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梁英:重视康复医疗 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众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不断加强。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梁英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康复医疗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急性期后如果没有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治疗活动是没有完成的,我们应该重视康复医疗,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延长生存期。”

心脑血管疾病也需进行康复训练

  俗话说,疾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很多疾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都需要康复治疗来促进患者康复,恢复生活能力。“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心脏病、脑梗塞等;骨科疾病患者,例如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梁英表示。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康复医学在我国逐渐兴起,2009年新医改以来,国家对康复医学越来越重视,出台多个文件为康复医疗的发展“铺路”。

  对于患者来说,积极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梁英举例道,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其中90%的患者可以恢复行走,30%的患者可以重返工作岗位。“如果没有进行康复治疗,这些数字会降至6%和5%。”

  据了解,在康复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整体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评估,针对不同的疾病情况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案。在康复治疗手段上,除了针灸、按摩、拔罐等中医传统治疗手段,许多医院将现代康复和互联网也融入进来,实现“传统中医+现代康复+互联网”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例如,居家康复的患者通过信息技术完成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医务人员和患者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互联,从服药提醒、生活方式、康复计划、主要体征追踪与评估等方面,使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进行实时沟通,更好地实施患者的康复计划。

  “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这些疾病多数是由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在慢性病康复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所有的工作将会前功尽弃。我们要把健康管理融入进来,通过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等生活方式干预,全方位地管理患者的康复过程。”梁英说。

老龄化背景下 患者亟需专业化的康复治疗

  康复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是“刚性需求”,我国正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渐增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然而,康复医疗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梁英表示,第一,康复医学是新兴学科,在我国开设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大学很少,因此康复医师非常短缺。第二,临床上许多医生和患者对康复的认识还不够,在疾病急性期过后并没有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患者手术过后,选择回家‘静养’,这往往会错过最佳恢复期,使一些功能减弱,没有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目前的康复医疗只满足了少部分患者的需求,有很多行动不便老人滞留在家中,由家属或者护工来照顾,然而这些照护对于患者来说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级的服务。”梁英介绍。

  据了解,为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问题,我国很多地方正尝试建设护理院、护理中心。对此,梁英建议,在护理中心中,除了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医疗保障、康复训练,还应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例如餐饮理发、洗衣服等,并且需要社会工作者为老人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法律问题,例如遗产继承、家庭纠纷等。

  “护理院与普通医疗不同,就像居家生活一样,是高水平的医养结合,它能让患者更舒适、更高质量地生活,既解决了大医院这类患者长期压床的问题,也解决了居家无法解决的复杂专业护理问题,而普通养老院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希望国家更多地支持和倡导护理院的发展,同时在医保政策上能够有所倾斜,进而减轻患者的负担。”梁英强调。

康复医疗三级体系应有“明确分工”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推动二、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学科,引导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康复医疗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梁英指出,康复医疗的三级体系应该有“明确分工”。急性期在大医院设立的康复科;过了急性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应转到康复医院;在康复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恢复期的患者可以转到社区进行简单的康复。

  “各级医院各司其职,又相互连通,实现畅通的转诊,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梁英说。

  谈及康复医疗的未来发展,梁英认为,发展康复医疗能够解决部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大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让一些二级医院盘活存量,让闲置的医疗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最终使患者受益。

  来源:新华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