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吃了这些药物不能见光

  作者:陈碧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

  来源:“上海药讯”微信号(ID:shwjwyzc)

  导语:赵先生只要到外面跑一圈或晒一会儿太阳回来,皮肤就会变得又红又痒的,怎么回事?

  原标题:当心,这些药物让你“见不得光”。

  最近,赵先生只要到外面跑一圈或晒一会儿太阳回来,皮肤就会变得又红又痒的,他十分纳闷:自己并不是过敏性肤质啊!到了医院,医生问明情况说是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原来,赵先生因患高血压正在服用一种降压药,药物成分含有氢氯噻嗪,在光照的诱发下,可促使人体产生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光敏反应是指由光照引起的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部位的药物过敏反应,又称光敏性药疹。大多数药物光敏反应与紫外线照射有关,且主要与长波紫外线UVA有关,这是由于多数光敏性药物吸收的光谱在长波紫外线的波段。根据光过敏的特征,光敏性药疹又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类。

  光毒性反应是指人体摄人足量的光敏性药物后,皮肤受到日光的强烈曝晒使得体内药物吸收紫外线而导致的过敏反应。光毒性反应几乎可以发生在所有人,只要达到一定的药量和光照强度,患者皮肤即可出现红肿、水疱、紫癫、丘疹、风团以及色素沉着等。

  光变态反应是指摄入体内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受到紫外线作用后与机体蛋白结合产生的 免疫反应。光变态反应需要一定的潜伏期,反应的发生与药量大小无关。此时,皮肤可出现湿疹样皮疹、风团、剥脱性皮炎、紫癜、色素沉着等。

  严重的光敏性药疹可出现发热、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精神萎靡等,甚至可以导致休克。

  常见诱发光毒性的药物

  (1)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等。

  (2)四环素类如金霉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多西环素等因为皮肤浓度高,其光毒性在抗生素中最为常见,

  (3)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有报道诱发严重的光毒性反应,甚至引起尿肝卟啉病。接受伏立康唑长期治疗并有出现光敏反应的报道,用药期间应避免长期、强烈的阳光照射。

  (4)磺胺类比较特殊的是其光毒性由户外紫外线激活,其主要有磺胺嘧啶、对氨基苯酰磺酰胺及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

  (5)常见的 NSAIDs都有引起光毒性反应的报道,其中吡罗昔康和酮洛芬易诱发,且个体差异大。

  (6)噻嗪类利尿剂诱发的皮肤损害形态多样,如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也有一些中成药制剂如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北京降压 0 号等,需特别关注。

  (7)抗抑郁药物其中氯丙嗪最为常见,长期使用该药可见光照部位出现灰蓝色素沉着。丙咪嗪可使脸部、胸部、背部出现红斑和皮肤发紫。

  (8)维甲酸类(异维 A、维 A 酸等) 具有一定光毒性,口服摄入时,建议与遮光剂一同使用;外用时宜在晚间及睡前使用,治疗期间应避免日晒,或采用遮光措施或使用最新型的凝胶制剂,对阳光极敏感者不应使用。外用维生素类如钙泊三醇也具有光毒性,在治疗期间,也应限制光照。

  (9)胺碘酮50%患者使用后会出现色素沉着。

  (10)植物及中药成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含有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中药(如补骨脂、前胡、独活、白芷等)及光敏性醌类成份的中药(如贯叶连翘(圣约翰草,和连翘并非同类)、竹黄等)。用于银屑病的外用药物甲氧沙林为补骨脂素的衍生物,使用时应遵皮肤科医生医嘱。

  (11)其他常见的光敏性药物有对氨苯甲酸及其酯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常见 H1RB 抗过敏药物、抗肿瘤药(柔红霉素、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羟基脲、卡巴咪唑、氟尿嘧啶)、磺胺类降糖药等。

  光毒性反应的其他表现包括:假卟啉症,表现为皮肤脆弱和表皮下水疱等特征,通常由 NSAID(最常见的是萘普生)、四环素类、伏立康唑或呋塞米造成;因四环素和补骨脂素导致的光照性指甲松动;及因胺碘酮、氯丙嗪、三环抗抑郁药或地尔硫卓导致的石板灰样色素沉着。

  光变态反应是预先已敏化个体接触少量化合物后引起的一种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大部分也是由 UVA 暴露引发的。常表现为在光照后 24~48 小时,偶见即使停用仍可能呈持续性。 可诱发光变态反应的药物有外用药物如杀菌药物 (如硫氯酚、氯己定、六氯酚)、NSAIDs(如酮洛芬、双氯芬酸)、吩噻嗪类(如外用异丙嗪);全身性药物如奎尼丁、灰黄霉素、奎宁、喹诺酮类、磺胺类(氨苯砜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酮洛芬、吡罗昔康、塞来昔布。

  对于服药的患者尤其夏季衣着较少时,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日晒,尤其上午9点到下午2点是紫外线最强烈的时段,出门应穿长衣长裤,戴遮阳帽或打伞,暴露部位在出门前可涂抹针对长波紫外线UVA的防晒霜。一旦出现暴露部位的皮疹,且近期有服药史及日光曝晒史,应高度怀疑本病,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局部搔抓,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就诊时,最好将近期服用药物说明书随身携带,以方便医生诊疗。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特别支持)

— THE END —

诚邀关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