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医科普】六种常见小儿出疹性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病毒和细菌也开始肆虐。小儿出疹性疾病是春季高发疾病,宝宝不仅会发热,身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皮肤上的“惨状”就会不知所措,那么这些出疹性疾病到底该怎样治疗和护理呢?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

  

  以6月-2岁婴幼儿最常见,春秋季高发,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常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3-4天,体温39-40℃,精神状态良好,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皮疹主要在躯干、颈部及上肢,偶可波及面部及下肢,为直径约2-3mm的淡红色斑疹、斑丘疹、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部分可融合,皮疹1-2天消退,不脱屑,不留痕迹。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患儿需隔离1周,密切接触的婴幼儿密切观察10天,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

  麻疹

  

  为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麻疹患者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以飞沫形式传染易感者,凡未患麻疹而又或未接种为易感者,以6月至5岁常见,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临床分为四期:1、潜伏期:6-18天,接受过被动免疫的病例可延至21-28天。2、前驱期:3-4天,从发热至出疹,以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c斑)、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腹泻。3、出疹期: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体温高达40-40.5℃,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继之转至暗红色,可融合成片,部分为出血性皮疹。4、恢复期:出疹3-4天后,患儿体温下降,食欲、精神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7-10天消失。麻疹患儿病情重,可有多种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其余为喉炎、心肌炎、脑炎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患麻疹后的远期并发症。目前无抗麻疹病毒药物,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对症支持和防治并发症。患儿的隔离一般为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麻疹属乙类传染病,接种疫苗(8月接种麻风疫苗、1岁6月月麻风腮疫苗、6岁麻风腮疫苗)可有效预防。

  风疹

  

  为风疹病毒感染所致,冬春季多见,患者为唯一传染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9岁儿童。潜伏期14-21天,患儿多为低热,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皮疹顺序为面部→躯干→四肢,1天布满全身,手掌、足底大多无疹,为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面部有疹为其特征,多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一般持续3天消退,又称“三日麻疹”。目前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7天。风疹属丙类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同麻疹。

  手足口病

  

  为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常见传染病,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全年均可,5-7月为发病高峰,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毒经粪口途径、呼吸道、直接接触传播,患儿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发热多在38℃左右,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多在1周消退。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好,患儿需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对症退热。少数患儿可出现神经、呼吸及循环功能受累,出现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需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本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无特异性预防方法,需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避免交叉感染。

  水痘

  

  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多见于小儿,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全年发病,冬春季多见,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染,传染性极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天左右,前躯期1-2天,婴幼儿症状轻微,年长儿可有低热、头痛、乏力,发热数小时至24小时开始出现皮疹,出疹顺序为发际处→躯干→面部→ 四肢,为分批出现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经过24-48小时,水疱内容物浑浊并中央凹陷,然后破溃,迅速结痂。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和头面部,四肢相对少,手掌和足底更少,病程10天。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需严密隔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伤,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软膏。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较好,首次接种为18月,4岁时复种。

  猩红热

  

  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冬春季高发,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7岁为主。临床分期:1、潜伏期:2-3天,长者5-6天。2、前驱期:起病急,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体温一般在38-39℃,重者高达40℃以上,患儿扁桃体可有脓性分泌物,舌乳头突起称为草莓舌。3、出疹期:发病后24小时左右出疹,出疹顺序:耳后→颈→上胸部→躯干→上肢→下肢,皮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扪之粗糙,触之似砂纸感,有痒感。面颊皮肤潮红而无皮疹,口周皮肤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4、恢复期:3-5天皮疹颜色转暗,逐渐隐退,约1周。患者需用抗菌素,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本病为乙类传染病,无有效的免疫制剂,重在控制感染的传播,早期治疗的病人需隔离1周。

  患儿出现出疹性疾病,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家长就诊时需提供患儿发热和皮疹的情况,以便医生做出及时的诊断,必要时安排独立的诊室,以防疾病传染给其他人。

  患病期间,家长需加强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食物以清淡为宜,开窗通风,搞好个人及家庭卫生。

  对患儿的发热需处理得当,发热的时候应该给孩子穿得轻薄一些,及时补充水分,体温小于38℃,以物理降温为主,切记小儿皮肤娇嫩,不要用酒精擦拭皮肤,以免引起酒精中毒;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体温大于38.5℃者,建议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对于皮疹引起的瘙痒不适,如水痘、猩红热,宝宝忍不住抓挠会引起继发感染,应鼓励患儿不去挠抓,修剪孩子的指甲,每天为宝宝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减轻症状。

  家长切忌滥用抗生素,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仅当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使用。虽然大多数出疹性疾病预后较好,但部分患儿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作为家长仍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孩子高热持续不退、意识模糊、呕吐、抽搐、反应差、嗜睡、面色苍白、呼吸浅促等表现,需及时复诊。

  家长需配合医生积极报传染病卡,不能瞒报,患儿患病期间注意隔离,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传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疫苗接种,家长需为宝宝按计划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文/儿科 孙慧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