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跟着邓医生学习小儿推拿(系列四):脾虚厌食的家庭推拿保健

  “脾胃乃后天之本”这句中医名言应该说是众人皆知,脾胃承载着人体消化吸收的重任,我们全身的能量供应大部分都来自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小儿饮食有个特点——“食欲不知自调,饥饱不知自节”,简单说就是不懂得控制饮食,遇到好吃的,撑个半死;遇到不合意的,宁饿不吃。此外,有些年轻的家长,喜欢给予小儿过量的高营养滋补食品,超越了脾胃的正常运化的承载能力;有些老人长辈,觉得孙子“火气大”,常给予凉茶清热;或疼爱孙子,买些小儿喜欢吃了零食,例如雪糕等,结果损伤了脾阳。以上种种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出了状况,影响了食欲和吸收,所以厌食在小儿中是很常见的一类疾病。对于其治疗,很让家长头疼,带去医院吧,又怕人多病多,挤两挤回来后得个其他病还真不值;不去医院就诊吧,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肥肥白白的,自己家的宝贝却面黄肌瘦,心里也不是滋味。没关系,今天邓医生向大家介绍几个推拿手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一、基础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罗纹面紧贴在患儿拇指罗纹面上,作旋转推法,100-200次。

  (2)揉板门: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板门穴(手掌大鱼际中点),50—100次。

  (3)摩腹:用掌面或四肢螺纹面绕圈按揉患儿腹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2分钟。

  (4)揉中脘: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或手掌揉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约100—200次。

  (5)掐四横:用拇指指甲着力于小儿掌面除拇指外的四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逐渐用力进行切掐,每个手指约100—200次。

  (6)按揉足三里:用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按揉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约50—100次。

  

  二、随证加减

  (一)脾胃气虚者,具体临床表现见:【中医育儿】小儿厌食食疗系列:脾胃气虚证

  (1)运内八卦:家长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以患儿的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顺时针和逆时针做圆形运动,各100次。

  (2)捏脊:以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呈对称性着力,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第一胸椎处,反复约9次。

  (二)胃阴不足者,具体临床表现见:【中医育儿】小儿厌食食疗系列(二):胃阴不足

  (1)分手阴阳:两拇指置于小儿掌后横纹中央,由中点向两边分推,约100-200次。

  (2)补胃经:以拇指端自小儿大鱼际桡侧缘从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约100—200次。

  三、结语

  中医认为人体饮食消化与“脾胃”密切相关。“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严格来说,“脾”和“胃”的功能是分开的,并非一体。“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得到胃的接受和容纳,通过脾功能的调控,在胃内进行磨化和腐熟,食物形成食糜状态并初步被消化,部分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为气血,再通过脾气输布到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在脾的调控下,作进一步消化,再由脾气将水谷精微布散营养全身。《景岳全书·饮食门》:“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所以说,调理脾胃其实是一个统称,在临床上,中医师会针对病情选择相应的治法,例如:运脾、健脾气、温脾阳、降胃气、养胃阴、清胃火,行气、祛湿、消食等等。特别要提醒的是,中医的“脾”指的是一个无形的功能系统,西医的“脾”指的是一个实在的器官,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意思,不要混淆。

  最近买了本《小儿药证真诀》,与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五脏所主”的观点——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其意思是.......(此处省略1000字)

  专家介绍

  

邓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善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擅长使用中医四大经典里的古方治疗儿科常见病和疑难疾病。从事中医儿科门诊工作10年余,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古方新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患儿超过10万人次,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获得广大家长欢迎。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和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邓健医生 邓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