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耐药菌 国家卫计委力推感染科加速转型

  最近“耐药菌”有点烦,原本就被《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打压得喘不过气来,又莫名其妙地被“网红”成了北京雾霾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12月9日,耐药菌又迎来“当头一棒”。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下称《通知》),并对其进行解读。

  明确时间表 倒逼感染科转型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科的学科建设是重要环节。早在2004年,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成立感染性疾病科。时隔12年,再次发文则重点强调各地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其中包括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内涵建设,逐步建立以感染性疾病科为主体的涵盖感染病诊疗、疑难感染病会诊、医院感染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及继续医学教育等内容。

  除了体系建设,还要求落实感染病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职责。并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要在2020年以前设立感染病区或医疗组,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

  另一方面,此《通知》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转型提供了契机。如何加快感染性疾病科转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认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临床微生物诊断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配置都有所提高,但人员配备还需加强。

  多学科诊疗模式 破耐药菌临床诊治难点

  自2004年以来,虽然多数医院成立了感染科,但诊治细菌、真菌感染能力仍不足,其中部分医院并没有设立收治细菌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区。

  就细菌感染临床诊治而言,王明贵坦言难点不少。首先是确诊难,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不易鉴别,如“结缔组织病造成的肺渗出性病,易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等其他疾病”。其次是明确病原体难,“临床微生物种类繁多,但获得病原的几率很低”。最后为掌握各类抗菌药的特性难,“抗菌药约有150个品种,医生全部了解并不容易”。

  如何破解难题?对此《通知》明确提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积极建立细菌真菌感染多学科诊疗模式。感染性疾病科要密切联系其他临床科室,以及临床微生物、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学科,协同诊疗细菌真菌感染。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采取多学科病例讨论、业务学习、开设联合门诊等形式,充分发挥多学科作用。

  点击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