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一个也不能少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同时也是人体识别并消灭外来侵入性异物(病毒、细菌等)的一道防御屏障。但在婴幼儿时期,自身的免疫功能并不是健全的,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物质也是有限的,这就会对各种传染病具有易感性,一旦感染发病便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或死...

  /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同时也是人体识别并消灭外来侵入性异物(病毒、细菌等)的一道防御屏障。但在婴幼儿时期,自身的免疫功能并不是健全的,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物质也是有限的,这就会对各种传染病具有易感性,一旦感染发病便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或死亡。因此,有效接种疫苗不但能提高免疫力,还能提高人们的整体免疫水平,能够很好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为易感人群撑起健康“保护伞”

  “传染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其中,保护易感人群是疾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免疫规划管理处调研员金同玲说,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属于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中甲、乙、丙、戊几种类型最为常见,患病人数最多的是乙肝。但近年来尤其是随着新出生人群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乙肝发病率在逐渐下降。

  接种疫苗可以使人群罹患该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当一种疫苗所应对的疾病仅感染单一宿主时,要消灭病原便有其可行性,如天花在自然界仅感染人类,当几乎所有人都接种了疫苗后,天花便无法继续传播,亦无法在其他动物之间蔓延。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全球范围内天花的灭绝,1999年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亦不复存在。

  金同玲说,2000 年,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无脊灰目标,至今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有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另外,我国其他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也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比如流脑、百日咳、甲肝等。随着我国预防接种事业的发展和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这些疾病应该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消除疑虑科学看待疫苗接种

  三月初,一个名为“关注疫苗安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谎称自己是疫苗接种工作者,呼吁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实际上却是以此话题吸引众人的眼球以达到卖药的目的。此文发布后,众多医生纷纷发文驳斥其错误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家长对于接种疫苗仍心存疑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有些疾病是可控的,有些疾病是不可控的,而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根据现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仍有部分家长担心疫苗的不良反应,这是他们最大的心结。王华庆指出,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原因,极罕见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30 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就容易发生生命危险,所以接种疫苗后留观30 分钟非常有必要。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极少数受种者会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发热、乏力、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这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

  但是如果发烧连续数天不退,应考虑是否偶合了其他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排查和治疗。偶合的存在与疫苗本身无关,但却容易与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相混淆。因此,受种者或儿童监护人应从科学的视角看待疫苗,全社会也应该理性、客观地对待预防接种。

  

  另外,对于疫苗接种后是否成功,是否需要进行抗体检测的问题,王华庆说,国际通用原则是不需要检测的,因为疫苗如果达到高接种率,整个人群就产生了屏障。接种疫苗,正常情况下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产生保护,因为疫苗的主要作用是一个群体。如果大家都去打疫苗,我们就建立了这个人群屏障;如果有一部分人打疫苗,一部分人不打疫苗,将来这个疾病可能就会流行。所以说要控制一个传染病,在接种疫苗方面,尤其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方面,必须保持一个非常高的接种率。接种率不高,那么这个疾病就会流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