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小贴士

  本文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提供。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为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中,在无用药禁忌的情况下阿司匹林需长期服用)。

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是否安全呢?

用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 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异常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眼睛出血、泌尿道出血等;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期间,可能出现颅内出血(严重,但罕见)。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

2- 抗血小板药物如何导致消化道损伤?

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并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

氯吡格雷:并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影响溃疡愈合,可加重已经存在的胃肠道黏膜损伤。

3- 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有哪些特点?

发生时间:服药后12个月内为高发阶段,3个月达高峰。

药物剂型:与非肠溶片相比,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明显降低。

年龄:老年患者是高危人群,年龄越高,危险越大。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可加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伤作用。

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4- 如何预防消化道损伤?

识别高危人群: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有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症状;合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若您有上述病史/症状或合并用药,需告知医生。

筛查与根除Hp:Hp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前宜检测Hp,阳性者应根除。

应用药物预防消化道损伤:高危患者可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以降低消化道损伤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食、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进食含骨、刺及脆硬粗糙等对胃粘膜有机械性刺激的食物,酒、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促进胃酸分泌的饮料,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5- 如何识别及处理抗血小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症状及表现:

  • 胃肠道损伤: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呕血、黑便等;

  • 颅内出血:头晕、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

  • 其他部位异常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血尿等。

  • 处理:若出现消化不良、胃部不适、便秘、腹泻等症状,请告之医生。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粘膜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有无呕血、柏油样黑便、血尿,有无头晕、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若出现上述情况,请立即就医。

此外,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也应定期复诊,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等相关检查。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有副作用,但对于支架植入后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其获益远大于风险。

多数情况下抗血小板药物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患者不应自己随意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服药过程中应加强自我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处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