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札记:孩子嗓子出怪声,莫仅当咽炎来处理!--“抽动症”的表现之一

  

  一个9岁的男孩前来就诊,妈妈主述孩子频繁地嗓子出声音4~5个月,不是咳嗽,也非声音嘶哑。一直在当地按照“咽炎”治疗,吃过数月的中药和几周的抗生素,也做过咽部雾化吸入均没有效果。转到我们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时,医生建议到小儿科会诊,排除“小儿抽动症”。看来这位耳鼻喉科的医生还是靠谱和有经验的,我接诊后仔细询问病史,孩子在5个月前疼爱他的姥姥突然去世,孩子情绪异常紧张和失落,自此以后出现频繁清嗓子的症状,有时还会眨眼和口角抽动。这是比较典型的小儿抽动症了,但早期以清嗓子为主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咽喉炎。

  小儿抽动症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挤眼睛、皱鼻子、做鬼脸、耸肩膀等,也可表现为频繁地清嗓子、突然地喊叫或骂人、甚至发出犬吠样的声音,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孩多见。

  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大脑基底节发育与功能障碍,引起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认为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易形成异常运动性条件反射。也可能与遗传因素、出生时高危因素及体质因素等有关。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要求水准高、有固执倾向。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上的刺激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患儿近期遭受意外事件,如生病住院、亲人病故、遇见危险,或患儿看紧张的电视、录像节目,玩紧张的游戏、打游戏机等,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抽动症患者经常伴有情绪和心理异常,容易合并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和强迫症。因此,抽动症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需要患者、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解铃还需系铃人”,对于因为精神刺激造成的抽动症,治疗的关键是解除引起情绪紧张的环境和因素,让孩子情绪上尽量放松和愉悦。此外,转移注意力、淡化处理是非常关键的防治原则。面对这种患儿,家长要做到心态坦然,不说、不问、不管!最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知道这种病患对不谙世事又情绪敏感多疑的孩子来说,谈论这个病本身就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指责或强令改变是无济于事的,且会更加重病情,所以“淡化处理”是最基本的原则。当孩子症状频繁出现时,带他出去走一走,陪他做做游戏、一起唱个歌或读读书,精力一旦转移到其它地方,抽动的症状肯定会有所减轻。

  对于多种抽动症状同时出现,且时间比较长(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孩子和家长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或已经影响到学习或正常生活的患儿,可以服用药物治疗(有多种治疗方案), 也有提出生物反馈疗法、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