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跨过灵魂的“沼泽地”

  点击上方蓝色字样,关注“健康上海12320”

小时候,被老师点名批评时,我们都想要“挖个地洞钻下去”;长大后,面对事业有成的老同学,心中多少会有些低落,甚至不少人会选择不参加同学聚会……

事实上,类似的经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与人的接触过程中,内心的羞耻感一直都在隐隐作祟。“羞耻感的本质,其实就是被看见的耻辱。”据专业心理咨询师介绍,羞耻感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让人贬低自我的价值,甚至攻击自己。羞耻感具有最负面、最伤身的情感,处于情感能量级里最低一级,它会覆盖许多正性情绪,例如兴奋、愉悦等。

当然,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它是一种行为调控的机制。张丽指出,一个毫无羞耻感的人不仅无法自律,同时还会视他人如无物,一切按照本我行动。某种角度而言,羞耻感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化的产物。但如果羞耻感已经影响到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身价值时,它就是危险的,也就是病理性的羞耻。

  羞耻不同于内疚

  许多人将羞耻感与内疚混为一谈。事实上,羞耻感不等同于内疚,内疚是因为做了不好的行为,但可以通过补偿性的举动弥补,其本质是因为爱;羞耻感则是指向自身的,它会让人更少做出行动,给人自卑感。一个人羞耻感严重时,是发展不出内疚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自己和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比较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弱小、自身价值感的贬低,这时候羞耻感会袭来。当然,即使没有比较,若一个人没有存在感、感到整个个体被贬低时羞耻感也会产生。

  羞耻感并非与生俱来,但一定与我们的父母和家庭有关。张丽认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存在感时,羞耻感就会袭来。这种自身价值感的贬低源于童年亲密关系中的被比较、贬低、忽视。比如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无形中就会给孩子的羞耻感埋下隐患。

一个人被比较、贬低、忽视,意味着他在早年亲密关系里得不到无条件的爱和认同,这时他内心很深层的声音就是‘我不够好,我不配,我没有能力’。这种声音会发展成负面的核心信念,导致他成年后在婚姻、工作、社会生活的关系中面对别人否定或问题时,往往会向内归因于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好,进而勾起内心深处的那个低自尊。所以羞耻感跟自我的存在没有被接纳和关注、没有被无条件的爱和认同有关。

  如何处理羞耻感?

  心理咨询师指出,羞耻感是退行的、最难处理、最隐蔽的情感。对于自身,首先要觉察自己的这种情绪,再想想是自己真的做错了还是价值观在主导。启动这些之后,也许羞耻感不会让我们那么难受,我们也不至于被内心中一些未完成的创伤所绑架。

面对一个深陷羞耻感中的人,可能开始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所能做的事就是共感,而最有力的三个字是“我也是”,感同身受地向对方坦白表达自己的脆弱。

当然,羞耻感本身也只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没有好坏的,关键在于不让它成为自我价值感的底色。

  

(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