轻人去世,他的爸爸离开急诊室前,与杨雅君和其他医护一一握手,无言地感激。

  「(做急诊安宁)大家的心都变软了,更能体会生者、死者的心,」许建清主任观察。

  虽然急诊安宁的方向正确,却也凸显现有安宁疗护的不足。

  台湾急诊医学会秘书长颜瑞升感叹,假如慢性疾病的末期病人,都已在门诊获得安宁的资讯,并注记在健保卡,这样病人无论到哪家医院急诊,医师就能遵从病人的意愿。

  陈维恭更期许,台湾应健全居家安宁制度,让医护人员到宅帮助临终病人,才是病人、家属的福气,也是社会进步的表征。

  急诊安宁只是开端,如何让更多人生死两相安,需要更大的努力。

  奇美急诊安宁团队 成立/2014年12月 医护人数/84人

  成效

  1.协助逾50位末期病人于急诊接受安宁缓和医疗;

  2.协助逾10位插管末期病人于急诊撤管

  

  文章来源:爱在安宁疗护 公众号

  文章推荐:点点

  文章编辑:小白

  www.lwpa.org.cn

  选择与尊严官网

  分享是美德,也是态度

  周三咨询热线:010-85323040

  微信ID:shengqianyuzhu2013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会员 | 志愿者 | 社会活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