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意外去世:说话与医术

仔细观察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你会惊奇的发现,小孩子从一岁开始学说话,到了两岁就能说会道了。然而,会说话只需一年,懂说话确需要一辈子。

我先说一个关于说话与误解,导致一名糖尿病患者意外去世的事情。

几年前,有一个苏州某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就诊。医生给她开的降糖药是“优降糖”,这是一个降糖作用最强的口服药物。医生给她开的剂量是:每次一片,每日三次。

  • 医生对她说:每顿饭前一片,一天三片。

  • 病人问:三片是吗。

  • 医生:是的,三片。

结果呢,病人吃的量是,每次吃三片,一天吃了九片。

意外发生了,患者夜间发生了致命性低血糖。

如果病人把一句话问全了:医生,是一次三片是吗?

或者,如果医生把一句话回答全了:是一天三次,每次一片。

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然而,后面的巧合和不幸,再次出现。

第二天,患者的女儿发现母亲不省人事,以为是中风,送到附近医院急诊室。女儿主观地认为是中风,心急火燎的说:医生赶快抢救,我妈中风了,说话语无伦次,毫无重点。就是压根没提母亲有糖尿病。那天是周日,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也没有太多经验,按照患者女儿的说法,先排查中风,做个CT检查,查完了再等结果,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最终,患者被排除中风,诊断为低血糖昏迷。

这时患者女儿托人来咨询我该怎么治疗?此时已无回天之力,患者成为“植物人”,两周后去世。

如果女儿能把情况交代得全面一些,提一下母亲有糖尿病,或许结果也会大不一样。当然,还有太多的遗憾......。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会表现得粗旷或者漫不经心,有时充满猜疑,喜欢猜摸对方。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会导致误解。

从古到今太多的人生悲剧是由于误解产生的。君臣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恋人之间乃至夫妻之间,很多不幸的结局,或许都不是双方本来的愿望。

这其中,最不该发生的误解,就是医患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有些医生水平不差,但就是不容易得到患者的信任,原因往往出在与患者沟通的环节。也有些患者片面理解医生的话,从不认真听医生的反复交代,还自作主张。

当然,作为医生来说,学会与患者沟通极为重要的。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先决条件。

我记得我刚刚考上医科大学时,我爷爷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使我终身难忘

“医术医术,有“医”还要有“术”。

我认为这种“术”就包含说话的艺术。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撰文 杨金奎/北京同仁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微信公众号:杨金奎教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