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眼球,就能恢复视力?

不知道为什么,伪科普总是传得比游医生的正经科普快得多广得多。或许我应该好好反省下,如何才能变得更有才华,写出比伪科普更流行的好科普。

  

我们来看看流传颇广的一篇伪科普“飞行员都在用的视力恢复方法(500度)”,其中罗列了一大堆远方注视、晶体操、按摩操、转眼法、眼呼吸凝神法等方法。

类似的文章其实蛮多的,比如“视力恢复七日眼球操”。这些文章中都表示,只要按照他们说的方法,轻度近视就可以恢复正常,500度的近视也能恢复到100度左右。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愿望是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通过这些所谓转眼球的方法基本不太可能恢复视力,并且这些方法大多也不是他们的原创,基本都是根据贝茨疗法演变而来。

  贝茨疗法是怎么回事?

  早在一百年前,美国眼科医生贝茨写了一本叫做《摘掉眼镜完美视力》的书,在书中列出了一套“锻炼眼球改善视力”的方法。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汇视、宜动、放松。

  贝茨医生认为近视等屈光问题是由于精神紧张导致的,所以只要通过训练放松眼睛的肌肉,以及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近视就可以不治而愈了。

  虽然有一些患者坚称他们通过训练确实视力有进步,不过在刚创立的时候,贝茨疗法就被很多眼科医生质疑,直到现在,美国视光学协会和美国眼科学协会仍然认为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起了一种安慰剂效应。

  为什么我们说贝茨疗法没什么用?

  贝茨医生认为眼球通过改变形状来聚焦,通过一系列眼球训练方法,如转动眼球、摇摆法等放松眼外肌的方法,就能解决近视。

  但是,我们现在发现,眼外肌主要是用来支配眼球的运动,比如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需要眼外肌帮助我们眼睛动起来。而眼睛看东西时候的聚焦调节能力,主要是来自于眼睛里面的睫状肌,转转眼球并不能改变它的状态。

  大家都知道,眼睛和照相机原理类似,都是可以变焦的。而眼睛主要有两个镜头,角膜和晶状体。通常角膜不会有什么大变化,除非配戴一些特殊的隐形眼镜改变它的形态;而晶状体的形态是可以改变的,扁一点或者凸一点,眼睛因此就获得了变焦的能力。

角膜和晶状体示意图 来自网络

  晶状体形状的改变,主要就是依靠睫状肌。一般来说,当我们看远的时候,睫状肌处于放松的状态;当我们看近的时候,睫状肌会收缩,而使得与它相连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就会变凸,屈光力增强,会聚光线的能力更强,从而使眼睛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睫状肌示意图 来自网络

  长时间看近,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就会引起疲劳,一些家长经常会咨询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指睫状肌的这种疲劳状态。这个时候,点睫状肌麻痹药,也就是散瞳药,让睫状肌不收缩,眼睛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进行验光,就能检查出眼睛真正的度数,区分是不是真的近视了。

  除了近视,我们经常说的散光,主要也是由角膜和晶体表面的形态决定的,与眼外肌也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单纯通过训练眼外肌并不能解决屈光问题。

  为什么有人觉得练习后视力改善了呢?

贝茨疗法被发明出来已经100年了,为什么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道理的东西仍然没被淘汰,并且还有一些人声称通过练习好像视力真的变好了呢?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裸眼视力也就是不戴眼镜的视力和度数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对应关系,比如矫正视力都是1.0且同样是200度的两个人,如果有一个人平常不戴眼镜,但另外一个人平常一直戴眼镜,那日常不戴眼镜那人的裸眼视力可能相对较好。

而长期戴眼镜的人,摘掉眼镜适应一阵子后,会觉得裸眼视力好像变好了,简单来说主要是因为视网膜和视觉中枢会逐渐适应模糊的成像而提高图像处理能力,所以给你的感觉是视力在变好,但是其实你的度数并没有什么变化。

其次,由于贝茨疗法中有捂眼,效果类似于热敷,可能会改善睑板腺油脂的分泌,使得泪液变稳定,从而改善角膜的屈光力,使得视力提高。我们平常眼睛干涩的时候觉得看东西不清楚,然后眨眨眼睛看东西就能清楚一些,就是由于泪膜的作用。

最后,贝茨疗法虽然不能治疗近视,但是他所提倡的一些训练方法,或者后人基于此做的一些改良版训练,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我们眼睛的疲劳。尤其是现在,大家天天都对着手机,眼睛基本都处于一种疲劳状态,那么能让眼睛得到休息,一般都会让你觉得眼睛好像好点了。

下一次,当你看到转转眼球视力就能好的文章时,不要抱太大希望,真的近视了通过这些方法基本不太可能会逆转。倒是平常注意适度用眼,不让眼睛一直那么疲劳或许更可取。

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约稿,首发于春雨医生APP。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或春雨医生(reading@chunyu.me)

  游医生

  看眼睛

  分答:YOYO游

  好久不见

  是因为

  我在默默变漂亮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

youyuxia@hotmail.com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