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 川崎病复发1例诊治体会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好发于心脏冠状动脉。

  作者 |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儿一科 翟春桃

  来源 |"医学界"微信号

  病史简介:

  患儿,女,2岁1月。

  主诉:发热6天。

  现病史:

  患儿于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6℃,无咳嗽、咯痰无流涕,无抽搐等其他不适,至当地妇幼保健院查血常规 WBC:19.8×109/L,输液治疗2天,用药不详,仍反复发热,体温39.0℃,复查血常规 WBC:20.4×109/L;住院以“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热毒宁”治疗4天,发热无好转。入我院2天前出现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未用药治疗。

  既往史:

  患儿1年前因发热,我科确诊为川崎病,应用IVIG敏感,病情好转出院,近1年随访未见心脏冠状动脉损害。

  查体:

  T:38.5℃,P:125次/分,R:24次/分,血压未测。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手指、足跟有硬肿,球结膜充血,口唇鲜红,无皲裂,杨梅舌,咽充血。心音有力,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6.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9.9%,血小板287×109/L,血沉61mm/H。

  肝肾功能正常,γ-谷氨酰转氨酶644U/L,肌酸激酶同工酶49U/L,ASO阴性,RF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74,嗜酸分叶核粒细胞0.01,淋巴细胞0.18,单核细胞0.01。

  血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心脏彩超:左冠状动脉内径2.2 mm,右冠状动脉内径2.5 mm,右侧临界值。

  诊断: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诊断依据:

  发热6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过性皮疹,手指、足跟硬肿,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充血,杨梅舌。

  治疗:

  IVIG25g泵入,阿司匹林0.2 g q8h po,热退后维持12.5 mg q8h po。

  出院情况: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血沉正常,血小板625×109/L,加用双嘧达莫口服,并定期随访。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好发于心脏冠状动脉。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本病好发于婴幼儿,<5岁占84%-86%;男女比例为1.83 : 1,有遗传倾向,无明显季节性。近年发病率增加,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不明,多认为是感染、免疫失调、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损伤所致。

  辅助检查:

  1.周围血WBC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可协助诊断。ESR增快,CRP等急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增高者,血清转氨酶升高。

  2.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心电图:早期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4.胸部平片: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5.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最安全、准确的方法。

  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的发热>5天,体温39.0℃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2.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色发红或皲裂,杨梅舌;3.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趾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肛周脱皮;4.躯干部多形性皮疹,原卡痕处重新红疹、溃疡;5.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注:若5项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

  IVIG非敏感性KD:KD患儿发病10天内接受IVIG2g/kg治疗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天后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KD诊断标准,临床可考虑IVIG非敏感性KD。

  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病变程度:①正常:冠状动脉内径<3mm,0-3岁<2.5mm,3-9岁<3mm,9-14岁<3.5mm。②轻度;内径<4mm。③中度:内径为4-8mm。④重度≥8mm,多为广泛性,预后不良。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超声检查发病第3天可出现,2-3周检出率最高,3-6月内消退。冠状动脉瘤大多呈自限过程,6-18月内消退(巨大冠状动脉瘤不能自行消退)

  治疗:急性期

  1.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a:大剂量单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10-12小时输入。b:400mg/kg.d×5天用完。一般在病程6-10天使用,病程5天内使用IVIG无反应性增加。

  2.阿司匹林:抗炎抗凝作用。30—50mg/kg.d,热退后减量3-5mg/kg.d,持续症状消失,ESR正常,共1-3月,伴有冠状动脉扩张,应直到病变消退。

  3.皮质激素:a:一般不用。抑制成纤维细胞形成,不利于血管炎症修复;促进血小板聚集-动脉瘤形成,血管狭窄。b:静注IVIG疗效不佳时可酌情使用。

  IVIG非敏感性KD的治疗

  1.继续丙种球蛋白治疗:首剂IVIG治疗后24小时后仍发热者,应尽早再次应用IVIG,2kg/kg,一次性输注,可有效预防CAL。若治疗过晚,则不能预防冠状动脉损伤。

  2.糖皮质激素联用阿司匹林治疗。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继续一次全面检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