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这“药”有副作用,为什么医生还让我用呢?

  今天周六,上午我加班出诊,由于事先很多病人知道我今天上午出诊,所以复诊的病人比较多,新病人有好多是因为平日里上班,不能来诊,借着周六休息自己来或者陪着自己的老人来。这样算下来,上午的出诊一刻也没有停歇。

  就在上午的10点左右,正是应诊高峰,其中一位老年病人患的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按说,这个诊断,这个疾病,在我的门诊一是就诊者比较多,二是诊断治疗都相对简单。确诊根据病史的描述,根据查体的表现和影像学辅助,很快就确定了诊断,排除了其它疾病。治疗有美国医学会的指南,也有中华医学会的指南,也有中医诊疗指南,按说治疗方案在结合病人具体病情的前提下就很容易给出了,但病人的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沉思,当然这句话,每天都会遇到。

  我听说这个“药”有副作用,你为什么还给我用啊?

  为了使这个问题公众化,便于向大家说明,这里这个“药”,加着引号,就不是特指的药物了,有时是药物,有时是某一种治疗措施,有时是一种手术方案。

  一般情况下,医生首先给出的方案是结合自己出诊经验,在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病情、既往病史、治疗情况、治疗效果等综合考虑后给出的,应该代表了它的安全性、简便性、经济性等等。凡是药物都会有副作用,这是常识,但在治疗时选择药物一定是选择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考虑它的不可替代性等;如果是一种有创治疗方案也是遵循损伤最小化,安全性从优的原则。但病人的一句“听说”就想否定一个方案,我认为实在不妥,为什么呢?

  这种“听说”,是听谁说?是街坊邻居、是病友还是医生?由此可见“听说”不具备权威性。这句“听说”,或者说给他的这个人的医学专业知识未必专业。

  虽然我跟他反复交待病情和治疗方案,这位老人最后听得十分明白,高高兴兴的接受治疗并满意而去。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在就诊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医生,都可以进行交流,不要抱着疑惑的态度勉强接受治疗,更不要一句“听说”就断然拒绝某一项治疗,只有在明白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配合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