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口腔,大医华章——口腔医学专家周继林教授的世纪人生

  她,人生百年,从医80载,始终坚守至精至诚的医者信条,工作中激情澎湃,生活中淡泊如水,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于口腔方寸之间,著就熠熠生辉的大医华章。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口腔医学专家、新中国口腔颌面缺损修复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周继林教授。周教授见证了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经历了风雨人生的考验: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不惧险阻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亲历抗美援朝伤员救治,积极投身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口腔医学学科建设;退休多年依然躬身一线,治病救人。

  继2016年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周继林教授的事迹报道以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百余家报纸媒体先后对周继林教授的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人民网、中国军网、央广网、新华网、光明网以及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也进行了全面跟踪报道。

  今天,让我们从专业人的视角再次走进周继林教授,追寻她的百年人生足迹,近距离感受她那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和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博爱情怀。

  作者:刘洪臣 乔鹏艳 王东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周继林教授,口腔颌面修复学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17年2月6日(农历一九一七年一月初六):出生于长沙东乡

  1923年8月-1929年6月:长沙东乡敦本小学

  1929年8月-1935年6月:长沙周南女子中学

  1935年8月: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牙医学校求学

  1937年8月:随校迁成都,中央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三所大学联合医学院继续求学

  1941年8月: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任助教

  1941年12月-1942年6月:贵阳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部医师

  1942年7月:返校任助教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八年抗战胜利

  1946年1月:上海陆军总院牙科主治医师

  1946年6月:公派赴美国费城维利弗治总医院颌面中心进修颌面修复学

  1947年8月:任国防医学院牙科修复学主任教授

  1951年9月:上海军医大学及震旦大学牙科兼任教授,创建颌面修复科

  1954年6月-1955年6月:参加全国抗美援朝晚期战伤研究组对颌面战伤的研究和治疗

  1955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口腔科任副教授

  1958年8月起:历任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196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因多年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口腔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

  1990年:获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校科技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12月至今:退休

  2003年:获总后优秀科技人才建设百乐奖

  2003年:总医院建院50周年,获杰出贡献奖和创业荣誉奖

  2008年:军医进修学院建院50周年,获终身成就奖

  不辱使命,一路走来

  潜心求学

  周继林教授1917年生于湖南长沙,自幼通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经典的滋养,让她拥有了对祖国、对苍生的大爱,也使她拥有敏于行而讷于言的行事作风。

  1935年,周继林教授从长沙周南女中毕业,同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首届牙医专科班。该专科班是首次由中国人自主开办的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可谓中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里程碑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继林教授随校迁至成都,1938年转入中央大学医学院6年制牙医学本科班,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积极抗战救援

  1942年,周继林教授被派往贵阳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医师,对抗战伤员进行救治。对于这段经历,周教授的自我评说是“喜忧参半”。当时的口腔医师寥若星辰,颌面外科修复刚刚起步,相关设备也很稀缺,虽然可治愈一部分伤员,但也有很多伤员没有得到理想的治疗,他们失望的表情深深刺痛着周继林教授,这种刺痛,成为周教授日后潜心研究颌面治疗与修复的强大动力之一。

  走出国门,学成归来

  1943年,在共同经历战乱与风雨飘摇中,周继林(图1)与洪民结为伉俪。尽管他们忧国忧民,一心想为患者造福,可当时一方面口腔医学人才奇缺,另一方面设备简陋,条件有限,致使许多学术难题无法解决。1946年,抱着医学救国的热血理想,洪民与周继林教授一起赴美国费城(Philadelphia)维利费治总医院颌面中心进修口腔颌面修复学。费城隶属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1790-1800年为美国首都,著名的维利弗治总医院即位于该市,其规模宏大,设备先进,拥有5000张床位。在为期一年的进修时间里,周继林、洪民教授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认真观察和实践,将国际上针对颌骨缺损、颞下颌关节病损、牙列缺损以及口腔颌面疾病诊治与修复的最新理念和先进技术引入国内。1947年,夫妻二人如期回到祖国,先后在国防医学院、上海军医大学和上海震旦大学、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任职。

  图1 周继林教授年轻时代照片和近照

  全力救治抗美援朝颌面战创伤伤员

  1954年,周继林教授和洪民教授作为“全国抗美援朝战伤治疗研究组”成员,被派往位于辽阳市的解放军201医院,对抗美援朝口腔颌面创伤伤员进行救治。伤员口颌面伤情之严重和复杂,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有的下颌骨被炸成粉碎性骨折,有的鼻子或耳朵缺失,更严重者双目失明。在这里,周继林教授与专家组成员不分昼夜,全力救治了一批批前线伤员,用他们医者父母心的博爱和精湛的医术帮助无数患者修复颌面部缺损,减轻痛苦。

  其中,一位叫刘恩林的战士成了周继林教授一生的牵挂,他在朝鲜战争中面部受重伤,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还忍受着面部容貌可能无法恢复的心理痛苦,他甚至想要放弃治疗。而周继林教授与专家组成员经过反复研讨和准备,先后几次为刘恩林实施了修复手术,不仅复原了他炸伤的耳朵和眼球,还对外翻的眼眶和鼻子进行了调整,使其整个面貌基本恢复正常。这样的修复手术,代表了当时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的最高水平,也让刘恩林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出院后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术后效果,周继林教授还对刘恩林进行了长达50年的随诊,直至刘恩林也成了耄耋老人,这创造了我国口腔颌面战创伤修复随诊时间最长的历史。随诊过程中,周教授会把他们钻研出来的最新方法用到患者身上,使患者能够享受到逐渐发展的最好的医疗技术和成果。类似的修复手术还有很多,而他们身为医者的伟大也正是在这一个个的手术中得以彰显。对于一些罕见的损伤,除了全力救治,周教授等还全面搜集资料,汇总、讨论和分析病例,和宋儒耀、洪民等专家联名发表了《面颌部战伤204例病案分析和治疗经验总结》论著,多年来,该论著被国内外口腔医学学者反复参考和引用,为我国开展口腔颌面缺损修复及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早期资料和经验总结。

  扎根解放军总医院

  1958年夏,周继林教授和丈夫洪民教授奉命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任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军医进修学院教授。当时,他们带领仅有的12人团队组建了口腔科,没有病房就从骨科借来3张病床,开始了病房的建设工作。后来,随着人才梯队的培养,口腔科室规模不断扩大,短短两年时间,口腔科医护人员由12人增加到30人,床位达到10余张。至80年代中后期,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这块由周继林教授和洪民等专家耕耘的土地,已展现出勃勃生机,扬名军内外、国内外。

  砥砺前行,收获硕果

  周继林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修复学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工作,均有所建树。

  曾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口腔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颞下颌关节病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历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荣誉编委,任《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及《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名誉主编。曾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荣获全军先进工作者2次,荣立三等功4次。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率先开展对颌面战创伤恢复功能的研究

  50年代初期,周继林教授即开展对颌面战伤恢复功能的研究。1954-1955年参加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的抗美援朝晚期战伤医疗研究组,担负颌面战伤功能恢复的研究工作。之后对战伤及肿瘤切除后所致颌面大型缺损的义颌固位与承力问题不断进行钻研。1956年提出义颌利用鼻底固位,创制咽鼻突义颌。1980年提出颧区可用以承力,创制颧颊翼义颌。1984年对双侧上颌骨大型缺损,创制颧颊翼咽鼻突义颌(图2~4)。较完善地解决了上颌骨大型缺损、义颌修复固位、稳定与承力问题。周教授1988年和1991年赴日本讲学时,该内容得到较高的评价。

  

  图2 患者修复前面像及口内照

  图3 颧颊翼咽鼻突修复体

  

  图4 患者修复后面像及口内照

  周教授曾对下颌骨大型缺损合并全口无牙患者的义颌修复提出口底固位方法(图5),并提出火器伤下颌骨大型缺损引起上、下颌骨继发畸形的防治方法和颌骨缺损合并有余牙牙周病者用覆盖义齿修复法。1987年设计了下颌骨缺损植骨治疗的弓间内固定支架,使下颌骨大型缺损重建后的矫治条件得以明显提高。

  

  

  图5 下颌软硬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修复前后

  早在50年代,周教授就对我国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面部器官缺损的矫治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用聚合氯化烯成品、软化丙烯酸脂塑胶作耳修复,用外假眼与义颌分段修复及串珠状义眼等方法修复上颌骨缺损合并眼缺损等。

  提出保存重度牙周病患牙的综合序列治疗

  为了保存重度牙周病患牙,周教授提出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如修整牙冠形态、切除部分牙体以较彻底地解决牙合创伤。

  设计可摘金属牙列套及各种牙周病矫形治疗的矫治器,以控制和分散牙合力;局部应用石炭酸以消除牙周炎症病灶,使牙周袋变浅等。

  创立老年人口腔黏膜病无创检诊方法

  针对老年人口腔黏膜白斑及扁平苔藓,周教授围绕病因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低浓度维甲酸的口腔基质剂型作局部治疗结合矫形治疗的保守疗法与包括切除或切断翼钩的手术根治方法,有望彻底治愈翼钩区疣状白斑。

  为探索适用于老年人的无创性检诊方法,周教授对口腔白斑和扁平苔藓是否癌变的早期确诊进行了实验性口腔黏膜白斑癌变过程中多种无创性检诊方法的对比观察,提高了早期确诊率。

  创新提升无牙颌总义齿修复效果的措施

  周教授50年代对无牙颌总义齿修复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预成托牙的经验。80年代针对无牙上颌牙槽重度萎缩情况,提出利用颧区承力的颧颊翼总义齿;针对无牙下颌齿槽重度萎缩情况,提出利用外斜嵴区及颏结节区和舌下区的扩展唇颊舌翼总义齿,来增加上、下总义齿的承力面积和跨度,有利其固位和稳定,并对防止牙槽再萎缩起到一定作用。

  潜心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

  周教授与洪民教授对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TMJDS)诊治方面亦进行了研究,取得较好的进展。如用X线电影对TMJDS进行研究观察,提出髁突翼颌斜位检诊方法,以及关节外调位减压术治疗颞颌关节重度结构紊乱,关节重建术根治颞颌关节严重器质性病变,牙合板对调位减压术后开牙合的矫治等。

  精心保健三十年

  周继林教授与洪民教授长期以来共同致力于口腔保健事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队高级领导人的口腔医疗保健做出卓越贡献。

  为表彰他们多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的积极贡献,中央保健委员会于1988年为他们授予荣誉证书。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周继林教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自1981年,周继林教授与洪民教授已共同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口腔医学人才,先后培养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位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共同培养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位口腔医学博士后(图6~8)。近90岁高龄的周继林教授仍坚持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指导着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图6 周继林教授为学员示教

  

  图7 周继林教授(左二)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

  

  图8 师生三代在一起,右起:周继林教授、刘洪臣教授、章捍东医师

  跨越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当初创立的口腔科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40多位高级职称人才、80张床位、130多个口腔诊疗台以及口腔医学研究所在内的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口腔医学中心,且是国内综合医院最大的口腔医学中心。每天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2000余人次,担负党、国家和军队领导的口腔医疗保健任务,也承担国际友人及外国元首的口腔医疗保健任务。在老年口腔病防治、老年口腔修复、咬合病的诊治、老年人工种植牙修复、牙颌畸形的综合矫治、颌面缺损修复、口腔疾病的微创与无痛系列治疗等方面形成特色;是北京市口腔临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卫生计生委口腔修复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级指导站。

  解放军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1980年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修复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口腔修复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已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一级学科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目前全国综合性医院唯一被批准的口腔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下设13个二级专科和基础部,口腔颌面战创伤实验室为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2011),口腔颌面修复实验室为军队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2014)。

  同时,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还主办和出版《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和《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两刊均为国家科技部统计源期刊。

结语

周教授的人生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百年的动荡变迁,也经历了风雨人生的坎坷考验,在她从医80载的世纪人生中,始终展现出大忠大爱、大医大德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操,于口腔方寸之间,著就了熠熠生辉的大医华章。在此,让我们一起向周老致敬、祝福!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151期第10~12版

★转载请获作者及本微信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