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少见!这类疾病近10年病例增了24倍

  也许你从前从未听说过炎症性肠病(简称IBD)这一医学名词,但是如果你出现反复腹泻、血便超过6周、腹痛、体重莫名下降,甚至伴随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肛周脓肿等症状,那么极有可能就是炎症性肠病,而且这种病无法治愈只能控制。目前国外出现了用用粪便移植来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法,近日我院消化内科胡品津教授指出,这种治疗方法现在还不推荐临床常规使用。

  IBD由“少见病”变成常见病

  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它在欧美国家中并不罕见,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IBD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在我国消化疾病中已不罕见。

  IBD病人在全球快速增多,北美和欧洲发病率为10万分之200-300, 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81~2000年间,国内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数增加了4倍,近10年炎症性肠病总病例数增长约超过24倍。中山市、重庆市的统计其发病率为10万分之1-3,珠三角、长三角成为IBD发病最高的地区。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的总病例达到了近35万,且每年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著名消化病专家,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AOCC) 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科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前任组长,我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医学部主任胡品津教授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趋势还会延续”。

  IBD病情复杂、处理难度大、涉及的科室多,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陆续成立了IBD中心,可以想象其在我国的发病、患病、就诊率都在明显上升,早已不是以前我们以为的“少见病”。

  高脂肪饮食是诱发因素

  “中山六院IBD中心每年新就诊的病人就有600-800人,说明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自己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表现。”胡品津介绍到,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有观点认为高脂肪饮食是该病的诱发因素,此外,遗传、细菌、吸烟都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从临床分析来看,溃疡性结肠炎的高发年龄段在30~40岁,而克罗恩病的高发年龄则是20~30岁的年轻人。“从症状上来看,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和黏性脓血便。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外,炎症性肠病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问题,如关节炎、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发热、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胡品津说。

   环境让易感人群免疫发生了改变

  才十几岁的孩子就发现有克罗恩病,生长发育都严重滞后,只有几岁孩子的身高体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IBD的发生?胡品津表示,IBD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而相关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细菌等。

  IBD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胎儿从父母处遗传来的是IBD的易感性,但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不一定患病。因为有很多IBD的易感基因被发现,但遗传值不是很高。基因没变,但病人数量增加了,这与环境有关。胡品津指出,国人饮食结构改变了,如由草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这些对疾病的改变有很大影响。另外,人类肠道有很多微生物,平时不致病,当菌群发生变化后,导致患病。“总结来说,环境让易感人群免疫发生了改变,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无法治愈但可有效控制

  一旦患上IBD而不干预,后果可以很严重。溃疡性结肠炎黏膜长期充血、溃疡、出血,急性重度发作时可死人,得靠手术——切肠紧急处理,而且病变广泛、时间超过8年的,发生肠癌几率比普通人高;克罗恩病殃及黏膜、肠的全段,由于反复炎症好了又发作,造成肠管狭窄、穿孔,70%的病人病程最后都会有肠狭窄或肠穿孔,也要做手术。

  胡品津提醒,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据悉,由于病因并不明确,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但只要能早期诊断,通过药物、手术等综合诊治结合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

  胡品津称,IBD不可治愈,但可控制,绝大多数病人要终身用药,治疗的目标是维持长期的缓解(预防复发),诱导活动期疾病的缓解(也就是消除症状)。因此,治疗方案上也就分为两种:活动期的治疗和缓解期的维持。

  “粪便移植”暂不推荐使用

  不久前,澳洲的一项研究对比显示,用粪便移植来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粪便移植治疗被大家认为是治愈炎症性肠病的最有可能的手段。

  对此,胡品津表示,该研究目前只能证明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短期疗效,长期疗效尚未明确,此外对于粪便移植的明确效果以及使用方法等国际上并没有深入研究,不推荐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IBD的治疗,目前靠内外科结合治疗,还涉及营养、妇产科、儿科等。药物+手术的治疗是IBD病人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克罗恩病人,七成在病程中需要做手术。

  “近几年治疗IBD的最大发展,主要是药物,还有全肠内营养治疗。”胡品津表示,药物新亮点主要是生物制剂的发展,以前只有两种生物制剂,现在在研的生物制剂就有3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的也有好几种,还有低分子药物。他提醒,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治疗效果,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定期复查至关重要。

  本文医学指导

  消化内科医学部 胡品津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国内消化内科领域著名专家,20l4年被中山大学授予“资深名医”称号。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主任。

  学术任职: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前任组长。《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主编、《内科学》第七版副主编、主持制定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

   学术专长:从医40余年,于1987~1989年由国家教委派往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任客座研究员。临床造诣颇深、擅长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肝病、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有造诣。

   雅和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3:30-5:00(限10个号)

  本文部分来源于信息时报、新快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