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屠呦呦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位女性科学家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1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149项;授予5名外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屠呦呦及其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起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2011年获美国拉斯科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次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二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该奖项自2000年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屠呦呦研究员

  屠呦呦

  Tu Youyou

  中国中医科学院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

  其中,中医药领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1项)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陈香美,蔡广研,王永钧,邓跃毅,司徒卓俊、唐海涛、彭佑铭、郑丰、冯哲、孙雪峰、陈洪宇、张雪光、谢院生、朱斌、陈万佳

  主要完成单位(完成人所在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推荐单位(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宣传要点: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国约有1.2 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是IgA 肾病,是尿毒症的首位病因。由于IgA肾病进展机制和中医辨证认识不统一,中西医临床诊治不规范,缺少有效治疗手段。创建优于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IgA 肾病中西医病证结合理论体系与创新治疗技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该成果为中西医结合典范,引领中西医结合发展。项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发明点:1.建立国际上首个IgA 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2.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揭示IgA 肾病进展新机制,被国际认可:3.创建IgA 肾病中医、西医与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辩证精准评价体系:4.成功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IgA 肾病新方案:治疗IgA肾病的新药黄葵实现产业化。成果推广至全国3000 余家医院,推动了诊治规范化,惠及患者数千万。建成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该项目历时二十余年,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与团队建设。使中国IgA 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学术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国内外公认。

  二等奖(4项)

  1、国际化导向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果德安、钱忠直、吴婉莹、郑璐、叶敏、宋宗华、石上梅、陈明、孙仁弟、谢天培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大学、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主要完成人:陈士林、宋经元、姚辉、王一涛、韩建萍、庞晓慧、石林春、李西文、朱英杰、胡志刚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大学、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教育部

  3、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平、王义明、梁琼麟、刘建勋、罗国安、张特利、张浩军、赵婷婷、李靖、严美花

  主要完成单位: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推荐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4、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林洪生、花宝金、侯炜、李杰、张培彤、王沈玉、解英、贾立群、杨宇飞、李萍萍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肿瘤医院

  推荐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文: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胡彬综合整理

  弘扬“青蒿素精神”,促进医药事业发展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张伯礼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本土研究成果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全球华人为之欢欣鼓舞。

  屠呦呦获得诺奖引发了广泛讨论,涉及国家科技体制、中医药发展方向、人才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顾青蒿素研究成功的历程,从管理层面、人才评价、成果转化、研究思路和技术层面都有很好的经验和启示。历经漫长科研路,风雨过后映彩虹,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透过纷杂争嘈的迷茫,折射升华出一种精神——“青蒿素精神,我们尝试着诠释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面向需求,力求突破

  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除病痛,维护健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给原始性创新和最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发现。诺奖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医学领域的研究要围绕临床重大问题去攻关,解决临床难点问题,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青蒿素的研制,抓住了疟疾防控的需求,多学科、多机构的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坚持不懈,取得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最为宝贵和崇高的。

  当前,急性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抑郁症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也存在很多难点;新药的研制必须以临床疗效为导向,新药要有新疗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医学研究领域任重道远,需要解决的难题多多,迫切需要中西医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为解决这些难题作出贡献。切实提高疗效,重在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举国体制,团结协作

  20世纪中叶,以当时我国研究单位的条件和技术力量,只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学家完成了多个科技界的壮举,包括两弹一星、人工胰岛素合成、青蒿素研制成功等,这是我国科学家通过举国体制下的群体协作实现了技术突破,这益于举国体制下的协同攻关。“523”项目组汇集了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员,他们不计名利、顽强拼搏、团结合作,朝着同一个目标,协同攻关,取得突破,恰恰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团结协作精神。屠呦呦在领奖演讲中郑重指出,这个奖项是颁发给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全部的研发团队大协作,努力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试验,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大量的工作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在多次谈话中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家群体对“523项目均有重要的贡献,但个人的贡献也不能忽视。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第一个提取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开展了临床评价研究的科学家,她是青蒿素的首个发现者,因此获奖实至名归。青蒿素发现后,在屠呦呦工作基础上,山东、云南、上海、北京、广东等研究单位的科学家先后完成了青蒿素结构鉴定、化学合成、新药研发及大样本临床研究等工作,共同成就了青蒿素这个重大成果。可以比喻为,屠呦呦贡献是“1”, 而后续科学家的研究在“1”的后面添加了n“0”,成为“10000000…”,也就是集体贡献使得青蒿素更早更好地造福亿万疟疾患者。崇尚首创,把集体和个人的作用结合好,建立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当中,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而今,我国经济实力、科研水平和技术力量与设备已今非昔比,但举国体制下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模式并不过时。在新形势下,科学家的团结协作精神仍需要大力弘扬。

  

  善于传承,勇于创新

  在屠呦呦进入“523”项目组前,已经开展了跨时二年的研究,但均未能获得理想的候选药物。屠呦呦受命参加“523”中草药抗疟研究后,她收集整理了历代医籍本草和临床经验等,汇编成包含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特别是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取灵感,采用了低沸点溶剂提取方法,成功发现了具有100%抗疟活性的青蒿素结晶。青蒿素研究成功得益于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积累,有精华也有糟粕,可以说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正如屠呦呦所讲: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是需要创新。正是秉承传承创新精神,从传统医药知识中汲取精华,从古典医藉经验中得到启发,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加以提高,才取得了能解决重大疾病难题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和方法并不落后;中医药学从来不是封闭的,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吸收不同时代的新认识和和技术方法为我所用。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产生原创性成果。我们要发扬传承创新精神,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提升。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青蒿素研究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除了屠呦呦等科学家团队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勇攀高峰之外,至关重要的还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如果没有爱国为民、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讲,对我们来说,就是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为了加快研发进度,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购买大缸等简陋装备做提取设备;没有排风条件,吸入过多有害气体,对身体造成损害也坚持实验;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曾亲身试药。大协作组其他同志也是如此,周维善、李国桥、罗泽渊、李英……等科学家都默默无闻,也为青蒿素后续研究应用做出了贡献。老一辈科学家以国家为重、以事业为重、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也是当代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财富。

  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青蒿素精神应该大力弘扬。屠呦呦最近说:荣誉都应过去了,大家应该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研究了。是的,荣誉终将过去,精神却可长存。青蒿素精神长青!

新媒体编辑:刘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