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降错肝火反伤身,如何区分虚火和实火?

  

  

  肝脏

  在节目开始时我们做了两个测试,看眼睛症状,听耳鸣的声音,是否出现了目赤、肿痛、眼屎增多或双目干涩、疲倦眼花、视物模糊的症状,以及出现蝉鸣或火车轰隆般的耳鸣。在现场的150位观众当中,出现以上症状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症状,预示着哪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

  1

肝火旺

  从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看,春季属木,五脏之中的肝脏也属于木,按照人与自然

  相应的大法则,春季与肝相应。春天阳气生发,肝阳也同样生发,因此二者叠加,肝病容易在春天加重,春天也好发肝病。

  

  专家提示:春末夏初易发肝火旺。

  【急救档案时间】3月20日——5月5日

  3月20日是春分,在春分以后昼长夜短,这个时间段也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从中医的五运六气来推算,这个阶段的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少阳相火,两火相加天气格外燥热,更容易引发肝火。

  真实案例

  孙主任的一位患者有肝硬化的慢性基础病,并伴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平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这位患者特别爱生气,长期肝气郁结,肝郁化热产生肝火,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部血管就有可能导致吐血。

  专家表示,肝火是火邪的一种,火邪的特点是火性上炎、伤津耗液、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邪扰动肝风导致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也就是常说的中风;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循行,有肝火时火邪扰动血脉,导致血管损伤,产生出血的现象,如鼻子出血、牙龈出血、胃出血等。

  另外,原有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群可能会因为肝火旺诱发一些心脑血管意外,如脑溢血、心梗。所以平常一定要注意稳定情绪。

肝火旺的危险人群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

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

  2

降错肝火伤身

  肝火旺的患者很多,而且许多患者自己降肝火的办法却降错了,说到降肝火,第一反应就是要“泻”。专家说在门诊就经常遇到这种病人,肝火没降下去,反而身体出现了其他问题。

  真实案例

  滕女士出现了一些眼睛干涩、口干舌燥、便秘、耳鸣等症状,上网一查发现是肝火旺,于是到药店买了龙胆泻肝丸准备泻火。可是吃药三天后,肝火的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出现了腹泻,胃口不好的症状。

  专家告诉我们,滕女士确实是肝火旺,但她没有对症用药,所以引起了更严重的后果。

  3

分清肝火类型

  肝火分两种,从发生机制上来讲截然不同,但是从临床表现确有相似之处:

  1

  虚火

  “阴”相对不足时,肝肾阴虚所致的肝火,我们称之为“虚火”。人体的阴液相当于锅里的水,当水液变少了,火就会相对多了。这时候就会出现阴虚火旺。

  

【导致阴液减少的因素】

糖尿病、慢性肝病、高血压

  慢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重,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所以老年人要尤其注意在这个季节出现肝阳上亢、虚火过旺的情况。

  牡丹皮

  专家指出,针对阴虚火旺,我们就要滋阴降火,专家推荐牡丹皮这味药材来降虚火。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出自于一个经典名方:杞菊地黄丸。该方有滋肾养肝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桑 葚

  另外,专家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滋阴降火的食材——桑葚,本草纲目记载它:“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2

  实火

  当“阳”绝对偏亢时就是“实火”。就像锅里面的水并没有减少,当外面的柴火增加时,水火不平衡,就产生了实火。

  

【引起实火的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喜食辛辣、

暴饮暴食、情绪刺激、肥甘厚味

  治疗实火,临床上常用龙胆泻肝丸,再根据病情适当增减药材。常用的几味药有生地黄、龙胆草、栀子、黄芪、柴胡。

  龙胆泻肝汤的功效: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胆经湿热。

  【注意】

  ①服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根据您的病情做出相应调整;

  ②建议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③一般服用三五天,没有症状就可以停药了。

区分虚火与实火▼

  

  4

日常调理肝火

  • 针对虚火——白菊花茶

  白菊味偏甘,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的功效,能通过益肝补阴来平降相对亢进的“虚火”,并且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用量】每次放5到10颗白菊花,可以长期喝。

  

  • 针对实火——苦丁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肝、肺、胃

  【主治】疏风清热、明目生津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经期女性、肠胃不好等不宜服用。

  【建议】初次喝苦丁茶的人放一根苦丁茶叶就可以,长期服用再慢慢加量,以没有感觉到难受、没有腹泻发生为度,症状得到缓解就可以停止服用。另外还建议餐后喝苦丁茶,防止苦寒伤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