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肺癌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爱肺计划”中山一院启动会暨骨干培训班圆满召开

  医脉通导读

  根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7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力度,提升相关全国基层肺癌诊断和治疗能力,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展了“全国基层肺癌诊断及治疗能力提升项目”,代称“爱肺计划”。

  为更好的贯彻实施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来自湖南郴州、粤西、化州等十余位呼吸科主任与骨干于2017年5月24日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参与了“爱肺”项目。

  会议内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郭禹标主任分享了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郭教授指出,对于明确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TKI是目前推荐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一代TKI整体疗效相当,毒性略有不同;二代EGFR TKI疗效可能优于一代EGFR TKI,但毒性更需关注;三代EGFR TKI是克服T790M耐药的标准治疗,奥希替尼是一线EGFR-TKI治疗后进展伴T790M阳性NSCLC患者新的标准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唐可京副主任就从一次耐药看二次活检的意义进行精彩讲座,唐教授指出,T790M突变是第一/二代EGFR-TKI产生获得性耐药最常见的机制,国内外权威指南强调EGFR-TKI耐药后应进行T790M突变检测,而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作用机制精准靶向EGFR敏感和T790M耐药突变位点;重复活检可明确耐药机制、并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国外临床经验分享显示,超过70%耐药患者可进行组织再活检,并且可以取到足够组织分析耐药机制。2017CSCO肺癌指南也强调:对于耐药患者组织二次活检是金标准,血液检测可作为补充。T790M突变检测需要根据指南严格质控,才能实现精准治疗;多基因、重复活检是肺癌转换医学研究的热点,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柯尊富副主任讲解了肺癌小活检标本处理与基因检测进展,柯教授指出,小活检标本是目前肺癌诊断的主要材料;活检组织不仅仅用于常规诊断、免疫组化,还要进行分子靶点的检测;小标本固定的基本要求包括:足量的固定液、及时固定、充分固定;ROSE减少穿刺次数,简单易学,应推广;常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仍然是目前主流;NGS、ddPCR等高通量高敏感技术已走向前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匡煜坤主治医师分享了一则EGFR-TKIs治疗晚期肺癌的病例,各位专家和爱肺计划的骨干代表就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学术交流及肺癌MDT精彩分享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最后,在“肺癌诊断与治疗示范基地”的揭牌仪式与掌声中会议圆满闭幕。

与会专家进行精彩讲座

与会专家合影

投稿邮箱:tougao@medlive.cn,期待您的来稿!

  

  医脉通小编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