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身与医心,当真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事件

  日前,一条《广州医生自弹自唱,唤醒术后沉默小伙》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的弹唱者厉周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通过家属了解到这位小伙子喜欢听英文歌曲,遂想出用吉他弹唱的方式来唤醒他。

  厉周称,目前国内对人文医学的重视度不够,手术后大家往往更关注的是病有没有治好,忽略了患者“语言功能、情感功能”是否恢复。

  1

  从医学的角度看

疾病从来都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疾病是否治愈,除了要看身体功能是否恢复、病因是否消除外,还要看心理、情感、精神等是否具备与之相应的状态。许多患者看似已治愈,检查指标都已正常,却仍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原因就在于此。

  2

  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看

医患双方需要理解,理解离不开密切沟通,假如医生只对患者的身体疾病负责,治疗难免简单化,也会给人留下“就病论病”的冰冷感觉。患者的身体不适,心理也很脆弱,假如缺乏情感关怀,患者即使得到最好的医学治疗,也可能感受不到这种“最好”。重视患者的感受,满足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方能增加患者对医疗过程与结果的认同。

  

  现实中,治病只关注身体症状是惯常做法。这当然是因为医生都较忙,但“忙”不是全部原因。人文医学不被重视还有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等原因。医疗系统若能出现更多“弹唱医生”,无疑是种理想状态。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首先隔着时间距离。分流患者,让医生不那么忙,他们才有时间与患者畅谈或弹唱。其次,理想与现实更隔着观念距离,在门诊大厅搞背景音乐等做法,通常被认为是花拳绣腿或不务正业,这些观念都需要改变。

  理想与现实间相隔最远的或许是能力距离。不愿沟通是因为不会沟通,不愿给予人文关怀是因为不知道哪些做法管用。沟通是一种技巧,治“心病”更是一种医术,但医学生的成绩好坏、医生的水平高低,常以医治疾病的能力来衡量,导致不少医生即使有心为患者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助治疗,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文/罗志华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