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舍不得拔智齿,竟是因为……

  智齿象征智慧;

  智齿必有用处;

  拔智齿会很疼;

  拔智齿伤神经。

  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靠后面的第三颗磨牙,如果从前面正中的门牙往后数,刚好是第八颗牙齿。可以有四颗:右上、左上、左下、右下。但智齿不是人人都有,有些人可以没有智齿,有些则可以有1~4颗智齿。

  为什么会有智齿?

原因是人类进食越来越精细化,导致咀嚼器官越来越退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是牙槽骨出现了退化,牙槽骨变小变短,智齿是最后萌出的“后来者”,无足够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智齿本身也在退化,表现为数目不足、形态各异、上下智齿不配对、左右智齿不对称等。

退化的、无立足之地的智齿与邻近组织形成的结构关系,难以清洁维护,易于积聚细菌,疾病频发,成为人体的“火药桶”。其中,以智齿冠周炎、智齿或第二磨牙龋坏最为常见。智齿所在部位的牙槽骨,还是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中央性颌骨癌的好发部位。这些疾病若不干预,或是剧烈疼痛,或捣毁邻牙,或侵蚀颌骨。

因此,医生常建议,果断拔除有问题的智齿,端掉“火药桶”。然而,总有人不依从医生的建议,听信不智的传言,饱受智齿之害,其中不乏惨烈的悲剧,直至生命的代价。“智齿象征智慧;智齿必有用处;拔智齿会很疼;拔智齿伤神经”就是动摇人们拔智齿的四大不智传言。

  传言 1:智齿象征智慧

人类第三磨牙的萌出时间,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多数波动在16岁~25岁间。此时,因恰逢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近成熟期,因而获名“智齿”。所有的牙齿中,智齿的名字最好最美妙,难免使人浮想到智慧。其实,智齿无关智慧,智齿萌出不是长智慧的标志。智齿冠周炎引发的疼痛,不可误以为是成长之痛,不要误认为智齿长好之后就不会再疼痛了。智齿冠周炎常常是持续不断、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最严重的可以扩散发展成有威胁生命安全的口底多间隙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路德维希咽峡炎”,英文名称:Ludwig's angina。1939年12月4日,前北洋军阀巨头吴佩孚就命丧此重症。

因此,对于已有周围牙龈肿痛的智齿,应果断拔除。拔除智齿不会影响智力。

  传言 2:智齿必有用处

“智齿必有用处”的传言,使人舍不得拔智齿。其实,智齿未必有用。一般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智齿才有用:第一,上下智齿成对地、端正地萌出,否则无法履行咀嚼功能;第二,上下智齿均有足够的空间,否则难以维护清洁。经过正畸矫正、调整位置之后,能达到这两个要求的智齿,也属于有用的。这类有用的智齿,一般不必拔除。而现实中,有用的智齿并不多见。

多数智齿不能满足这些条件,要考虑拔除。有的智齿仅仅是部分萌出,不仅没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而且智齿与周围牙龈形成深的、无法清洁的冠周盲袋,成为典型的有害结构关系,好发智齿冠周炎。有的智齿,歪斜萌出,与前方第二磨牙常形成无法清洁的有害结构关系,致使第二磨牙龋损或牙周炎。

为何要上下成对拔除智齿?因为,即使是端正萌出的智齿,如果没有对咬的牙,就会不断伸长,引起智齿及第二磨牙之间食物嵌塞,常见的结局是第二磨牙龋坏、牙周病。这是第二磨牙早失最常见原因,可见留着用处不大的智齿,毁了重要的第二磨牙是得不偿失的。

  传言 3:拔智齿伤神经

下颌智齿的牙根靠近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所以,拔除下颌智齿之前,医生会告知有可能会损伤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其结果是半侧下唇、半边舌失去知觉,有麻木的感觉。拔智齿伤神经的说法由此而来,甚至演化为“拔智齿会嘴歪”的传言。不少人因此逃避智齿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拔智齿不太可能会引起嘴歪。拔智齿时损伤下牙槽神经、舌神经概率非常低,按文献的报道,千分之五以下;即使损伤后,多数也可以恢复;即使不能恢复,也可以适应,即所谓的“麻木不仁”。另外,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清晰了解下颌智齿与神经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伤神经。

所以,如果有智齿,尤其是常常找麻烦的智齿,一定要积极果断地拔掉它。

  传言 4:拔智齿会很疼痛

拔除智齿未必很疼。仅仅在注射局部麻醉药,俗称打麻药时,会有轻微微的疼痛。这种疼痛,与智齿冠周炎、牙髓炎引发的疼痛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在拔智齿时,人们能感受到医生的操作,有个别人会因此紧张甚至恐惧。部分医疗机构,配置有镇静的设施,不仅能减缓紧张与恐惧,还可以提高痛阈,减轻疼痛。

在拔牙后的恢复期,难免有不同程度的伤口疼痛,好在大多数可以忍受。

牙齿和牙龈之间的小缝隙被称为龈沟。如果清除不彻底,龈缘和龈沟内的菌斑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形成牙周袋。因此,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有效刷牙很重要!刷牙本来就天天做,用正确的方法就能更好保护牙齿,真正的举手之劳,所以赶快扫描二维码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温秀芳学学吧!

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王佃灿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