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挽救生命从手卫生开始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是什么鬼?一谈到伊丽莎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竟然还有奇葩的病原菌叫“伊丽莎白金菌”。这是何方 “妖孽”,为啥冠名“伊丽莎白”?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给我们什么启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与手卫生有啥关系?

  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科蜡笔小新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一、难治性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应重视非典型病原体的可能

  新生儿化脑的病原菌不同地区和国家存在差异,美国及欧洲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最为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我国各地报道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

  

  显微镜下的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

  近年来,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所致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近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例“伊丽莎白金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诊治困难。尽管“伊丽莎白金菌”并非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但笔者经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如伊丽莎白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化脑报道呈现增多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引发的脑膜炎以来,美国、应该、意大利、南非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由该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和菌血症,且患者多为在医院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早产儿及免疫低下的患儿,感染后死亡率高。我国药监网数据显示,我国2006-2007年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分离率已在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列第五位,具有多重耐药及临床病死率高等特点!

  二、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命名变迁

  读史而知兴替,了解病原体的发现历程有助于更加全面把握其临床特点,下面一起盘点一下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发现及命名变迁:

  

195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Elizabeth O. King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

  • 195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Elizabeth O. King对美国亚特兰大CDC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与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存在相关性的未分类细菌,并将归类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 1994年,重新被归类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并命名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 2005年,Kim等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认为脑膜败血金黄杆菌和米尔金黄杆菌与其他金黄杆菌菌株存在较大的种系差异,结合表型上的不同,将脑膜败血金黄杆菌和米尔金黄杆菌从金黄杆菌中转移出来,以首次发现者Elizabeth命名,归到新成立的伊丽莎白菌属,并分别命名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和米尔伊丽莎白菌。

  从上述命名变迁史看,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实际上即不属于金黄杆菌属,更不属于黄杆菌属,但笔者查阅国内文献发现几篇关于该菌的报道仍然将它归为上述两类,值得商榷。部分知名医院检验科报告也依然命名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或“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显然也不够准确。

  三、为何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越来越受重视?

  “伊丽莎白金菌”全名叫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是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食物、医院洗水池、鼻饲管及盛有液体的瓶子中,是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常可引起感染。

  

  培养基下的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

  由于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由它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日益增多,尤其是它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常常以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并同时呈现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多重耐药,因此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有资料表明,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均有很高的耐药性,呈现多重耐药,如1-4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尤其明显)均广泛耐药,而利福平、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及万古霉素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多个研究均表明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杨百侠等的药敏试验显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72%,而石青峰等研究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更是高达89%,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胞哌酮/舒巴坦的耐药为16.85%、19.1%。由此可见,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虽然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但其抗菌谱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存在一定差异。

  笔者临床遇到的1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均证实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药敏试验提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均耐药,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这点与国内多项药敏试验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但尚需要更多样本及数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述文献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没有固定的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正确药敏试验出来的MIC结果。

  四、定植还是引起感染?

  Maraki等报道在某单中心的NICU病房有4例新生儿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但无一例患儿表现出临床感染症状,且都没有接受针对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治疗的情况下都存能活。换句话说,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在新生儿体内定植并不一定引起感染。尽管如此,如果临床症状不能明确是否为感染,不能轻易下定植的结论,以免延误诊治。口腔、呼吸道、皮肤能检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并不能肯定为该菌感染,但如果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均有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生长则可以证实该菌引起感染。

  查阅文献发现,Issack等统计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在毛里求斯的8例6-20天的婴儿脑脊液中分离出来的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耐药谱完全一致,且其中7例体重低于2500g,这些流行病学特征提示可能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引起的爆发流行。国外文献报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死亡率可高达20%-30%,其中以新生儿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引起的新生儿化脑死亡率最高,可达40-50%,而死亡病例绝大多数均为早产儿。我国目前没有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爆发流行的报道,仅有一些散在病例报道。

  五、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启示

  

  挽救生命从手卫生开始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虽然致病力不强,也不是常见致病菌,但对于新生儿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患儿,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常常表现出多重耐药,对大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都有抗药性,这也是给治疗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也是在提醒医务人员(特别是新生儿病房或NICU)应加强无菌操作规范、严格消毒隔离、做好手卫生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这对于预防如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等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尤为重要。

  References

  [1]Issack MI, Neetoo Y. An outbreak of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neonatal meningitis in Mauritius. J Infect Dev Ctries. 2011. 5(12): 834-9.

  [2]Amer MZ, Bandey M, Bukhari A, Nemenqani D. Neonatal meningitis caused by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in Saudi Arabia. J Infect Dev Ctries. 2011. 5(10): 745-7.

  [3]Beato JN, Espinar MJ, Figueira L, et al.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and Contact Lens Use. Acta Med Port. 2016. 29(4): 287-9.

  [4]Chawla K, Gopinathan A, Varma M, Mukhopadhyay C. 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outbreak in intensive care unit. J Glob Infect Dis. 7(1): 43-4.

  [5]孙桂芹, 李蒙, 王蕾等.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金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 26(5): 540-543.

  [6]陈杏春(综述), 农生洲(审校).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研究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3): 3213-3215.

  [7]吴朝霞, 方寅飞. 重症患者继发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的临床病因与耐药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 72-75.

  置顶公众号的都是真爱~

  (右上match角→查看公众号→置顶公众号√)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yxj.org.cn

  稿费:100—1000

  小编微信号:huanbala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