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保健】中国妇女人流数量居世界第一!只因不懂这个高效避孕法

  吃了避孕药会长斑、长胖;避孕药会导致乳腺增生、使子宫肌瘤增大;长期吃避孕药会丧失生育能力、生出畸形儿……复方口服避孕药(英文简称COC),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高效的避孕方法,在国内却被妖魔化,少人问津。正是因为育龄男女不懂如何正确高效避孕,导致中国的人工流产数量多年高居世界的巅峰。

  重复人流对女人健康危害巨大

  任何一种人流方式都具有创伤性,而重复性人工流产,堪称“高危人工流产”。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主任禤庆山解释说,“重复流产可使女性的生育能力严重受损,永远不能再怀上孩子。即使还能生育,也可能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怀孕后流产、早产,又如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这些在分娩过程中会引起大出血,甚至要切除子宫,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才能真正减少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危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自2011年9月启动了“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公益项目”,旨在避免重复流产的发生。PAC通过集体宣教和一对一咨询向前来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和其配偶宣传避孕知识,帮助她们及时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这种关爱女性健康的服务成效显著,广东人工流产率位居全国首位,经5年PAC干预,人工流产数量从140万下降到100万左右。

  避孕方式大PK看看谁是高效避孕

  热恋中的情侣,你们若是真爱,那么避免意外怀孕是否双方都应该上点心?常见的避孕方式那么多,到底选择哪一种才是高效避孕?

  “由于对避孕药存在误解,很多妇女极其青睐紧急避孕药。我国每年大约要消耗1万份紧急避孕药,位居全球第一位。” 禤庆山表示,紧急避孕药可以减少一部分非意愿怀孕,但它不是真正高效的避孕方式。

  所谓高效避孕,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100个妇女使用一年的避孕方法不超过1%的失败率。现将各种避孕方式效果进行对比,如下图所示:

  避孕方式比较

(图片来自专家PPT)

  所以,目前属于真正高效的避孕方法唯有复方口服避孕药(COC),还有宫内节育器。其中,COC是欧美女性的首选避孕方法,但在我国倍受冷落。2017年中国避孕药使用现状回顾分析显示,复方口服避孕药在已婚育龄妇女的使用率不到2%。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复方口服避孕药的科普宣传非常不够,不要说普通民众,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避孕药都有误解。”禤庆山就此澄清,网上说吃避孕药会长斑、导致乳腺增生、使子宫肌瘤增大、生畸形儿等等都是谣言。降低重复流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复方口服避孕药,它安全可靠,远远优于安全套。不管早期妊娠流产,还是中期妊娠引产后、感染性流产,归纳起来一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于流产后立即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有许多你想不到的好处

  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不仅可以安全高效避孕,不影响性生活,还能让女人有额外的收益。

  禤庆山告诉39健康网,新型的复方口服避孕药,能让女人的皮肤变得光洁亮丽,体态纤盈,减少痘痘。不仅如此,医学研究发现,COC能减少盆腔炎的发生,对输卵管性不孕具有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所以人工流产后建议立即口服避孕药。

  女性长期服用COC还可以缓解多种不适症状,包括调节月经周期、减少痛经、缓解月经过多、经前期综合征(头痛、乳房胀痛、下腹坠胀、失眠等)、功血,以及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病的发生率。

  说了避孕药那么多好处,它也并非百无禁忌。目前认为,吸烟女性、40岁以上、BMI指数不正常的肥胖女性,以及罹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不宜服用避孕药。

  专家介绍

  

禤庆山

妇产科主任医师、广州市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第四党总支书记、计划生育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会理事、广东医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划生育学会委员。1986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擅长于放射介入子宫动脉栓塞保守治疗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特别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具有独到之处。,1998年在国内采用择期剖宫产阻断艾滋病(HIV∕AIDS)母婴传播,并使其传播率从30~50%下降至3%水平。

精于计划生育手术及咨询,对于性传播性疾病、不孕不育、内分泌失调、孕前咨询、妇科炎性疾病的诊治有较高造诣,曾师从名老中医林至君主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贯穿始终,使患者每每受益。其事迹先后被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在CCTV“半边天”栏目和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梦想放飞”节目中被采访并播出。先后撰写并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多次评为中心优秀医务人员、广州市卫生局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

  来源:39健康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