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回事?
作者 | 杨明烽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高脂血症很常见,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的,即因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的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导致,生活方式相关,即进食高脂高能量饮食,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等。
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体内形成针对机体自身的分子或组织的抗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致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今年4月5日,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文章,发现,高脂血症也可以由自身免疫抗体导致。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不复杂,故简述如下。
既往已知GPIHBP1(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binding protein1,甘油磷酸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一种表达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质,可结合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并将其转运入毛细血管腔,以水解血清中的甘油三酯。GPIHBP1的缺陷可引起脂蛋白脂肪酶不能进入毛细血管腔,进而血液内的甘油三酯水解减少,导致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即乳糜微粒血症。因遗传导致的GPIHBP1缺陷,我国国内也有报道。该开创性研究的人员既往发现,有2份血清样本存在导致GPIHBP1测定失败的情况,故怀疑可能存在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
他们扩大了样本量,通过联合使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方法确定存在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并通过功能实验,验证了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可阻断脂蛋白脂肪酶与GPIHBP1结合。
该研究的总样本量仅为202例,其中162例为血脂门诊的就诊者,通过遗传筛查,部分存在GPIHBP1 或 LPL(编码脂蛋白脂肪酶的基因)基因突变,40例为风湿科门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共发现6名具乳糜微粒血症的患者具有该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其血清脂蛋白脂肪酶的浓度偏低。3名患者同时患系统性红斑狼疮,1名患者在研究期间生育了一名婴儿,该婴儿的血清中也含母体来源的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并表现为一过性乳糜微粒血症。2名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该研究通过基础的免疫学方法,发现并验证了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可阻断GPIHBP1与脂蛋白脂肪酶结合,加上临床研究,确认该GPIHBP1自身免疫抗体确实具有临床意义的生理效应,并通过治疗进一步确证。虽然其中的方法学并不复杂,但多角度、逐步深入的研究路径,堪称典范。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Autoantibodies against GPIHBP1 as a Cause of Hypertriglyceridemia April 5, 2017 DOI: 10.1056/NEJMoa1611930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11930?query=featured_cardiology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