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广东力量:磨砺8年 亮相日内瓦

省二医院长田军章:我们流着应急救援的热血

“在汶川地震救援的时候,队员就地取材,拿课桌板、树枝做夹板给伤员做固定。”34岁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ICU女护士容英回忆9年前场景仍记忆犹新。“参与过汶川救援的队员看到我们的医疗队帐篷医院都说,这是‘豪宅’。”

5月26日,瑞士日内瓦,这支来自广东的应急医疗队正式获得了WHO的授旗。中国第二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诞生了。

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中)、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冠贤(左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右一)代表医疗队接受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证授旗

在第70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现场,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总队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代表全体队员郑重承诺:我们时刻准备着在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调度下,随时接受国际医疗救援任务,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践行职责与使命,传递大义与大爱,为灾民提供安全、及时、有效、平等的医疗救援服务。

一些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老队员坦言,这样一支国际化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作为广东队磨砺了8年,如今这支队伍终于浮出水面,迎来崭新的未来。

  新改变

  告别“小米加步枪”

5月9日,海珠区新港中路466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号楼仓库,叉车将航空箱往外运输,经过仓库门,伴随“嘀”的一声,电脑上特定的编码同时显示“出库”。

看到这个场景,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乔治·萨拉曼卡·卢比奥竖起了大拇指,连赞“perfect”。

乔治是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估团的专家,到广州对该院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进行评估。乔治见到做得很出色的环节,就用自己的ipad拍照留存资料。

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不单镇住了WHO 专家,对于曾经参与过地震救援的老应急队员来说也深有感触。

“以前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高科技了。”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ICU护士容英说。

当时,她跟着医疗队坐着冲锋舟,深入映秀灾区腹地。大家只能背着药品、饼干进去。地震多发骨折,医生就地取材,拿树枝、课桌板等给伤员做好固定。

更令容英感叹的是,有卫星电话了。当年他们身在映秀,曾有谣言说医疗队有伤亡,远在广东的家属都被吓得不轻。“现在医疗队有卫星电话,不会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当年的囧境将得到改变。省二医的帐篷医院里有2公斤的生命体征监护仪、像笔记本一样大的彩超、轻便的担架、独立4G无线网络……同样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创伤外科主任医师江奕恒感叹,“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设备拿得动,背得上,走得了。”现在他也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的核心队员。

  新突破

  建全省卫生应急网

这支队伍诞生在广东,并不令人意外。

“广东太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灾难应急救援队伍了!”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较多,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巫小佳的话来说,“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任务十分繁重。”

实际上,中国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开始高度重视对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及灾难医学的救援工作。

9年来,广东一直在先行先试,引领风气之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介绍,早在2010年国家布局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之前,该院就已主动投入建设应急医疗队。2009年,该院就投入了600-700万元建设紧急医学救援队。

多年来,该院基于实际应用的应急医疗创新发明从未停止,研发了很多新设备、新软件和新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田军章坦言:“这家医院生来就带着救援的基因,它的血液里就流着应急救援的热血。医院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野战医院。它就是为了救援而生的医院。”

这支广东应急救援队不断练兵。就以ICU护士容英为例,这些年来,她被医院派到北京进行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到部队集训数月,平时还要参与各种拉练、演习和训练。

从全省的层面上,广东对于卫生应急夯实建设步伐,又快又稳。

近10年来广东建立起了健全了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建成广东省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网络,加强了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巫小佳介绍,五年来共处置突发公共事件1200多起,涉及病例近8万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应急医院、省职业病防治院分别组建国家突发传染病类防控队、紧急医学救援队以及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近年来,广东积极做好“尤特”、“彩虹”等强台风应对工作,累计向灾区派出救灾医疗防疫队伍1000多支,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有效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新发展

  建259支救援队

突发灾难无法预测,但是网底的卫生应急的托底功能正在显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中长期战略规划,2017—2019年广东省统筹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政策出台强度和政府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样令人振奋的大背景下,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巫小佳感叹。

广东有新动作。全省将建立259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98支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

实际上,这259支队要落地生根发展好也并不容易。

在调研中,一些医院就表示非常困惑。“建了救援队,干什么用,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一名医疗应急工作者坦言,这些工作仍在摸索之中。以规模为例,珠三角经济较发达,可能就会建得较好,粤东西北的队伍的配置可能就很弱。

被WHO相中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就成为了示范引领的标兵。它成了一个模板。

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副总队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李观明介绍,该院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建立了434项标准流程,便于推广应用。他们的帐篷医院没有盲目进口国外昂贵的设备,而是立足国内,联合生产厂家研发适合国内实际的救援设备,而且水平对标国际。因此在国内、省内更容易推广、示范。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买得起,用得上,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支国际化的应急医疗队也将把他们先进的理念推广开来。

田军章介绍医疗队对全流程实现科学管理。以废水处理为例,过去在救援中,常把生活用水、医疗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污染。

在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的帐篷医院,医疗废水要经过专门的净水设备消毒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这些细节的变化正体现了广东的卫生应急与国际接轨。

未来,这些国际化的卫生应急举措将如星星之火般点亮南粤大地,在危急之中显身手,燃起生命之光。

  链接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在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WHO旗下有9支国际应急医疗队。

三类队伍1支,为以色列承建;二类队伍7支,中国2支,澳洲1支,俄罗斯2支,英国1支,日本1支;一类队伍1支,为哥斯达黎加承建。

WHO 国际医疗队根据队伍的规模和能力共划分为三个等级:I类队伍、II类队伍和III类队伍,队伍等级越高,队伍的能力和规模要求越高。

  简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二类队伍的标准,通过WHO认证为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先进的自我保障能力且富有应急救援经验。应急医疗队具备两大支撑平台,车载移动医院和移动帐篷医院,所有的救援工作流程上都是标准化、模块化。车载移动医院配备了应急指挥车、突击冲锋车、急救车、手术车、X光医技车、门诊车、药品药械车、生活住宿车、水电油保障车等10辆专业特种应急救援车辆。帐篷医院涵盖了急救室、手术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技、消毒供应、药房、指挥中心、普通病房及隔离病房等功能科室,具备急救、检验、X光、心电图、彩超、灭菌消毒以及自我保障的能力。帐篷医院拥有20张病床,能够24小时运营,可自给自足14天。帐篷医院正常运作后每天完成7台大手术或15台小手术、每天接待门诊病人100人次以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